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求解答 江西省都昌縣周溪鎮的江姓屬於哪支淵源呢?

請求解答 江西省都昌縣周溪鎮的江姓屬於哪支淵源呢?

分類: 文化/藝術 >> 民俗傳統

解析:

江姓的起源 祖宗:伯益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為顓頊裔孫伯益之後。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有壹天,她撿到壹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後就懷孕了,生下兒子大業。大業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時就賜他嬴姓,這樣,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 伯益傳至十幾代,經夏、商,至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時被出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

2、出自姬姓,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餓支庶子孫受封於 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壹說在今廣東省翁源縣東),後以邑名" 翁"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幹度生有6個兒子,分姓洪、江、翁 、方、龔、汪6姓。其中次子處恭,分姓江,其子孫也姓江。

郡望:

濟陽郡:西漢治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縣東北。晉惠帝 時,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東晉後此郡廢。此下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陽縣不遠。此支江姓,其開基 始祖為東漢江德。 淮陽郡:漢高帝十壹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為同姓九國之壹,都於陳(今河南淮陽),惠帝後時為郡,時為國。成帝時相 當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縣地。東漢章和二年(公 元88年)改為陳國。隋及唐又曾改陳州為淮陽郡。 六桂:即為“六姓”聯芳德譽稱,分布在古時德泉州。泉州 ,隋開皇九年改豐州始置郡,治所在閩縣(今福州市),相當今福建 全省。後改為閩州。

堂號:

忠廉堂:宋時上高尉江灝,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統義兵捕盜有功,歷任柳州、象州兩州知府,為官又忠又廉。另外還有"濟陽"、"淮陽"、"六桂"等堂號。

遷徙分布

江氏發源於河南正陽,早期主要是在河南發展繁衍。亡國後的江 氏子孫,先自正陽向北逃到淮陽(今屬河南),又自淮陽繼續北遷至 陳留圉縣(今河南杞縣於鎮),後又遷至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另外,還有壹部分江國子孫逃到齊(今山東臨淄壹帶)。 唐初,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郡,隨行軍校又91人60多姓在福建落籍,其中就又河南江姓,這是江姓最早入閩者。宋代由於金兵攻占汴京,中原人數次大規模南流,江氏有壹 支自汴京遷至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還有壹支由江塙率領遷至江西都昌,其後江萬抗元殉國,江萬之弟及子孫由江西遷福建寧化石壁村。其後又有徙永定高頭鄉及平和葛布大溪村。明清之際,有江氏 族人跟隨鄭成功入臺,在臺灣定居,後有的又移居海外。清初,又江 文、江榜二兄弟自湖北麻城返回今河南正陽縣淮河灣定居,後稱其居 地為江家埠(現名江灣)。

[江」源出:

壹:出自嬴姓,以國為氏。《通誌.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周朝將伯蓋之後 分封於江國。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

二:又據《姓譜》所載,系出嬴姓,伯益之後,封江陵,子孫以國為氏。

家族名人

江總(519~594)字總持,南北朝考城人。工文辭,長於艷詩。初仕南朝梁,後入南朝陳為仆射尚書令,故世稱為江令。後為陳後主寵愛,君臣日夜遊宴,不理政務,以至於國家滅亡。後入隋,拜上開府。卒於江都。

江氏(梅妃) 江氏,唐玄宗李隆基妃,酷愛梅花,號梅妃。失寵後,玄宗贈壹斛明珠,江氏拒而不納,還詩壹首,其中有「何必明珠慰寂寥」之句。

江姓起源之壹:

江姓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姓氏。它是由古老的贏姓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了。

江姓的來龍去脈,可以從3000多年前周朝時代的江國,壹直上溯到舜帝時的伯益,甚至更早的顓頊帝,可以說,江姓的起源既悠久又光彩,令人羨慕。

據《通誌·氏族略》和《姓譜》記載,“江姓的始祖是顓頊帝的玄孫伯益之後,子孫以國為氏”。

根據以上記載和眾多姓氏古籍中可以看出,江姓起源於伯益的後代是肯定的。

伯益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他本是顓頊帝的後代,而顓頊帝則是被稱為人文始祖的黃帝軒轅氏的孫子,由此看來,江姓的始祖伯益,本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這就使江姓的歷史淵源更加榮耀,更加久遠了。

河南正陽縣江氏研究會副會長江正琦:根據史書記載,伯益是黃帝的第九代玄孫,伯益呢,是舜時的壹個大臣,伯益有後代發展有很多部落,其中有三支部落,遊走到淮河中段(定居),就是後來的壹個是黃國,壹個是江國,壹個是徐國,這三支部落人在商朝時候發展很快,周武王伐紂時,這三個部落參加了征伐。

其中壹支部落因伐紂有功,在商朝滅亡之後,被周天子封於江國,其地在今河南正陽縣境內的淮河之畔。

公元前623年,江國被勢力強大的楚國所滅。為不忘故國,從此以後,江國的子孫便以國為氏而姓了江。

江姓起源於河南正陽,而早期的江氏族人大部分也是在河南的淮陽、杞縣,蘭考壹帶繁衍發展,並逐漸成為當地的名門大戶。由於種種原因及歷史的發展,江氏族人逐漸向山東、江西、浙江及閩粵等沿海壹帶發展繁衍。據考證,在秦朝的時候,江氏族人就已經在福建安家落戶了。

河南正陽縣江氏研究會副會長江正琦: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的第八年,從中原征調征兵50萬人到福建,這50萬人平定了叛亂之後,留在那裏修水利,其中就有江姓的存生者,留在福建安家落戶了。 如今,江氏族人已遍布全國各地及海內外。據記載,臺灣的江氏族人是明清之際從大陸遷到臺灣開基立業的。

河南正陽縣江氏研究會副會長江正琦:臺灣的江氏族人,包括海外的江氏族人,經常和我們都有聯系,他們也經常來我們這兒來尋根祭祖,找根,老根就在這兒。

中國歷史上的江姓名人很多,如漢代以傳授《詩經》而聞名的江公;被譽為“魯詩”之宗的江翁等,都是有名的大學者。

江姓起源之二

江姓在大陸是第七十九大姓,在臺灣,江姓是第二十五大姓。遠祖起源於遠古帝王夏禹時期,相傳大禹的臣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有功,被封在江地(今河南正陽),建立諸侯國江國,子孫世襲江國爵位。周朝時候,由於江國於周朝不同源,被當作“淮夷”看待,後來又被楚國侵略,亡國,改為江邑。江國國人為不亡故國,便以國名“江”為姓氏。江姓起源於嬴姓。江姓得姓後,有壹支江姓在首領江貞的率領下北遷濟水流域,後來,朝廷在這裏設置了濟陽郡,於是,世稱這支江氏為“濟陽江氏”。另外,還有壹支江姓人,遷移到河南淮陽壹帶,世稱“淮陽江氏”。到了宋朝時候,福建泉州人翁幹度讓他的六個兒子分別姓六個姓,其中第二子分得江姓,於是他和他的子孫都改姓江。另外,在今天的河南正陽,由於是江國故地,也有相當壹部分的江氏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