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孝為百行首
[唐] 王中書
孝為百行首,詩書不勝錄。
富貴與貧賤,俱可追芳躅。
若不盡孝道,何以分人畜?
我今述俚言,為汝效忠告。
百骸未成人,十月懷母腹。
渴飲母之血,饑食母之肉。
兒身將欲生,母身如在獄。
惟恐生產時,身為鬼眷屬。
壹旦見兒面,母喜命再續。
壹種誠求心,日夜勤撫鞠。
母臥濕簟席,兒眠幹裀褥。
兒睡正安穩,母不敢伸縮。
兒穢不嫌臭,兒病甘身贖。
橫簪與倒冠,不暇思沐浴。
兒若能步履,舉步慮顛覆。
兒若能飲食,省口恣所欲。
乳哺經三年,汗血耗千斛。
劬勞辛苦盡,兒至十五六。
性氣漸剛強,行止難拘束。
衣食父經營,禮義父教育。
專望子成人,延師課誦讀。
慧敏恐疲勞,愚臺憂碌碌。
有過常掩護,有善先表暴。
子出未歸來,倚門繼以燭。
兒行十裏程,親心千裏逐。
兒長欲成婚,為訪閨門淑。
媒妁費金錢,釵釧捐布粟。
壹旦媳入門,孝思遂衰薄。
父母面如土,妻子顏如玉。
親責反睜眸,妻詈不為辱。
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畜。
慈鳥尚反哺,羔羊猶跪足。
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孝竹體寒暑,慈枝顧本末。
勸爾為人子,孝經須勤讀。
王祥臥寒冰,孟宗哭枯竹。
蔡順拾桑椹,賊為奉母粟。
楊香拯父危,虎不敢肆毒。
如何今世人,不效古風俗?
何不思此身,形體誰養育?
何不思此身,德性誰式谷?
何不思此身,家業誰給足?
父母即天地,罔極難報復。
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
及早悔前非,莫待天誅戮。
萬善孝為先,信奉添福祿。
2.出師表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壹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壹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言。
2. 求關於孝道、忠誠的古文,十萬火急1.孝為百行首[唐] 王中書孝為百行首,詩書不勝錄.富貴與貧賤,俱可追芳躅.若不盡孝道,何以分人畜?我今述俚言,為汝效忠告.百骸未成人,十月懷母腹.渴飲母之血,饑食母之肉.兒身將欲生,母身如在獄.惟恐生產時,身為鬼眷屬.壹旦見兒面,母喜命再續.壹種誠求心,日夜勤撫鞠.母臥濕簟席,兒眠幹裀褥.兒睡正安穩,母不敢伸縮.兒穢不嫌臭,兒病甘身贖.橫簪與倒冠,不暇思沐浴.兒若能步履,舉步慮顛覆.兒若能飲食,省口恣所欲.乳哺經三年,汗血耗千斛.劬勞辛苦盡,兒至十五六.性氣漸剛強,行止難拘束.衣食父經營,禮義父教育.專望子成人,延師課誦讀.慧敏恐疲勞,愚臺憂碌碌.有過常掩護,有善先表暴.子出未歸來,倚門繼以燭.兒行十裏程,親心千裏逐.兒長欲成婚,為訪閨門淑.媒妁費金錢,釵釧捐布粟.壹旦媳入門,孝思遂衰薄.父母面如土,妻子顏如玉.親責反睜眸,妻詈不為辱.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畜.慈鳥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孝竹體寒暑,慈枝顧本末.勸爾為人子,孝經須勤讀.王祥臥寒冰,孟宗哭枯竹.蔡順拾桑椹,賊為奉母粟.楊香拯父危,虎不敢肆毒.如何今世人,不效古風俗?何不思此身,形體誰養育?何不思此身,德性誰式谷?何不思此身,家業誰給足?父母即天地,罔極難報復.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及早悔前非,莫待天誅戮.萬善孝為先,信奉添福祿.2.出師表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壹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壹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言.。
3. 找關於狗的文言文,體現忠誠等義犬救主
華隆好弋獵。畜壹犬,號曰“的尾”,每將自隨。隆後至江邊,被壹大蛇圍繞周身。犬隧咋蛇死焉。而華隆僵仆無所知矣。犬仿徨嗥吠,往復路間。家人怪(怪:對。感到不解,疑惑)其如此,因隨犬往。隆悶絕委地。載歸家,二日方蘇。隆未蘇之前,犬終不食。自此愛惜,如同於親戚焉。
翻譯:有個叫華隆的人喜歡帶著狗四處遊玩,於是呢就餵養了壹只,取名叫“的尾”,每次出遊都會帶上它。有壹次,這個叫華隆的人到了壹江邊,被壹條大蛇圍困。於是那條狗將蛇咬死了。而華隆渾身僵硬的臥在地上,毫無知覺。“的尾”在他周圍轉來轉去不停的吠叫,家人發現這狗奇怪的舉止,很是疑惑,便跟著狗壹起來到了江邊。發現華隆蜷縮著,急忙將他送回家。兩天後才蘇醒過來。在他還沒有蘇醒的這兩天,那只狗壹直都沒有吃飯。他知道這件事了以後,從此對:“的尾”愛護有加,無微不至,像是對待他的親戚朋友壹般。
體現了狗的忠誠
4.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文言文翻譯急君子之道,“在天下推行忠誠”為最大。
世俗敗壞的時代,社會上下都不能控制自己的妄念和貪欲,人們互相欺騙,勾心鬥角,為了自己的安樂而加害於他人,不願承受壹點困難和損失,也不願意為拯救天下貢獻絲毫之力。
至到有壹天,出現了忠誠之人,努力來改變這壹些,他能夠做到克制自己的欲念而且對他人抱著仁愛之心,拋棄虛偽和欺騙的手段而推崇忍讓和奉獻。身心遭受了很大的困難,但從來不驅使別人和自己分擔,而對別人的奉獻卻十分地大方,就象外出遠行回家那樣把錢財看做身外之物。於是大家都效仿他的所作所為,也都以為自己活著為辱,以躲避困難為恥。
忠誠二字,看似拙撲,實在為人之本。
忠,即不二,即無妄。
誠,即仁愛,即坦蕩。
無妄,不二,仁愛,坦蕩。
忠誠,此君子立身之本也。
5. 找關於狗的文言文,體現忠誠等義犬救主華隆好弋獵.畜壹犬,號曰“的尾”,每將自隨.隆後至江邊,被壹大蛇圍繞周身.犬隧咋蛇死焉.而華隆僵仆無所知矣.犬仿徨嗥吠,往復路間.家人怪(怪:對。
感到不解,疑惑)其如此,因隨犬往.隆悶絕委地.載歸家,二日方蘇.隆未蘇之前,犬終不食.自此愛惜,如同於親戚焉.翻譯:有個叫華隆的人喜歡帶著狗四處遊玩,於是呢就餵養了壹只,取名叫“的尾”,每次出遊都會帶上它.有壹次,這個叫華隆的人到了壹江邊,被壹條大蛇圍困.於是那條狗將蛇咬死了.而華隆渾身僵硬的臥在地上,毫無知覺.“的尾”在他周圍轉來轉去不停的吠叫,家人發現這狗奇怪的舉止,很是疑惑,便跟著狗壹起來到了江邊.發現華隆蜷縮著,急忙將他送回家.兩天後才蘇醒過來.在他還沒有蘇醒的這兩天,那只狗壹直都沒有吃飯.他知道這件事了以後,從此對:“的尾”愛護有加,無微不至,像是對待他的親戚朋友壹般.體現了狗的忠誠。
6. 《至忠》文言文翻譯全文譯文忠言逆耳,有悖於人心,如果不是聖明的君王不會聽取它。
因此,賢主喜歡的正是不好的主上所要懲罰的。君主都痛恨劫掠侵占的行為,但是自己的所作所為卻導致了這種行為,痛恨它又有什麽用呢?假如有棵樹,希望它能茂盛生長,可是別人按時澆灌它時,自己卻討厭別人的澆灌行為,且每天砍伐樹根,這樣下去樹肯定不會成活了。
厭惡忠言,是最嚴重的自毀長城的行為。楚莊王在雲夢澤打獵,射中了隨兕獸,申公子培搶在莊王之前把隨兕奪走了。
楚莊王說:“他怎麽這樣粗暴且犯上不敬!”於是命令手下殺掉子培。左右的大夫都勸諫說:“子培是賢德之人,又是您最有才能的臣子,這其中壹定有原因,希望您能仔細調查此事。”
不到三個月,子培生病死了。後來楚國起兵,與晉國軍隊在兩棠交戰,大勝晉軍,回國後賞賜有功將士。
申公子培的兄弟上前向主管官吏請賞說:“別人有行軍打仗之功,我的兄長在大王的車下有功。”莊王說:“妳是什麽意思?”回答說:“我的兄長在大王您身邊冒著亂暴犯上的惡名,觸犯死罪,但他的本心是要效忠君王,讓您享有長壽啊!我的兄長曾讀過古書,古書記載說:‘殺死隨兕的人不出三月必死。
’我的兄長見到您射殺隨兕,十分驚恐,所以才搶在您之前奪走它,後來蒙難。”莊王命人打開平府查閱古籍,在古書上果然有這樣的記載,於是厚賞了子培的兄弟。
申公子培的忠誠可以稱得上是“穆行”了。“穆行”的含義是:不因為別人了解自己就受到鼓勵,也不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感到沮喪,沒有比這更高尚的德行了。
齊王身上長了惡瘡,於是派人到宋國接文摯去治病。文摯到了後,察看了齊王的病,對太子說:“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
即使如此大王的病壹旦治好,壹定會殺死我。”太子問:“為什麽呢?”文摯說:“如果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治不好,但如果大王真的被激怒,我就必死無疑了。”
太子叩頭下跪,極力請求文摯說:“如果治好父王的病,而真的要殺您的話,我和我的母親壹定以死向父王為您辯解,父王壹定寵幸我跟我的母親,希望您不要過度擔憂此事。”文摯說:“好吧,我願意拼死為大王治病。”
文摯跟太子做了約定,三次都不如期前來。齊王本來已經生氣了。
文摯來了之後,不脫鞋就登上了齊王的床,踩著齊王的衣服,詢問齊王的病情,齊王惱怒地不跟他說話。文摯便出言不遜來激怒齊王,齊王大聲呵斥著站了起來,病於是就好了。
齊王大怒不悅,要把文摯生烹。太子和王後為文摯激烈地跟齊王爭辯,但沒能改變齊王的決定。
齊王最後用鼎把文摯活煮了。文摯被煮了三天三夜,容貌不毀。
文摯說:“真要殺我,為什麽不蓋上蓋子,隔斷陰陽之氣?”齊王讓人把鼎蓋上,文摯才死去。由此可見,在太平盛世做到忠容易,在亂世做到忠很難。
文摯不是不知道治愈齊王自己就得被殺,他是為了太子去做難事,以便成全太子的孝義啊。原文至忠之言逆於耳,倒於心,非賢主其孰能聽之?故賢主之所說,不肖主之所誅也。
人主無不惡暴劫者,而日致之,惡之何益?今有樹於此,而欲其美 也,人時灌之,則惡之,而日伐其根,則必無活樹矣。夫惡聞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
楚莊王獵於雲夢,射隨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奪之。
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誅之。左右大夫皆進諫曰:“子培,賢者也,又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願察之也。”
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荊興師,戰於兩棠,大勝晉,歸而賞有功者。
申公子培之弟進請賞於吏曰:“人之有功也於軍旅,臣兄之有功也於車下。”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觸死亡之罪於王之側,其愚心將以忠於君王之身,而持千歲之壽也。
臣之兄嘗讀故記曰:‘殺隨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驚懼而爭之,故伏其罪而死。”
王令人發平府註而視之,於故記果有,乃厚賞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謂穆行矣。
穆行之意,不以人知之為勸,不以人不知為沮。行無高乎此矣。
齊王疾瘤,使人之宋迎文摯,文摯至,視王之疾,謂太子曰:“王之疾必 可已也。雖然,王之疾已,則必殺摯也。”
太子曰:“何故?”文摯對曰:“非怒王則疾不可治,怒王則摯必死。”太子頓首強請曰:“茍已王之疾,臣與臣之母以死爭之於王。
王必幸臣與臣之母,願先生之勿患也。”文摯曰:“諾。
請以死為王。”與太子期而將往不到者三齊王固已怒矣文摯至不解屨登床履王衣。
有頃,問王之疾,王怒而不與言。文摯因出辭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王大怒不說,將生烹文摯。太子與王後急爭 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摯。
爨之三日三夜,顏色不變。文摯曰:“誠欲殺我,則胡不覆之,以絕陰陽之氣?”王使覆之,文摯乃死。
夫忠於治世易,忠於濁世難。文摯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獲死也,為太子行難,以成其義也。
註平府:書庫名,是楚國收藏古籍文書的地方。出處出自《呂氏春秋?仲冬紀?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