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慈禧從賢惠女子到災難皇後

慈禧從賢惠女子到災難皇後

作為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為數不多的女性統治者,慈禧統治中國長達48年。在她執政的半個世紀裏,中國內憂外患,包括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慈禧給世人的印象大多與“禍國殃民”有關。面對朝不保夕的沒落王朝,慈禧作為壹國之君,當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如果壹生都否定她,似乎也不符合辯證的歷史觀。慈禧作為壹個女皇後,其成長經歷、性格特征、情感世界,都可以作為她壹生功過是非的佐證。兩位與清史有不解之緣的學者之所以有如此面對面的交流,始於項斯的新作《女性慈禧》。項斯多年來壹直癡迷於研究中國宮廷的歷史和文化,大學畢業後就去了故宮工作。乾隆皇帝的母親當年居住的壽安宮是他的辦公地址。每天進出故宮,整天泡在殿堂、亭臺樓閣、歷史文獻中,在斯裏蘭卡獨特的前提下接觸更多的史料,更細致地感受過去的輝煌與沈浮。“我在故宮待久了,看的史料多了,歷史在我心裏活了起來。”對司說。在《女性慈禧》年間,項斯用小說般的筆觸,從“女性”的身份來看待慈禧,並詳細描述了她的生活,從對話到心理活動。詩歌、歌詞、紀念物等。穿插在正文和附在每卷末尾的參考索引突出了項斯嚴謹的學術立場。“我閱讀了大量關於慈禧和她所處時代的史料、檔案和文人筆記,試圖在書中盡可能還原它的本來面目。書中幾乎每壹章每壹節都有史料來源,沒有開玩笑的成分。”可以說,這種感性與理性並存的寫作風格,賦予了慈禧壹個超越平面歷史人物的更加立體的形象。當剛柔並濟的聰慧女性談到自己對歷史人物的不認同時,顏崇年強調,“歷史只能老老實實說,不能開玩笑。判斷壹個歷史人物,涉及的材料有正史、野史、檔案、口碑。這些內容都不可信,都需要判斷,去偽存真。歷史研究者的工作就是通過自己掌握的史料盡可能還原歷史真相,這樣寫歷史才會接近真相”。從鴉片戰爭後到辛亥革命前,整個中國近代史都與慈禧有關,關於慈禧的資料很多。“要從這麽多材料裏爬出來,提煉出壹些骨肉來完成壹部傳記,需要多年積累的能力。”閻崇年對他為斯裏蘭卡所做的努力表示欽佩。項斯認為,從事歷史研究的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史料盡力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不帶太多的個人色彩。當然,完全沒有個人色彩是不可能的。“《女性慈禧》是我的個人傳記。我用我能掌握的史料,把慈禧放到了壹個女人的位置上。從她16歲入宮到她74歲去世,我告訴人們慈禧在我心目中的樣子。”關於慈禧的出生地,目前眾說紛紜。通過掌握有關慈禧的史料,項斯在書中說,慈禧出生在今天北京西四比才胡同號壹個富裕的滿族官僚家庭。童年的慈禧很睿智,也因為性格暴躁,不被父母所愛。受喜歡《詩經》的父親影響,我從小就對詩歌和繪畫感興趣。我在家裏給慈禧請了壹個老師。她四歲開始學習詩畫,直到十六歲入宮,為她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慈禧在26歲成為太後時,她經常與儲秀宮的其他妃嬪和太監壹起朗誦詩歌和在鋼琴上畫畫。慈禧精通旋律,會唱多首民歌,熟悉《詩經》、《論語》等古籍。即使面對鹹豐帝,她也可以聊壹聊這個。“如果弗雷德

富有情調,興趣愛好極其普遍,大家都熱衷於讀書、繪畫、散步、聽書、看戲、養小動物、種花種草、服裝、美容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健康有益的口味。"項斯這樣總結慈禧的另壹面."她幾乎沒有不良嗜好,是壹個非常健康的女人,有壹顆美麗的心”。拋開各種生活利益,慈禧是壹個性格剛柔並濟的女人。這種性格,加上她過人的聰明才智,使她在後宮妝容中脫穎而出。從16歲入宮被封貴族爵位,到26歲成為皇太後,無不閃現著慈禧抓住機遇的能力。她介紹,慈禧很欣賞康熙皇帝的名言“慎獨而大膽”。她做人的原則是:誰讓我壹時不開心,我就讓他壹輩子不開心!這在她壹生的決心中已經多次體現。雖然書中對慈禧的感情世界著墨不多,但她與榮祿的緣分依然可圈可點。他們之間有什麽關系?”我不妨把我對慈禧的看法當做壹家之言,但我不是有意開玩笑。據史料記載,慈禧的初戀的確是榮祿,他們之間的緣分是有據可查的。”項斯嚴肅地說,“鹹豐二年,榮祿只是壹個八品官,他已經很久沒有被提升到這個位置上了。自從慈禧掌權發現了他,他的事業蒸蒸日上,很快就被提拔為北京的壹品大員。多疑的慈禧為何如此信任他?為什麽容閎從啟祥政變到逃往西安安,總是及時出現在慈禧身邊?“不可否認,榮祿是慈禧壹生中眾多謎團之壹。慈禧,這位建功立業、為國犯錯的“皇後”,16歲入宮。鹹豐帝很快發現少女蘭兒有著驚人的政治熱情和用人才能。所以鹹豐帝樂此不疲,讓蘭兒參與政務。二十出頭的慈禧早已鋪開了她動蕩的政治生涯。她經歷了四個皇帝,從貴族到貴族女性再到王太後,逐漸接近並掌控了政權。在中國近半個世紀的統治中,慈禧勤政開明,但更多的是自私、狹隘和專制。隨著她的老去,大清帝國終於走到了盡頭。項斯認為作為“皇後”的慈禧不是壹個孤立的人物,她的壹生與那個時代息息相關。她要想在研究中更貼近自己執政生涯的現實,就必須掌握那個時代重要的歷史人物曾國藩、左、榮祿四位皇帝的史料。項斯無意在書中為慈禧“掃雪”。他只是覺得,她要把慈禧施政的有限努力和進步傳達給讀者:敢於起用漢人,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胡林翼等官員;她平定了太平天國,把壹大批有能力的漢人納入政府大臣的行列;她主張對外國人采取強硬立場;她堅決反對鹹豐帝逃離熱河北上;光緒二十六年,兵臨城下,八國聯軍,她鼓動光緒皇帝敢貼春聯宣戰;她強調女性的獨立精神,認為女性應該有文化,應該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慈禧這壹生當然有她的辛苦。“閻崇年也這麽認為。”她重用了幾位在山河中舉足輕重的漢人,為國家積累了新的政治力量。她也在壹定程度上平衡了滿漢矛盾。中國歷史上第壹批幼童留學也是在慈禧的支持下促成的。“人們對慈禧‘禍國殃民’的印象,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慈禧26歲發動政變奪權,74歲去世,統治中國48年。從鹹豐到宣彤,清朝每況愈下,她自然要為半個世紀的中國歷史負責。不管有多少客觀原因,作為統治者,慈禧首先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項斯說,“在此期間,中國在經濟、軍事和科技方面發展緩慢。在反對太平天國的鬥爭中,面臨著魔神的入侵

易傾向於創新,而榮祿傾向於保守。但慈禧廢易,自然堵住了國家革新之路。重用榮祿使國家走向越來越保守的方向。面對戊戌變法,慈禧過於強調個人權威的掌握,而不是以國家和民族的大局為重。她搞政變囚禁光緒,殺害主張改革的人,把他們趕走。慈禧年輕時‘垂簾聽政’對穩定政權有壹定意義,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慈禧的做法是歷史的倒退。在努哈赤和皇太極時期,皇位繼承由貴族會議討論,貴族的民主仍然是為國家和民族選擇最好的繼承人。慈禧對皇位繼承人的選擇僅限於愛新覺羅和葉赫那拉的姓氏交集。選擇徐變是很自然的,不是最好的,而是親戚。此外,慈禧對義和團運動處理不當,在政策上未能很好地解決矛盾。顏崇年認為,然而清朝的最終覆滅,可以說是由於壹個以上的結果,責任並不完全歸於慈禧。如果當時是同治或者光緒執政,可能也改變不了清朝的局面,或許中國會衰落得更厲害。畢竟慈禧還是善於用人的,她也能吸引壹批人才來維持國家機器的根本運轉。“清太祖努爾哈赤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種子,也埋下了光的基因來宣天下之喪。那些基因不斷變化發展,最後的結果就是大清的滅亡。”閻崇年語重心長地說。女人和政治家之間,全面還原慈禧並不容易。她是壹個柔中帶剛的女人,但她柔中帶剛。她的政治生活充滿了女性色彩,她在宮中的生活帶有“女王”的印記。“美麗的女人,充滿個性的女人,無所畏懼的女人;壹個大膽的女人,壹個魯莽的女人,壹個失去了家庭和國家的女人。”大概項斯對她的評價更接近真實的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