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典文獻學的文獻分類

中國古典文獻學的文獻分類

文書是指古代盟約、公文、契約、書劄、案牘以及詔誥、奏議、文告、訴狀等,如侯馬盟書、敦煌文書、吐魯番文書、徽州文書。

檔案經過立卷歸檔集中保管起來的,具有查考、使用價值的各種文件材料,稱為檔案。

中國檔案起源很早,清末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蔔辭,就“屬於王室的文書記錄,是殷代的王家檔案”(陳夢家《殷墟蔔辭綜述》第46頁)。存世和出土的西周銅器銘文,所記有冊命、賞賜、誌功、征伐、訴訟等各個方面的大事活動,自然也是具有檔案性質的。中國現存的檔案實物以明、清檔案所存為最多,大約還有壹千多萬件(冊),主要保存在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

檔案是人們在各項社會活動中自然產生的,是原始的文字記錄,從未經過修改和加工,是研究歷史的第壹手材料,它可以直接反映出歷史原貌。檔案與圖書不同。由於檔案具有這樣的原始性和客觀性,所以它比其他史料、典籍更加真實可靠。

總集匯集多個作者的單篇詩文為壹書,稱為總集,它是與別集相對而言的。

總集這種體裁的產生,則首推晉摯虞的《文章流別集》。《晉書·摯虞傳》:摯虞“撰古文章,類聚區分為三十卷,名日《流別集》,各為之論,辭理愜當,為世所重”。可惜《文章流別集》今已亡佚。所以,今天所能見到的現存最早的總集,應是南朝梁蕭統所編的《文選》。

別集指匯集某個作者所著多種文體作品為壹書的文獻著作,與“總集”相對而言。

“別集”這個詞出現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早在東漢就出現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別集開始盛行,並有了很大的發展,到唐宋以後就更加繁榮,出版的別集相當之多。

類書是我國古代采輯或雜抄各種古籍的有關資料,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編排列於從屬類目之下,以供人們查閱的工具書。

類書,“以雜見稱”為其特點。所收內容往往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旁及社會生活、科學技術、文化知識,舉凡人間的學問,世上的知識,以類相從,無所不收,是具有百科全書性質的古典文獻。

政書是輯錄文獻中的典章制資料,分門別類地加以編排和敘述,以便查考的工具書。簡言之,政書就是專門記載歷代或壹代典章制度的專書。涉及的內容範圍很廣,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天文、地理、文學、藝術都包羅在內。 最早創制政書這種體裁的是唐代的劉秩,他收錄了大量典章制度資料,編成《政典》,該書於唐玄宗開元(713~741年)末編成。

政書按其收錄典章制度的時代範圍,可分為兩大類,可分為兩大類:壹類是“通古今”的,即所謂“九通”十通”。

壹類是斷代性質的,即所謂“會要”和“會典”。

叢書又稱叢刻,叢刊,叢編,匯刻,合刻,是編輯根據壹定的目的,匯刻有關的著作並冠以總名的壹種著作集。叢書所收的著作,多的有幾千種,少的只有寥寥數種。對叢書來說,這些被收入的著作,稱為叢書的子目。

以“叢書”命名的圖書,最早的是唐朝陸龜蒙的《笠澤從書》,但該書不是匯刻群書的叢書.只是作者的詩賦雜文集。真正的匯刻叢書始於五代馮道倡議校刻的《九經》(又稱《監本九經》),這是類編叢書.匯編叢書,壹般變為以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俞鼎孫、俞經輯抄的《儒學警語》為最早。該書匯輯了有關“舉子之事業,人事之勸懲”的七種著作,是中國第壹部綜合性的叢書。

叢書種類很多,大體上可以分為綜合性和專科性兩大類.《中國叢書綜錄》分為“匯編”和“類編”。“匯編”下分雜纂、輯佚、郡邑、獨撰五目,“類編”下分經、史、子、集四目。

筆記指中國古代著作者隨記錄的短篇文獻,並將這些短篇文獻匯集成冊出版的圖書,也叫筆談,或隨筆。筆記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筆記起始於先秦,魏晉南北朝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的誌怪體筆記較多,例如晉代張華的《博物誌》和幹寶的《搜神記》。南朝的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軼事筆記的代表作。到了唐朝,筆記便“演誌怪為傳奇,變軼事為雜錄”,例如《酉陽雜俎》。宋元以後,筆記有了進壹步的發展,數量猛增,題材擴大。

表譜指按照事物類別或系統編制的反映時間和歷史概念的表冊性參考工具書、是歷表、年表等歷史表譜的總稱。 表譜能幫助人們考查和換算不同歷法,年,月,日,能使讀者系統地了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發展和演變的情況,有助於對中外歷史進行橫向比較研究。

表譜分為年表和表譜兩種。

地方誌是指記述某壹個行政區域的自然和社會各方面情況的圖書,也稱方誌。這種書的內容非常廣泛,壹般包括行政建制、沿革、疆域、山川、津梁、名勝、資源、物產、天文、氣候、災害、人物、文化、教育、科技、體育、民族、民俗等各個方面,反映了不同階段的社會歷史生活狀況和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的發展狀況,對於中國的經濟、文化、科技建設和學術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中國的地方誌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根據《周禮·春官》壹書記載,周代曾經設有“外史”這壹職務,負責“掌四方之誌”。方誌導源於我國古代記載地理知識的《山海經》和《尚書·禹貢》等。 1、書名與作者

①古書多無書名

古人著書,或敘事抒情,或論辯說理,都是動情於中,而形於言,往往是先寫作而後命題,並不是先命題而後寫作。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漢高祖劉邦初定天下,曾指示陸賈為他寫壹部歷史故事書,陸賈寫了二十篇,劉邦看了很高興,認為書中故事都是聞所未聞的新鮮話,所以起名為《新語》。由此可知,陸賈在寫作前並未擬定書名。

古書不題書名,是常有的。現在所知的古書之名,大多數是後人追加的。②關於古書的命名:

以著作開頭二字為書名者。如漢代史遊所著識字課本《急就篇》,開篇雲:“急就奇觚與眾異,羅列諸物名姓字,分別部居不雜廁。”就是用“急就”二字作為書名。

公羊傳校本

以作者姓氏或稱號為書名者。如春秋三傳:《左氏傳》,左丘明撰;《公羊傳》,公羊高撰;《谷梁傳》,谷梁喜撰。 以概括內容命名者。如春秋時魯國史書稱《春秋》,就是以壹年四季的春秋二字來概括壹年,用以表示為壹種按年紀事的編年史。

以寓意命名者。如韓非子的《五蠹》、《孤憤》、《說難》等篇,屈原的《離騷》。

先秦典籍,往往不提作者姓名,壹部《詩經》,三百余篇中除極少數可以考見作者姓名外,絕大部分是無名氏的作品。先秦諸子著作,題為某子,但並非他們自己的手筆,不少是出於門生、弟子、賓客及其子孫後代之手。

漢代以後,典籍作者署名逐漸增多,而標法不壹,或標姓名,或標字號,或名號同時標出,或用自號而不用名,或帶作者籍貫、官銜職務等等,如南宋詞人張炎,號玉田,原籍天水,他的詞集《山中白雲》題為“西秦(指天水)玉田生張炎叔夏”。又如《資治通鑒》標示:“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朝散諫議大夫充集賢殿修撰、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候、食邑壹千八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

2、古書篇名與序傳

古書篇題列於正文之後

古人編書的體例,常與後人不同。小篇及章的目錄,壹般都放在壹篇或壹章之末。例如《荀子》書中有壹《賦篇》,包括《禮》、《知》、《雲》、《蠶》、《箴》五篇賦,每壹賦的末了都把所賦的物名說出,並把這物名重疊壹遍,這種重疊,決不是多余的重復。這禮、知、雲、蠶、箴五個字,就是這五篇賦的題目,而且都題寫在每篇之末。長沙馬王堆漢墓土的帛書《老子》卷前4種佚書,題目都是在壹篇或壹章之後的。

把古書目錄放在卷首,大概都是雕版印刷術盛行以後的事,書籍應用日廣,篇題置於全書之末,翻檢不便,於是很自然地出現了這樣的變化。

古書序傳常置全書之末

了解壹部書的內容主旨、篇目體例以及成書經過等,最好先讀它的序文。古書往往有序文(統稱為序傳)。《史記》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典型的序傳,它總結作者自己的世系,敘述著書的經過,考證學術源流,還給每篇的述作大意逐篇作了提要。

現代編印的書籍,序文均列於卷首,而古書的序傳,則均列於壹書之末。例如上列《史記》的《太史公自序》,又《淮南子》的《要略》,《漢書》的《敘傳》,許慎的《說文解字敘》,梁劉勰《文心雕龍》的《序誌》等。

3、古代“篇”與“卷”的含義

古代文獻的著錄,都以篇、卷為計,從劉向《別錄》、劉歆《七略》開始就已如此。

木簡

中國古代用竹、木簡寫書,編簡成策(冊),通常壹策就是壹編(篇)。故稱之為“篇”。在竹、木簡盛行的同時,也用縑帛寫書,並以“卷”計。因此,對於“篇”“卷”兩個詞語的解釋,壹般認為:“篇”批量竹簡、簡冊,後來用以指有首有尾完整的文章,也用來指稱成著作中的壹個組成部分。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作《孟子》七篇”。“卷”指寫在縑帛上的卷子,後用以指全書的壹部分,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壹》:“凡書,唐以前皆為卷軸,蓋今所謂壹卷,即古之壹軸。” 校讎是簡冊時代校書的壹個環節,劉向所下的定義是:“壹人讀書,校其上下,得其謬誤為校”;“壹人持本,壹人讀書,若冤家相對,曰讎”。所謂“校讎”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對校,也即版本校。由於那時簡冊笨重,這壹工作通常由兩個人來完成。而今天的校勘含義較“校讎”寬泛了很多,除對校外,還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

校勘與校對的區別:校對是出版的壹個環節,它的唯壹任務就是: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絕對壹致。因此,校對基本上是壹項機械性工作。有時為保障正確率,校對者甚至從文章末尾倒著校,使校對者讀不成句子,以保證壹個字壹個標點的與原稿進行核對。校對雖然也是“對”,也是“核查”,很象“壹人持本,壹人讀書”的校勘,但校對是單向的,必須忠實於原稿,因此,與作為學術工作的校勘有明顯的不同。 1、校勘有助於古籍整理:

古籍整理主要包括校勘、標點、註釋、翻譯、匯編等九個方面的工作。校勘除了本身就是古籍整理的壹項重要工作以外,還是其他八項古籍整理工作的先導。因為,這八項工作都需要有壹個文字正確無誤的底本。如果不先做好校勘工作而以誤本為底本,從而誤解誤釋,不僅勞而無功,甚至得不償失。

2、校勘有助於古籍研究:

對於某種古籍進行研究,首先應該有壹個正確無誤的底本。

3、校勘有助於疏通文字詞義:(1)祛疑。看到文字錯誤難以疏通之處,謬妄者往往穿鑿附會,望文生義,哄了自己也誤了別人。(2)顯真。有些文字雖是錯的,但意義沒有太大的變化。碰到這種情況,校勘同樣必要。(3)明微。有些語詞的含義,看上去簡單易懂,而真要弄懂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4)欣賞。文字作品中,往往壹字之差,就會影響到作品的韻味,埋沒作者經營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