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ǔ tóu pò suì
2 概述*** 破碎即 *** 風[1]。
*** 風(nipple wind;rhagadia mammae[1])為病名[2]。見《瘍科心得集》卷中。又稱“ *** 破碎”[1]、 *** 皸裂[2]。是指以 *** 、乳暈部位群集丘疹、丘皰疹,伴有瘙癢滲出,結痂皸裂為主要表現的濕瘡[3]。
*** 破碎相當於西醫的 *** 濕疹[3]。
3 *** 破碎的病因病機《瘍科心得集》卷中:“ *** 風, *** 幹燥而裂痛如刀刺,或揩之出血,或流粘水,或結黃脂,此由暴怒抑郁,肝經火邪不能施泄所致。胎前產後俱有之。”
*** 破碎多由肝火不能疏泄,肝胃濕熱蘊結而成[2]。
4 *** 破碎的癥狀*** 破碎癥見 *** 、乳頸及乳暈部裂口,疼痛,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結黃痂[2]。
*** 破碎易繼發乳癰[2]。病程較長,常延續斷乳後方能痊愈[2]。
5 *** 破碎的辨證分型 5.1 肝經濕熱證*** 風·肝經濕熱證(nipple wind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iver channel)是指肝經濕熱,以 *** 皮膚糜爛,脂水淋漓,或結黃痂,或皸裂、癢痛劇烈,並發乳暈皮膚濕瘡,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數為常見癥的 *** 風證候[3]。
6 *** 破碎的治療*** 破碎治宜清肝瀉火,內服龍膽瀉肝湯,外搽生肌玉紅膏或以白芷研末乳汁調敷[2]。
7 關於濕瘡濕瘡(eczema[1])為病名[4]。是指以多形損害,對稱分布,劇烈瘙癢,滲出傾向,反復發作,易成慢性等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為過敏性炎癥皮膚病[4]。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稟賦不耐者為多。壹般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
中醫古代文獻無濕瘡之名,壹般依據其發病部位、皮損特點而有不同的名稱,若浸淫遍體,滋水較多者,稱浸淫瘡;以丘疹為主者,稱血風瘡或栗瘡;發於耳部者,稱旋耳瘡;發於 *** 者,稱 *** 風;發於手部者,稱瘑瘡;發於臍部者,稱臍瘡;發於陰囊者,稱腎囊風或繡球風;發於四肢彎曲部者,稱四彎風;發於嬰兒者,稱奶癬或胎癥瘡。
濕瘡相當於西醫的濕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