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最初的產生是在什麽時候?個人認為應當在夏代初期,不知道考古方面有沒有證據,但這應該是比較合理的。其根據是:第壹,關於大禹鑄九鼎的記載。這在先秦古籍中被普遍承認,而且沒什麽疑問的。最集中的是在《左傳》裏,楚莊王北略中原,向周王朝問“鼎之輕重”,王孫滿用不卑不亢的壹篇著名說辭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涉及九鼎的由來、意義、形狀、花紋、流傳歷史、與政權的關系等等,可見當時關於九鼎的存在及其歷史基本是公認的。周王朝的文獻應該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第二,從商代中後期出土的鼎(如司母戊大方鼎等等),其規模、工藝、技術已經到了高度發達、爐火純青的程度,沒有上千年的發展與進步,要達到這樣的水平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下面讓我們來設想壹下夏商貴族的飲食方式:壹個大家族的全部成員(或者壹個宴會的賓主)圍坐在壹個大鼎周圍,把所有的食品、調料先丟進鼎裏煮熟,大家說著弄著,將裏面已熟的食物撈出來弄到自己的小餐具裏,或者相互布菜。鼎越大,聚餐的人越多,標誌著這個家族的地位和實力就越是高貴。吃飯比天大,尤其是社會尚不發達的時代,因此,鼎又被賦予了更深壹層的含義,成了地位和力量的象征了。同時,大家聚在壹起享用食物,確實是探討問題和交流感情、加強凝聚力的最好方式,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然習慣於通過“吃飯”的方式融通感情、探討問題,我覺得與我們祖先的這種古老的進餐習慣是大有聯系的吧?
還有壹個問題,就是當時的平民、貧民甚至奴隸是用什麽炊具來作飯的?用鼎應該是不可能的,最大的可能性是陶器,不知道陶器在經常燒飯的時候會不會容易破裂。大概不會的,因為淘氣本身就是高溫燒出來的。
鼎在商代達到其最高的輝煌時期,但壹個趨勢也是不可避免的:就是飲食的豐富多樣化。首先,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適合丟在壹個大鼎裏面煮的;其次,這樣的大鍋菜,即使味道再鮮美,因為口味單壹,總有吃厭的時候。於是,烹調技術隨之登上了歷史舞臺。
二、 周:烹調技術的產生與鼎的“專業化”
中國的烹調技術歷史悠久,但具體產生在什麽時候,恐怕難以考證了。個人認為應該是在商周時代。根據是:第壹,商紂王時期,貴族窮奢極欲,十分追求“生活質量”,商紂王有“肉山酒海”,口味的多樣化是很可能出現的;第二,考古證明,周代出土的鼎,無論在規模還是工藝上都源源比不了商代了。學者多解釋為周的落後以及厲行節儉政策,這實在是很難服人的,因為周王朝在疆域和實力上都勝於前,即使壹開始實行節儉,但後來的奢侈群住也不少。最可能的原因是,當時貴族的飲食方式已經變革,“炒菜”正在逐漸取代“”“大鍋菜”,因此鼎的地位已經有所降低了。第三,據《論語-鄉黨》記載,孔子“食不厭精”,要吃刀功很細膩的魚,沒有姜就不吃飯。可見在東周時期,烹調技術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了,甚至飲食文化都已經產生,沒有長時期的發展,這也是很難想象的。中國人的口舌從此大享其福,可以想想,壹經產生,烹調技術就在貴族之間風靡起來了。
但是鼎並沒有被人們忘記,壹是因為傳統的悠久與頑固性,二是因為,在享受豐富多彩的菜肴同時,大家也很難舍棄鼎裏那鮮美的羹湯的味道。到周代,鼎除了仍然承擔壹部分煮飯煮菜的功能,其“褒湯”的專業功能也進壹步得到深入開發。從那時其,羹湯就成了人們的又壹重要食物了。據《左傳》記載,前605年,楚國贈給鄭國壹些特產:“黿”。鄭靈公很高興,馬上叫重臣子公(公子宋)和子家來壹起享用。在路上,子公對子家說:今天咱們壹定能吃到好吃的,因為早上起來我的食指壹直在動,以往每次這樣都有口福,屢試不爽的!到了宮中,就看見廚師在殺黿,兩人相視而笑,鄭靈公問妳們笑什麽,子公就很得意的說了。沒想到靈公很生氣,吃飯的時候讓子公在旁邊看,不許享用!子公羞憤不已,用手指在鼎裏沾了點湯,吮了壹下,恨恨去了,從此君臣關系破裂,靈公想殺子公,倒被子公先動了手,把靈公殺了。還有壹個故事,項羽抓住劉邦的父親,威脅說不投降就煮了,劉邦居然要求分“壹杯羹”給自己,可見秦漢時期,羹湯已經是人們十分喜愛和經常享用的食品了。
三、 漢以後:隱去身形,留下文化
漢以後,頂作為壹種炊具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她的影子早已深深烙進中國文化深處,揮之不去,直到現在:
1, 文物和藝術。鼎的造型莊重華美,直到今天,藝術家依然以她為題材,創造出具有濃厚文化色彩的藝術品。而出土的商周銅鼎,則無壹不成為價值連城的文物。
2, 語言方面。在漢語裏。“鼎”是莊重、分量、權威、高貴的化身。如壹言九鼎、鼎鼎大名、鼎力相助、扛鼎之力,等等。
3, 飲食文化。三千年來,羹湯幾乎成為中國人離不開的寶貝了,而且簡直成了壹種文化。唐詩有雲: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說的是新娘出嫁三天要親手做羹湯孝敬婆婆。現在,褒湯最勤的應算廣東的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