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學易心得:關於南懷瑾先生的《易經雜說》!

學易心得:關於南懷瑾先生的《易經雜說》!

本號只聚焦:

以“實業+投資”的理論和經驗,幫助“順利的企業今後不會掉坑裏,已面臨問題的企業盡快出坑”。

歡迎關註!

為了適應快速閱讀的要求,對於轉發的文章,我們都將做刪減,並對部分內容作出修正。敬請諒解。

學習易經,我推薦給朋友們的是“看三本書足矣:先讀曾仕強先生的《易經的奧秘》,再讀鄭同先生的《白話周易》,最後讀南懷瑾先生的《易經咋說》”。

《易經的奧秘》和《白話周易》的學習心得,我已在本號通過連續發布的33篇文章分享了,本文,是讀南先生的《周易咋說》的心得。

歡迎朋友們惠閱這連續34篇文章,並期待您多提寶貴意見。

我在此先謝過了!

南懷瑾先生精研儒釋道,對於易經有其獨到見解。

他認為,“易經並不神秘,但挺復雜”,因為每壹卦都有錯卦、綜卦、復卦、雜卦。

錯綜復雜 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何為錯卦? 陰爻和陽爻都相對的卦,即為錯卦。

如姤卦(上乾下巽)和復卦(上坤下震)就互為錯卦。

何為綜卦? 把卦上下反過來生成的卦,即為綜卦。

如姤卦(上乾下巽)和夬卦(上兌下乾)就是互為綜卦。

乾、坤、坎、離、大過、小過、頤、中孚等8個卦,是絕對卦,沒有綜卦。

何為復卦?

先說 什麽是“交互”?

就是六爻內部的變化。

如第二爻上連到第四爻,下面掛到上面去為互;

第五爻下連到第三爻,上面交至下面來為交。

這是交與互的不同。

每卦的縱深內在發生了交互的變化,又產生了卦。

換句話說,這是告訴我們看事情,不要看絕了,不要只看壹面,壹件事情正面看了,再看反面,反面看了,再把旁邊看清楚,同時旁邊亦要看反面,這樣四面都註意到了,還不算完備,因為內在還有變化,而內在的變化,又生出壹個卦了。

除了乾、坤兩卦外,別的卦把中心拿出來交互,又變了壹種現象。

這現象的本身,又有綜卦,又有錯卦,這就是八面看東西,還要加上下,壹***十面。

學易經,“ 玩索而有得 ”,“ 善易者不占 ”,“ 歷史上懂《易經》的人,能未蔔先知的都不健康。 ”

所以,南先生很不鼓勵“占”,而且他本人公開說自己"不占"。

絕命卦(極端不好的卦),只是壹種警示,並不是無路可走。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但壹個人“ 得其時、得其位,就壹切都沒有問題 ”。

察見淵魚者不祥: 人不要太聰明,大事精明、小事糊塗,足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任何人和事的變化都有規律,有了剛柔,就可以判斷物質世界的壹切變化。

南懷瑾先生的這個說法,顛覆了我過去的認知,我得立即改起。

尤其建議年輕的朋友們註意按照南先生說的做,保護身體,要從年輕時做起。

“ 吉兇悔吝者,生於動者也 ”,也即是說,動是吉兇悔吝的前提。

每壹動,好的成本只占壹分,壞的成分卻占三分。

好在這三分中,兩分為煩惱、險阻、艱難。

只要“價值觀(包括品德)優秀且穩定,精神意誌強,有壹定的政治素養”,完全能夠克服“煩惱、險阻和艱難”。

“所以儒家提倡慎於動。變更壹個東西,譬如創業,譬如新造,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做慎重的考慮。”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提到“ 智慧 ”二字。

但, 何為智慧?

智慧(狹義的) ,是生物所具有的基於神經器官(物質基礎)壹種高級的綜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識、記憶、理解、聯想、情感、邏輯、辨別、計算、分析、判斷、文化、中庸、包容、決定等多種能力。

智慧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現狀、過去、將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

與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終極功能,與“形而上謂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是“形而下謂之器”。

智慧使我們做出導致成功的決策,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智慧(廣義的) ,是由智力系統、知識系統、方法與技能系統、非智力系統、觀念與思想系統、審美與評價系統等多個子系統構成的復雜體系蘊育出的能力。

包括遺傳智慧與獲得智慧、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直觀與思維、意向與認識、情感與理性、道德與美感、智力與非智力、顯意識與潛意識、已具有的智慧與智慧潛能等等眾多要素,涵蓋了人類文化的所有。

易經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在“存亡”、“進退”、“得失”這六個字。

每壹動,都要做慎重的考慮,所以, 需要謀定而後動。

但現實中的挑戰是, 當事人不知謀什麽或者不知道怎麽謀。

如何解決? 我的建議是:

第壹,要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包括品德)是所有決策的最終依據”;

第二,找靠譜的有經驗的人尋求幫助。

變化,是“進退之象也” 。但由於變化是絕對的,世間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所以, 世間只有“非進即退”,並沒有不進不退 。

多麽深刻的道理!

盡管世間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但也不是亂變,都是遵循壹定的次序變化的。而《易經》每壹卦都有6爻,揭示的是天、地、人三才陰陽變化的法則。

也就是說, 易經用64卦將天、地、人三才運行的規律“掛起來”,便於人們觀瞻,便於人們使用,用於幫助自己應對眼前及今後的變化。

所以,懂了易經,人生壹切的變故來了,都可以真的安貧樂道度光陰了。

美哉!

動的哲學是什麽?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易經64卦的爻辭中,反復出現“ 無咎 ”這個詞。

如何理解呢?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善補過也。”

“補過也”, 懂得小心謹慎反省與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是最高的哲學!

易經告訴我們人生哲學的五大原則是: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大小者存乎卦,辨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貴賤,也就是好壞、有價值務價值,只涉及兩因素——時間和位置,也就是“時位”。

齊,就是平等。齊大小,就是“評價是大是小”。

存乎辭,就是“看個人的看法”。

存乎介,就是“要獨立而不移,意誌堅決地走正道、站得穩,端端正正”。人在倒黴的時候,自己能站得正、行得正,壹切現象都可以改變。

無咎,前面說過,就是“善補過”。

易經告訴我們人生的三大問題是:

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說;知鬼神之狀。

幽,看不到的;明,看得到的。

上面三個大問題,現在全球範圍內都還沒有解決,而懂了易經,有助於解決這三大問題。

易經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

“屯如邅(zhan)如”。

人生的起步都很難,誰能夠知道自己的人生前途?每個人生都是處境艱難,而前途茫茫,不知所以。“乘馬班如”,得意的時,風雲際會,“匪寇,婚媾”,到處都會上當、受騙、結合,所以“女子貞不孕”,人要像女人守貞節二樣,自已要站得正,有時候壹等待,十年不嫁人,所以孔子說人要至隨、至中、至正。

中庸之道,講究誠。

以謙虛的精神、誠懇的態度去做人做事,又何必去求菩薩呢?

我國古代教育的目的在“養正”——完成壹個人格,這是聖人的事業,是壹種功德。

而現在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技術的教育,這是西方式的,但往往讓人的人格不完整。

何為人格?

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後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面具後面還有壹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易經的原則:

只能漸變,沒有突變的事,那種看來是突變的現象,也是漸漸來的。

所以鼎革的道理,壹個新的辦法,認為很有道理,要用來變更舊東西的時候,千萬 要根據歷史的經驗,慢慢來 。所以, 功成不必在我, 也就是,自己發動的事,成功之日不壹定非要自己(在世時)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