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風泄簡介

古籍中的風泄簡介

註解風泄為病證名。又稱風瀉。《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風泄,惡風自汗,或帶清血。由春傷風,夏感濕,故其瀉暴。宜胃風湯。”《醫學入門》卷四:“風瀉,……要知四季脾受風溫,亦名飧瀉。春古蒼防湯、蒼芍湯,夏二香散,秋神術散,冬不換金正氣散,微汗之;稍久者三白湯、曲芎丸;帶血虛者胃風湯。”本證可見於腸胃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腸炎、細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關於風瀉風瀉為病證名,又稱風泄。見《醫學入門》卷四。外感風瀉指風邪入於腸胃而致的泄瀉。見《癥因脈治》卷四。主癥為惡風發熱,自汗頭汗,頭痛額疼,瀉下水谷或清水。治宜解表利水,有表證者當散表,兼利小便。可用柴胡防風湯調五苓散,幹葛防風湯調下六壹散,防葛湯調胃苓散等方。關於泄瀉泄瀉(diarrhea)為病名。見《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十壹。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又稱下利(漢唐時期)。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泄瀉壹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針灸對泄瀉的療效壹般來說,急性易治,慢性較難,但都有較好的療效。若泄瀉頻繁有嚴重脫水現象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當采取綜合療法。現代醫學所稱的急性腸炎、慢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結腸過敏等消化系統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多屬泄瀉範疇。詳見泄瀉條。

詳見百科詞條:風泄 [ 最後修訂於2016/9/20 15:26:04 ***562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