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清朝中期,兩淮鹽引案

清朝中期,兩淮鹽引案

清代歷史上有名“兩淮鹽引案”主角乾隆、紀曉嵐、盧見曾,還有配角劉統勛、尤拔世,最重要的角色盧見曾。

盧見曾(1690-1768)因歷任官職都有建樹,受到當朝好評,尤其治水受到雍正、乾隆的賞識。乾隆二年(1737)官至兩淮鹽運使。鹽運使是官場壹大肥缺,他剛上任七個月,有人上折朝廷,兩淮鹽運歷年所積虧空白銀壹萬零六十萬兩。乾隆派人追查,實有其事,將盧見曾遣回老家揚州。無事可做的盧見曾便遊山玩水,到了金山寺,問其歷史,方丈說:“金山寺歷史雖長,但沒有系統的記載,明代正德年間修過史,僅壹碑,千字左右。至今沒有人修。”盧見曾說:“如此實是壹大損失,如不嫌棄,我願為金山寺修誌。”於是盧見曾在金山寺修《金山誌》,同時修《焦山誌》。

乾隆五年(1740),乾隆問起盧見曾,有人說:“盧見曾整天無事,在江南遊山玩水。”乾隆勃然大怒:“不思悔過,發配新疆。”盧見曾便發配到新疆。此時《金山誌》已基本脫稿,《焦山誌》還沒有完稿,便帶著腹稿去了新疆。

乾隆九年(1744),近京城壹帶發大水,百官束手無策,乾隆下旨:“召盧見曾上任治水。”盧見曾上任,很快治好了水患,被重新任命為兩淮鹽運使。

乾隆為什麽重新任命盧見曾為兩淮鹽運使?這與金山寺有關。乾隆南巡到金山寺,方丈對乾隆說:“金山寺感謝盧見曾幫金山寺修誌,又幫焦山修誌,斷斷續續長達九年。”乾隆壹聽心頭壹驚:“不是說他整天遊山玩水嗎?原來在做善事呀!那些不實之詞分明在誣陷。”所以重新任命盧見曾為兩淮鹽運使。

清代高官70歲退休,而盧見曾73歲還在任上,便打報告給乾隆要求退休,乾隆同意。就在卸任前壹年,完成了《金山誌》《焦山誌》。盧氏《金山誌》記載:《金山誌》於乾隆壬午(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完稿。此時盧見曾73歲。

盧見曾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卸任。卸任後由尤拔世接替。尤拔世上任發現歷年鹽政嚴重虧空。乾隆三十三年(1768),江蘇巡撫彰寶上奏朝廷查兩淮鹽運虧空。經查,乾隆十壹年至三十二年***預提過淮南、淮北綱鹽、食鹽等引四百九十六萬余道,各商***提引余銀壹千零九十二萬兩,歷任鹽政對此項巨款如何派引辦公及繳價備用,並不奏定章程,其“居心實不可問”。乾隆大怒下旨按律治罪,野史記載:由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劉統勛審案,劉將此案告訴刑部右侍郎王昶,目的與其同審,王昶將此事告訴了紀曉嵐。紀曉嵐得知萬分著急,因為盧見曾與紀曉嵐有親戚關系,紀曉嵐心想:“壹旦盧見曾被查出必殃及兒女,弄不好自己也受連累,怎樣讓盧見曾早知這消息呢?”於是想出壹點子,寄去壹封信,信封裏有壹包鹽、壹包茶,信封上沒有壹字。東西到了盧見曾手,盧見曾不解:我曾是鹽運使,難道還缺鹽、茶不成?嘴裏便說著:鹽、茶,鹽、茶。突然醒悟。於是盧見曾立即將家產全部轉移,等到朝廷來查家產,查不出財寶。結果上奏朝廷,乾隆心想:“定有人走漏風聲。”便查。紀曉嵐講出了實情,被降罪革職發配新疆長達三年。

相傳,盧見曾“先被擬斬,後被保留(屍)”。乾隆念及盧見曾修《金山誌》《焦山誌》數年,就保留其全屍。盧見曾於行刑前九月以古稀之年死在獄中,終年七十八歲。

這就是清代歷史上著名“兩淮鹽引案”。後人將其編成故事與和珅瓜葛壹起,什麽和珅借“鹽引案”整紀曉嵐……泄露之謎就有幾種版本。試想,紀曉嵐發配烏魯木齊時和珅才完婚,怎麽與紀曉嵐、盧見曾有瓜葛呢?後人將其編成故事,不以史為據,以趣引人,成了戲說。

盧見曾在任期間出手大方,來人去客饋贈頗豐。雖為壹官,非常重文,他以文會友,與很多文人有往來。相傳任兩淮鹽運使,好排場應酬,有次在虹橋與文友吟詩唱和,他作四首七言詩,要文友們依韻和詩,和詩者竟有七千多,他將其編成壹部三百多卷的詩集。盧見曾鋪張浪費,揮霍無度,壹擲千金,極壹時之盛。後來漸漸財力不濟,加之理財不善,致使鹽稅在以往的基礎上加大了虧空。

有史書記載:盧見曾非常熱心教育,他曾為天津沒有書院而感嘆,於是捐款贊助。對家境貧寒的文人解囊相助,在清代有口皆碑。作為學者,盧見曾著《國朝山左詩抄》等十壹種壹百二十八卷,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盧見曾死後三年,大學士劉統勛上書乾隆,詳陳盧見曾整修西湖水利的業績,指出揚州壹些貪官和鹽商奏折中的某些不實之詞,可以說是對盧見曾的平反。當時鹽政雖有虧空,這是歷任鹽運使“積弊所至”,盧見曾有責任,不至於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