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內找出與福建有關的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文學作品

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內找出與福建有關的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文學作品

1.魏晉南北朝隋時期昊越、中原人入閩

據文獻記載,自漢至南朝,吳越及中原人入閩者,較為小批、零星,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壹是罪犯及家屬入閩。當時閩為蠻荒瘴癘之地,成為流放罪人及家屬的去處。如三國時吳國孫皓即帝位後,“以諸父與和相連及者,家屬皆徙東冶(今福州)”④。劉宋時傅亮以擅廢少帝被殺,兒子徙建安(今建甌)⑤。齊明帝時,晉安王子懋起兵反,兵敗被殺。子懋的防合董僧慧被執,配東冶⑥。二是避亂入閩。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長的壹

①葉國慶等:《住居我國大陸和臺灣的古閩越族》,《廈門大學學報》1980年

第4期。

②林惠祥:《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林惠祥人類學論著》,福建人民出版

社1981年版。

③方懷我:《蛇郎故事》,《民俗》第104期;連橫:《臺灣漫錄?蛇郎君》,

《雅堂文集》卷三。

④陳壽:《三國誌》卷四八《孫皓傳》裴註引《吳錄》。

⑤沈約:《宋書》卷四三《傅亮傳》。

⑥李延壽:《南史》卷四四《董僧慧傳》。

次分裂和戰亂,中原兵荒馬亂,殺掠成風,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如漢獻帝建安年間,會稽黃隆棄職避世人閩,成為惠安錦田黃姓始祖。避亂人閩最有名者當是晉“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蕩,衣冠始人閩者八族,林、陳、黃、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復北向,故六朝間仕宦名跡,鮮有聞者”①。晉代中原人口第二次因戰亂較集中南遷福建,是在侯景之亂以後。天嘉六年(565年)三月乙未詔:“侯景以來,遭亂移在建安、晉安、義安郡者,並許還本土。”②三是將士人閩。三國孫吳曾五次對福建用兵,戰爭結束後,壹些將士留駐福建。建安八年(203年)移南部都尉於建安,駐兵五千,後多有留閩。四是亡命人閩。如西漢吳楚七國之亂,兵敗國滅,昊太子駒亡命人閩越③。光緒《邵武府誌?古跡》載:三國昊“孫策建檢其江左時,鄰郡逃亡,或為公私苛亂,悉投於此。因是有長樂、將檢二村之名”。東晉孫恩、盧循領導的起義軍失敗後,余部散居福建沿海。五是仕宦入閩。這壹時期,在閩任官者,絕大部分是中原人。他們雖然往往任滿北返,不留居福建,但對福建的治理開發影響較大。六是道士、和尚人閩。晉安郡霍山(今寧德市霍童山)是著名的煉丹采藥之地,壹些有名的高道如左慈、葛玄、鄭思遠等都到過霍山。其中鄭思遠還帶著壹批弟子前來,古籍載:“(晉惠帝)太安元年,(鄭)知季世之亂,江南將鼎沸,乃負笈持仙藥之撲,將人室弟子,東投霍山,莫知所在焉。”④

如果我們仔細考察這壹時期的移民,不難發現其大部

①乾隆《福州府誌》卷七五《外紀》引路振《九國誌》。

②姚思廉:《陳書》卷三《世祖紀》。

③班固:《漢書》卷三五《吳王濞傳》。

④葛洪:《抱樸子?內篇》卷壹九《遐覽》

分還是較為零星分散的。只有四次比較集中,規模大些。第壹次是三國孫昊時期,不願被檢人伍的鄰郡人口逃到福建邵武建立了長樂、將檢兩個村莊,可見其人數不會很少。第二次是永嘉之亂時的八姓人閩,雖然有的學者對此提出質疑,但這條記載至少可以反映出永嘉年間確有較大規模的北方漢人避亂人閩。福建出土的東晉墓葬之多,可以從壹個側面證明這點。第三次是東晉末年盧循余部散居福建沿海壹帶,其數量亦不少,故《太平寰宇記?泉州?風俗》謂其“遺種”“散居山海,至今種類尚繁”。第四次是南朝蕭梁末年的侯景之亂時,其人數當也較多,影響較大,故陳世祖才會把它當作壹件國家大事,在天嘉六年(565年)三月為此下詔,允許移民建安、晉安、義安郡者,回歸本土。

由此我們還可以進壹步看出,在諸多移民類型中,避亂人閩者當占最大的比重,四次較大規模的移民中,避亂人閩占了兩次。特別是那些北方衣冠望族南遷人閩,通常是舉族遷徙,部曲也隨行。如定居在晉江流域的陳姓所擁有的部曲不少,以致要設部曲將來管理他們。

把朱維斡《福建史稿》羅列的古文獻上記載的中原移民福建的史料印證這壹時期福建郡、縣設置的情況,我們可以推斷當時北方漢人移民福建後,主要居住在閩北、閩中和閩南地區。特別是閩南地區因移民發展很快,《太平禦覽?州郡部十六》引《十道誌》載:“泉州清源郡,秦漢土地,與長樂同。東晉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因立晉安郡。”孫吳時代閩南見於記載的地名僅有東安,西晉則分東安為晉安和同安兩縣。晉安縣治,在今南安豐州。根據在豐州等地出土的東晉墓葬考察,當時有不少南遷的漢人在晉江流域聚族而居。到了南朝梁天監中(502-519年)置南安郡,以晉安縣為南安郡,始置龍溪縣 而屬之①。南安郡管轄今莆田、泉洲、漳州等地。可見, 這壹時期閩南地區人口已有很大增長,開發速度加快,故 自立為壹郡。

文獻來源:《閩臺民間習俗》

作者:方寶璋

ISBN:7-211-043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