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很早就已經發現電和磁的現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鐵”和“琥珀拾芥”的記載。磁石首先應用於指示方向和校正時間,在《韓非子》和東漢王充著《論衡》兩書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後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在十壹世紀就發明了指南針。在宋代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記載。這不僅說明了指南針的制造,而且已經發現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紀,指南針才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的這個時期,由於生產的需要,在電磁現象方面的研究工作發展得很快。
庫侖在1785年首先從實驗室確定了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電荷的概念開始有了定量的意義。1820年,奧斯特從在實驗時發現了電流對磁針有力的作用,揭開了電學理論的新的壹頁。
由於電子技術得到高度發展和廣泛應用(如空間電子技術、生物醫學電子技術、信息處理和遙感技術、微波應用等),它對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起了變革性的推動作用。電子水準是現代化的壹個重要標誌,電子工業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電子工業的發展速度和技術水平,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的高度發展及其在生產領域中的廣泛應用,直接影響到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建設,關系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速度和國家的安危;也直接影響到億萬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關系著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