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的看,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表現在它既是無功利的又是功利的。比方說陶淵明,田園詩人的鼻祖。他的《桃花源記》來自於他對壹個無功利的審美的幻想境界的創造,顯然這樣壹個人人自得其樂的世界是沒有功利的,但這種無功利又間接的指向某種功利,即諷刺了利欲熏心的現實社會。可見無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間接的。
從方式看,文學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陸遊在《書憤》中說“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這表明了詩人壯誌未酬的遺憤,詩人想建功立業的理性意圖隱藏在年邁體弱的形象的審美直覺中。所以文學是形象的,但在深層又蘊含某種理性意圖。
從態度看,文學兼具情感性和認識性。周敦頤的《愛蓮說》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兩句就抒發了作者對蓮花品性的喜愛,被塗抹上明顯的審美情感基調,但其中也隱藏著對人生的理智認識:做人要潔身自好。說明直接的審美情感的深層隱伏著間接的理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