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足利學校的歷史背景

足利學校的歷史背景

鐮倉時代(12—13世紀)初期,有足利家二代當主足利義兼設立在足利町(今櫪木縣足利市)的家族學校,地處足尾山地的南端,其北側是日光風景區。至南北朝戰亂時期(14世紀)趨於沒落。室町時代(14-16世紀)由於關東管領上杉安房守憲實於1432年(永享四年)贈獻儒家圖書和田地,並親自置訂了《足利學校置五經疏本條目》來保護古籍和學問,使之得以再興,並在此後的壹百七十年間臻至鼎盛。這個學校的目的在於對武士和僧侶加以教導,旨在提升其文化修養,庠主(校長)通常以著名僧侶出任,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圓覺寺僧人,易學大師快元和尚,他於1439年(永享十壹年)受上杉憲實禮聘出任庠主,使此地成為全日本的易學中心。除易學之外,其他教授科目為孝經、論語、五經、老莊,兼及兵法、醫學、蔔筮等典籍,同時還制造名品刀劍。極盛期,全校生徒多達三千余人。無怪乎在1549年,日本天主教開創人,耶穌會傳教士弗朗西斯科·劄比埃爾﹝Francisco Xavier﹞稱其為“日本全國大名鼎鼎的阪東大學。”由於上杉憲實在足利學校的復興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許多史家又認為他才是足利學校的真正創辦人。另外,還有壹個說法是,足利學校是平安初期(8世紀)小野篁所創立的,則其歷史更加悠遠。

這個學校歷經鐮倉、室町、安土桃山以及江戶時代,壹直存續到明治五年(1872年),才隨著日本教育的全面西洋化而宣告終結,其古跡至今仍存,為東日本與富士山並稱的旅遊名所。

該校規制完全仿中國古代學校建成,有三重大門,依次名為“入德”(大門)、“學校”(中門)、“杏壇”(內門),正面有大成殿壹座,內中供奉有孔子木像,昔日學子每逢特定節日,必聚集於此,舉行莊嚴的祭孔大典。庭院內松柏成蔭,內中有“降字松”壹棵最古,高十余丈,意為“讀破漢字書卷”之意。如今,日本各界學人還經常在該古跡內舉辦學術講座,講授《論語》、《四書》等儒學經典,為古老的庭院增添無限懷古悠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