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學讀書時,又閱讀了大量現代文學和外國文學作品,並開始文學創作。高中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被保送之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成為詞壇巨擘夏承燾的得意門生。琦君隨夏先生研讀古籍,詠詩填詞,深受其學識、人格的影響,並在詞學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詣。
大學畢業時,正值抗戰爆發,她輾轉於上海、永嘉等地,飽經憂患,深感國破家毀之痛。1949年到臺灣,歷任高檢處紀錄股長和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等職,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於中央大學和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新舊文學。
擴展資料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臺的大陸作家都遭罹(li)了壹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為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的美好氣息。
熟讀琦君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琦君的母親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
琦君塑造的母親意象是壹位舊社會中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但這並不是琦君文章著力之處,而是琦君寫到她母親因父親納妾,夫妻恩情中斷,而遭受到種種的不幸與委屈,這才是琦君寫得刻骨銘心、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斷。
看過琦君膾炙人口的名篇《髻(ji)》的讀者,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發髻是如何刺痛著琦君母親的心的。
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為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壹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後,是如何默默地承受著非人的痛苦與屈辱。當然,琦君母親的故事,只有在從前舊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會發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綺君
查看全部20個回答
相關問題全部
琦君 簡介
琦君(1916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1916年7月24日生於溫州的甌海瞿溪鄉,原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人。現當代臺灣女作家,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1949年赴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並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定居美國。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她的名字總是與臺灣散文連在壹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包括《煙愁》《紅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裏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等。她也是著名電視劇《橘子紅了》的原作者。2006年6月7日淩晨4時45分病逝於和信醫院,享年90歲。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壹本舊相簿,壹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沈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逝去的壹個時代造像,那壹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臺的大陸作家都遭罹了壹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為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裏荷花”。 熟讀琦君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琦君的母親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親意象是壹位舊社會中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但這並不是琦君文章著力之處,而是琦君寫到她母親因父親納妾,夫妻恩情中斷,而遭受到種種的不幸與委屈,這才是琦君寫得刻骨銘心、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斷。看過琦君膾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讀者,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發髻是如何刺痛著琦君母親的心的。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為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壹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後,是如何默默地承受著非人的痛苦與屈辱。當然,琦君母親的故事,只有在從前舊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會發生。 [編輯本段]生平 1917年,出生於浙江永嘉縣瞿溪鄉,小名春英,童年在農村度過,上有兄長壹位,因親生父母早逝,兄妹倆就過繼給伯父,由伯父潘鑒宗與伯母葉夢蘭扶養長大,潘父與潘母即是琦君文章中所提到的父親與母親。 1921年,開始受教於家庭教師葉巨雄,研讀詩經、唐詩、孟子、論語、唐宋古文等中國古典文學數年。 1927年,唯壹的親哥哥在北京因病過世。 1928年,舉家遷居杭州。1930年,考入弘道女中。 1935年,發表第壹篇散文《我的朋友阿黃》於“浙江青年”雜誌。 1936年,進入之江大學中文系就讀(之江大學後來歷經整並,最後並入現在的浙江大學),大學期間,受業於詞學大師夏承燾門下,飽讀中西文藝作品。“琦君”筆名的由來,是因夏承燾老師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來稱呼她,再加上“君”字的敬稱。 中日戰爭期間,父親潘鑒宗與母親葉夢蘭接連因病過世,琦君遂成潘家支柱。 1941年,大學畢業,任教於上海匯中女中。1943年,返鄉任教於永嘉縣中(今溫州二中)。 1945年,抗戰勝利回杭州,任教於母校之江大學,兼任浙江高院圖書管理員,而後轉入蘇州法院擔任機要秘書,開始了往後數十年,在司法界與教育界並行的工作。 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臺,擔任高檢處書記官,之後轉任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同年,發表來臺後的首篇散文“金盒子”於中央日報。 1951年,與李唐基結婚,兩人育有壹子。 1954年,出版第壹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 除了從事司法工作,這幾十年間,琦君也在學校兼課教授國文,如淡江英專(今淡江大學)、世界新專(今世新大學)、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中興大學、中央大學等學校。 1969年,自法院退休。 1977年,隨夫留居美國。1980年,自美返國,任教於中央大學中文系。1983年,再隨夫留居美國。 1999年,以《煙愁》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 2001年,返回故鄉-浙江永嘉,參加“琦君文學館”開館典禮。 2004年,與夫婿返臺定居於臺北縣淡水鎮。 2006年6月7日淩晨4點45分病逝於臺北市和信醫院,享壽90歲。 琦君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獎章、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新聞局優良著作金鼎獎、國家文藝獎散文獎。琦君的散文多次被選入臺灣的中學國文課本,小說《橘子紅了》曾被臺灣的公***電視臺改拍為電視劇。 [編輯本段]作品 論述 《詞人之舟》 民國七十年,純文學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爾雅出版社。 散文 《金盒子》 原載民國八十五年三月十七日《星島日報》 現已選入初中七年級語文教材 《溪邊瑣語》 民五十壹年,婦友月刊社 《琦君小品》 民五十五年,三民書局 《紅紗燈》 民五十八年,三民書局 《煙愁》 民五十八年,光啟出版社;民七十年,爾雅出版社 《三更有夢書當枕》 民六十四年,爾雅出版社 《桂花雨》 民六十五年,爾雅出版社 從桂花雨中,體會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161 瀏覽5922 2017-11-22
琦君簡介
作家簡介: (1918~ ) 現、當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並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定居美國。出版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內有《煙愁》、《細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裏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
769 瀏覽9127 2017-11-26
作家琦君的經歷是什麽?
琦君生於1917,2006去世,原名潘希真,浙江溫州市甌海區人。 經歷: 琦君於1917年7月24日生於浙江永嘉縣瞿溪鄉壹個舊式家庭裏,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愛之深教亦嚴,父親潘國綱(潘鑒宗)雖出身農野,久歷戎行,身為師長,卻酷愛中國古典文學,盼她成為才女,就請壹位姓葉的家庭教師教她。 於是:五歲,認方塊字;六歲,學描紅;七歲,讀詩經、唐詩、習字;八歲,讀女誡,孟子;九歲,讀論語、唐宋古文、左傳,學做古文;十歲,她就過目能誦,揮筆成文了。 十二歲,隨父母遷居杭州,入弘道女中。由於古典文學根基好,加之父親的書房裏有許多古今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她常偷讀。暑假中,飽看新文學作品,外國小說則偏愛《簡愛》《約翰克利斯多夫》《小婦人》等等。 她從古典文學、新文學及外國文學佳作中吸其精華,因此作文比賽,常得第壹,被同學們封為“國文大將”。 高壹那年,她在《浙江青年》雜誌上發表了處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黃狗》,自此,她立誌當文學家。高中畢業時,她以優秀的成績直接升入之江大學,成為我國“壹代詞宗”夏承燾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詩詞造詣極高,其中又以同更獲贊賞。 大學畢業後曾在上海匯文女中及故鄉永嘉縣中教書。 1949年去臺灣,服務於司法界,任臺灣當局高檢處記錄股長及臺當局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等職,同時在大學任教,並擠出時間寫作。 1964年獲臺灣文藝協會散文獎。 1966年代表臺灣婦女寫作協會訪問韓國。 1970年《紅紗燈》散文集獲中山學術基金會散文創作獎。 1972年應美國官方邀請訪問夏威夷及美國本土參觀各大學,與教授作家們交換教學、寫作意見。 1969年在臺灣當局“司法部”誌願退休後,在臺灣的“中央大學”及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專心教課與寫作。後其夫李唐基赴美任職,她也隨任作“閑妻”而又閑不住,仍常給報刊寫稿。 1985年《琦君寄小讀者》獲“臺灣新聞局”金鼎獎。 1986年《此處有仙桃》散文集獲臺灣第十壹屆國家文藝獎。 1986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紐約舉行的有大陸、臺灣兩地作家參加的第四十八屆國際筆會學術活動。在臺灣作壹個暢銷作家並不難,但從事真正的純文學創作而作品暢銷的作家卻極少,琦君就是這極少數作家中的壹位。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2013年臺灣對三十年來圖書出版情況作了壹次調查,統計結果,作品最暢銷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 琦君名列臺灣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來她筆耕不輟,出版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詞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選入中學課本,作品被譯為英、日、朝鮮文,深受海內外讀者歡迎,被譽為“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恒星”。
擴展資料:
84 瀏覽5629 2019-07-20
琦君的資料
1949年赴臺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並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定居美國。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她的名字總是與臺灣散文連在壹起。
174 瀏覽2964 2017-11-23
琦君生平(越短越好,但不能漏)
生平簡述 年份 事跡 1916年 出生於浙江永嘉縣瞿溪鄉,小名春英,童年在農村度過,上有兄長壹位,因親生父母早逝,兄妹倆就過繼給伯父,由伯父潘鑒宗與伯母葉夢蘭扶養長大,潘父與潘母即是琦君文章中所提到的父親與母親。 1921年 開始受教於家庭教師葉巨雄,研讀詩經、唐詩、孟子、論語、唐宋古文等中國古典文學數年。 1927年 唯壹的親哥哥在北京因病過世。 1928年 舉家遷居杭州。 1930年 考入弘道女中。 1935年 發表第壹篇散文《我的朋友阿黃》於“浙江青年”雜誌。 1936年 進入之江大學中文系就讀(之江大學後來歷經整並,最後並入現在的浙江大學),大學期間,受業於詞學大師夏承燾門下,飽讀中西文藝作品。“琦君”筆名的由來,是因夏承燾老師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來稱呼她,再加上“君”字的敬稱。中日戰爭期間,父親潘鑒宗與母親葉夢蘭接連因病過世,琦君遂成潘家支柱。 1941年 大學畢業,任教於上海匯中女中。 1943年 返鄉任教於永嘉縣中(今溫州二中)。 1945年 抗戰勝利回杭州,任教於母校之江大學,兼任浙江高院圖書管理員,而後轉入蘇州法院擔任機要秘書,開始了往後數十年1949年隨國民黨當局赴臺,擔任高檢處書記官,之後轉任臺灣當局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 同年1954年 出版第壹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除了從事司法工作,這幾十年間,琦君也在學校兼課教授國文,如淡江英專(今臺灣淡江大學)、世界新專(今世新大學)、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中興大學、中央大學等學校。 1969年 自法院退休。 1976年 寫出作品《桂花雨》,並入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7課。 1977年 隨夫留居美國。 1980年 自美返國,任教於臺灣“中央大學”中文系。 1983年 再隨夫留居美國。 1999年 以《煙愁》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 2001年 返回故鄉-浙江永嘉,參加“琦君文學館”開館典禮。 2004年 與夫婿返臺定居於臺北縣淡水鎮。 2006年 6月7日淩晨4點45分病逝於臺北市和信醫院,享壽90歲。?琦君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獎章、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臺灣當局新聞局優良著作金鼎獎、“國家文藝獎”散文獎。琦君的散文多次被選入臺灣的中學國文課本,小說《橘子紅了》曾被臺灣的公***電視臺改拍為電視劇。其散文《春酒》入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19課。
5 瀏覽302
88條評論
熱心網友 57
2019-09-03 20:06
我正在看她的“桂花雨”
回復Ta
熱心網友:老師要查資料,沒辦法!
熱心網友:+1
查看全部24條回復
熱心網友 52
2019-06-08 16:55
666
回復Ta
熱心網友 28
2019-07-22 15:26
6666
回復Ta
垚琪穎慧::
熱心網友:?棒擴展資料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臺的大陸作家都遭罹(li)了壹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為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的美好氣息。
熟讀琦君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琦君的母親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
琦君塑造的母親意象是壹位舊社會中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但這並不是琦君文章著力之處,而是琦君寫到她母親因父親納妾,夫妻恩情中斷,而遭受到種種的不幸與委屈,這才是琦君寫得刻骨銘心、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斷。
看過琦君膾炙人口的名篇《髻(ji)》的讀者,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發髻是如何刺痛著琦君母親的心的。
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為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壹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後,是如何默默地承受著非人的痛苦與屈辱。當然,琦君母親的故事,只有在從前舊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會發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