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標點”壹詞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標點”壹詞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標點: biāo diǎn ①標點符號。②給原來沒有標點的著作(如古書)加上標點符號<動詞>:~二十四史。 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壹套符號。它的作用:a表停頓,b表語氣,c表詞語的性質和作用。分兩大類:點號和標號。點號又分句中點號(頓號、逗號、分號、冒號)和句末點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點號作用在於點斷,表示說話的語氣和停頓;標號作用在於標明,主要表示書面語言中某些詞語或句子的性質和作用。 近幾年高考對標點符號的考查,著眼於應用而不考名稱術語,著重考查考生掌握各種標點符號用法的知識技能。 歷史:編輯本段 ㈠舊式標點-----句讀 中國的古籍,沒有類似今天使用的標點。古代有些文字(例如甲骨蔔辭)有時用分行或隔離來表示停頓,這種情況也並不普遍。所以歷來認為學會斷句是讀書的基本要求。漢代表示斷句的符號是“、”和“ ”。“、”用來表示較小的停頓,“ ”表示較大的停頓。20世紀初發現的漢簡《流沙墜簡》中有使用了這種符號的簡片。“ ”和“、”漢朝人稱之為句讀 。這兩種符號到了宋代才逐漸推廣使用,但形態有些改變。壹種是句號用“。”,讀號用“、”;另壹種是句號讀號都用同樣的點,句號的點用在字旁,讀號的點用在兩字之間。宋元時代出版的書籍,特別是經書,壹般不加句讀。句讀符號多用於教學或校勘方面。宋刻本也有仿照校書式印上圈點的,但不多見。 元明刻本小說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壹律用“、”或用“。”的。有些戲曲和啟蒙讀物也采取這種方法。此外,明刻本小說還增添了人名號和地名號,前者是在人名右邊加壹條直線,後者是在地名右邊加兩條直線。 標點這兩個字,始見於宋代。《宋史·何基傳》:“凡所讀,無不加標點,義顯意明,有不待論說而自見者。”這裏的標點指的是閱讀古書時添加的句讀符號,即所謂舊式標點。 ㈡新式標點 新式標點是模仿西方的書寫習慣而借用的 ,在清代末年才開始使用。翻譯家嚴復的《英文漢詁》(1904)是最早應用外國標點於漢語的著述。五四運動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經開始使用新式標點。《新青年》雜誌第4卷(1918)也開始部分地使用。由於當時的出版物多采取直排方式,於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這樣就出現標準不壹的現象。1919年馬裕藻、朱希祖、錢玄同、劉復、周作人、胡適等人聯名提出《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並在國語統壹籌備會第壹次大會上議決,1920年由當時的教育部正式頒行。這個議案先說明了使用標點符號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種符號,包括句號、點號、分號、冒號、問號、驚嘆號、引號、破折號、刪節號、夾註號、私名號、書名號***12種。 五四運動以後,公布的標點符號逐漸推廣應用。比較西方使用的標點,有幾處明顯的不同:①句號用“。”,不用“·”。②引號用『』和「」,不用“”和‘’。是為了適應直排文字的特點。③西方文字的人名和地名等專有名詞的開頭用大寫字母表示,漢字沒有這種標記,所以要有私名號和書名號。 1951年9月,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原政務院下達指示,要求全國遵照使用。四十年來,文字書寫和書刊排印已由直行改為橫行,標點符號用法也有了某些發展變化,因此,1990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和國新聞出版署重新發布了修訂後的《標點符號用法》。本標準就是在新頒《標點符號用法》的基礎上制定的。 用法: 引文末尾標點的位置 如果引者是把引語作為完整獨立的話來用,那麽為了保持引語的完整獨立性,末尾的標點應該放在引號之內。例如:總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記住:“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吳晗《說謙虛》) 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語作為自己的話的壹個組成部分,那麽末尾不能有標點,標點須放在引號外面。例如: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話來,就覺得過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壹筆債似的。(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引語末尾的標點如果是問號或嘆號,那麽即使作為作者的話的壹部分,壹般也要予以保留。 省略號前後標點的使用 如果省略號的前面是壹個完整的句子,應該在句子的末尾加上句末點號。例如: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 如果省略號前面的句子不是壹個完整的句子,原則上不加標點符號。 省略號後面壹般不用標點符號,因為連文字都被省略了,再加標點也就沒有什麽意義了。 如果省略號後面還有文字,為了表示這些文字跟省略號及省略號之前的文字關系較遠,可以在省略號後面加上句末點號。例如:現在創作上有壹種長的趨向:短篇向中篇靠攏,中篇向長篇靠攏,長篇呢?壹部,兩部,三部……。當然,也有長而優、非長不可的,但大多數是不必那麽長,確有“水分”可擠的。(《語文建設》1991年第7期第32頁) 破折號前後標點的使用 表示話題或談話對象突然轉變,或語意有所躍進的時候,破折號前面常常用個句末點號,用以表示破折號前面的話語和意思的完整性與獨立性。例如: (1)過了壹會兒,又聽見壹個說:“怎麽,妳們都走啦?難得來壹趟,自由自在地洗個澡,也不多玩壹會兒。——哎呀!我的衣裳哪兒去了?誰瞧見我的衣裳啦?”(《牛郎織女》) (2)林先生猛地擡起頭來,正和那老婆子打壹個照面,想躲也躲避不及,只好走上前去招呼她道:“朱三太,出來買過年東西麽?請到裏面去坐坐。——阿秀,來扶朱三太。”(茅盾《林家鋪子》) (3)嘿,幾十層樓的高房子、兩層樓的汽車,各種各樣好看的好用的外國東西……老鄉!人生壹世,妳也得去見識壹下啊!——做滿三年,以後賺的錢就歸妳啦!我們是同鄉,有交情。——交給我帶去,有什麽三差兩錯,我還能回家鄉嗎?(夏衍《包身工》) 表示註釋性話語的時候,破折號前面壹般不用標點符號,因為它把註釋語和被註釋語分成兩部分,人們在讀到破折號的時候,自然會停頓壹下,前面不用標點也不會妨礙閱讀理解。 破折號的後面不用標點符號。 在“某某說”的後面的點號的使用 如果“某某說”在引語前,它後面壹般用冒號,也有人用逗號。例如: (1)同伴讓我壹起去看看,我心情黯淡地說:“算了,不看了,妳們去吧。”(《中華散文》1999年第2期) (2)我說道,“爸爸,妳走吧。”(朱自清《背影》) 如果“某某說”在引語後,它後面要用句號。例如:“讓大家笑笑,有什麽不好?我又不少了些什麽。”他說。(《中華散文》1999年第2期第28頁) 如果“某某說”在引語中間,它前後的引語是壹個人的話,它後面要用逗號。例如:“他不信,”砌成臺子的全體石塊壹齊說,“馬上給他看看,把他扔下去!”(葉聖陶《古代英雄的石像》) 如果“某某說”後面不是直接引語,而是轉述“某某”話的大意,“某某說”的後面壹般用逗號。例如:女朋友去看了回來報告說,最喜歡那套短打緊身的懸短花色皮衣,很孩子氣的。 古時候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讀起來很吃力,甚至產生誤解。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意完整的壹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頓的壹段為“讀”(念,相當於現在的逗號)。宋朝使用“。”,“,”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這些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1919年國語統壹籌圖備會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規定了12種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建國後,出版總署進壹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才趨於完善,有了統壹的用法。1990年4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修訂頒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對標點符號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規定和說明。 標點新解 標點=4點 中國人的口語裏,4諧音為“死”,因此,老百姓壹般不願意選用帶4的號碼,不願意說帶4的數字。 在鐘表上卻不可避免有4點。現在,竟然出現了壹種買賣雙方都滿意的處理辦法。 不少鐘表生產商將商標粘貼在4點鐘的位置上,遮擋了4這個不吉利的數字。 消費者購買鐘表後,也不將商標撕下。 這樣,當時針指向4點鐘的時候,也就是指向了這只表的商標。 4點鐘時,有人問起“幾點了?”,回答是“商標的點。” 於是,4點是“標點”也就普及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