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海派城市考古

海派城市考古

9月28日下午,位於浦東華牧的上海圖書館東館正式開館。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圖書館,上圖東圖書館總建築面積為115000平方米。它的落成,不僅是上海又壹座城市文化新地標的誕生,也預示著今年適逢70周年的上海圖書館,正步入壹個嶄新的未來。

上海圖書館東館

上圖不是壹天建成的,70年只是這個“文化符號”的現在和現在的生活。上海圖書館成立於1952,歷史悠久。除了壹些社會人士捐贈的私人藏書,清末民國以來,上海的許多圖書館都進行了“合並”,這對豐富上海圖書館的藏書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包括1958+10月具有裏程碑意義的\ "四館合並\ ":上海圖書館與上海科技圖書館、上海報業圖書館、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合並,組建上海圖書館,當時也稱之為“四館合壹”。

上海圖書館

時隔多年,後三者的名字逐漸為讀者所陌生,但妳漫步上海,依然可以追尋到它們曾經的痕跡。讓我們沿著這條林蔭街區,探尋上海科技館、上海報業圖書館、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的過去,與上輩子的森林相遇。

100多年前,1914年的夏天,懷著科學救國的夢想,壹群來自大洋彼岸的中國留學生齊聚康奈爾大學,成立了中國近代最早的綜合性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幾年後,他們回到中國,中國科學社在祖國生根發芽。任紅娟、丁文江、翁文浩、竺可楨...人才濟濟,群星璀璨。他們進行科學研究,創辦雜誌,舉辦講座和展覽,還建立了壹個科技圖書館:明富圖書館,這是上海科技圖書館的前身。

初建時的明富圖書館。

明富圖書館,位於陜西南路與紹興路交叉口東北角,建成於1930,為紀念英年早逝的中國科學社領導人胡明富而得名。圖書館由永寧建築公司設計,朱森吉建築廠承建。主體建築“明富樓”為三層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坐北朝南,建築形式為方形,立面簡潔,現代主義風格。“明福樓”正門以中國傳統元素裝飾,建築二層以上的腰線和檐口以幾何圖案裝飾。1943“明富樓”屋頂開裂,雨水滲入。上海淪陷時期,市場蕭條,困難重重。在大隆機械廠老板閆玉堂、閆的幫助下,盧樹森負責設計,新和基建築廠負責施工。1944年夏天,改造工程完工,明富圖書館由此“夷為平地”。

明富圖書館

作為中國近代最早的科技專業圖書館,明富圖書館擁有豐富的科技圖書,尤其是生物、數學方面的圖書,並訂購了大量歐美科技出版物,豐富了館藏。此外,還有中國古代科技著作的收藏,如《農政全書》、《孟茜筆談》、《天工開物》、《法式建築》等。明富圖書館除了對科學界人士開放外,還舉辦各種科普講座,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在當時的上海頗有影響。

1947明富圖書館部分新到圖書清單

1954年,中國科學社向國家捐贈明富圖書館,後更名為“上海科技圖書館”,並於1958年並入上海圖書館。據統計,移交時有4萬多冊書刊。並入上圖後,“明富樓”再次作為盧灣區圖書館使用。1998年,明富圖書館恢復原名,歷史悠久,延續至今。

明富圖書館今日電影

從明富圖書館往西,沿著舊法租界的林蔭大道走不到2公裏。今天在淮海中路復興西路路口,壹棟清水紅磚外墻的小樓映入眼簾。這是前虹影圖書館,也是四館合並時上海報紙圖書館的來源之壹。

虹影圖書館是壹棟假的三層居民樓,坐北朝南,立面簡單,小方窗,二樓有壹個露臺,房子周圍有壹大片花園草坪。它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24年黃炎培等人在上海創辦的甲子社人文編輯部。這個團體從事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學術資料的收集和分類。從1930開始編輯出版人文月刊和系列,次年更名為人文社。1933年,實業家、商人葉向該社捐款數十萬元,故更名為圖書館,以淮海中路1413號為籌建處。此後,由於種種原因,新館壹直沒有建成,這座小樓也終於成為了虹影圖書館在人們心中的象征。

虹影圖書館線號和道路目錄(1940版)

虹影圖書館自成立以來,秉承甲子社的初心,成為滬上從事文獻收集和標引的重要機構。抗日戰爭期間,虹影圖書館受到日本侵略者的騷擾,壹些圖書資料被洗劫壹空,但它仍然沒有停止工作。截止1946年底,藏書4萬余冊,雜誌110000余本,圖表137幅,拓片65幅,日報134份,報紙史料1000余份,雜誌索引卡約30萬張,物有所值。

9月,1952,虹影圖書館董事會將圖書館捐贈給政府。上海市文化局接管後,定為期刊專業圖書館,專註於期刊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應用。此後,該館與1949+02,15成立的上海新聞圖書館合並,成為上海報業圖書館。1958四館合並後,虹影圖書館終於成為今天上海圖書館的壹部分。今天,上圖中的許多民國期刊的封面上仍然可以看到虹影圖書館的收藏郵票。歷經歲月滄桑,這座紅色的小樓已經變成了徐匯美術館,並在這片被梧桐樹覆蓋的街區繼續成為重要的文化地標。

虹影圖書館舊址現為徐匯美術館。

如果說成立於20世紀30年代初的明富圖書館和虹影圖書館反映了這壹時期上海的繁榮和發展,那麽成立於“孤島時期”的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的前身何忠圖書館則代表了這座城市在戰爭中對文化傳承的執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上海淪陷,翰林出身的實業家、銀行家葉景奎不堪戰爭中大量私人藏書的損失。他聯系、陳等人,在法租界拉費德路(今復興中路)1939號租了壹間房子,成立圖書館。因三人聯合創辦,為保存流散民間書籍,取名“何忠”。1940年,葉景奎捐款15000元,幫助何忠圖書館在富民路長樂路西北角購買土地,建設新館。

何忠圖書館外景

新樓以富民路長樂路口為中心,高三層,部分區域四層,坡頂。1949後,已添加擴展。蓋華建築事務所承接了何忠圖書館的設計工作,或者是因為當時孤島復雜的社會環境,為了避免過多的關註,何忠圖書館的立面簡潔低調,富民路立面的窗口面積對於藏書來說明顯偏小。

合眾圖書館重點收藏各個時代的文獻,書籍、報紙、期刊、繪畫、拓片都會收藏。最初的收藏來自創始人葉景奎和張元濟的私人收藏。後來,他們花大力氣從世界各地獲取和收集私人收藏。除了走向海外,他們還涉足江浙壹帶,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保存文化瑰寶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0《圖書季刊》關於建立何忠圖書館的報道

據統計,截止到1953,何忠圖書館藏書約25萬冊,拓本15000種,服務對象從特定的專業人士擴大到普通讀者。當年,經董事會決議,何忠圖書館捐贈給上海市人民政府,由上海市文化局接管。1955正式更名為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1958成為上海圖書館的壹部分。可以說,正是何忠圖書館豐富的館藏為上海圖書館的歷史文獻收藏奠定了基礎。

走在梧桐樹下,明府、虹影、何忠,上海圖書館的淵源壹壹映入眼簾,從陜西南路的靜謐到淮海中路的浪漫,再到長樂路的休閑文化底蘊。

如果妳對自考/成考有任何疑問,不了解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了解自考/成考地方政策,點擊最下方咨詢先生官網,免費獲取復習資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