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
壹
1.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論語·為政》
這句話,突出了孔子的德政主張。在儒家看來,“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唯有德可以感召,可以推行。為政以德,就好像天上的北極星,安居其所,而眾星圍繞著它旋轉。
2.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孔子的政治理想,主德化,主禮治。因此這裏提出了使百姓人心歸服的兩個要點:德、禮,用德來引導、用禮來整頓。孔子認為,政刑能使人暫時免於犯罪,而德禮卻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人。
3.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顏淵》
這是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政治的時候,孔子的回答。季康子問,如果殺掉壞人來親近好人怎麽樣。孔子回答道:治理政治為什麽要殺戮?妳想把國家搞好,老百姓就會好起來。妳的心向善,百姓也就向善了。在上的人的作風好像風,在下的人的作風好像草,風往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這其實是強調了為政者品德的重要性。
為學
二
4.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裏仁》
這句話是說,有德的人不會孤單,壹定會有夥伴。因為有德之人即使身處亂世,也會有誌同道合的夥伴,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如居之有鄰。孔子本身就是這句話的壹個例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為賢人,雖處春秋亂世,亦不孤單。
5.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孔子說自己憂慮的有這些:品德不培養,學問不講習,聽到義的卻不能親身赴之,有缺點的卻不能改正。其中“德之不修”居於首位,因為德必修而後成,必須要培養、並加以修養,才能有品德。
6.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
這壹則說的是為學應當如何做:目標在道,根據在德,依靠在仁,而遊憩於禮樂射禦書數六藝。此四者是孔門教學的條目,為什麽說“據於德”?道行在外,德修在己,若要想求道行於天下,就必須得先據守自己的德,以德為根據地,方可得道、行道而不失道。
為人
三
7.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論語·顏淵》
這是子張問孔子如何去提高品德、辨別時,孔子的回答。就崇德而言,孔子認為,以忠誠信實為主,唯義是從,就可以提高品德。若不以忠信為主,徒爭在外的事業功名,就離德遠了。而在樊遲問孔子如何崇德修慝辨惑時,孔子則說“先事後得”為崇德,先付出勞動,然後收獲,不是提高道德了嗎?兩種回答,既是孔子因材施教,也是自己從不同角度對崇德的認識。
8.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裏仁》
這壹則說的是君子小人的品格有所不同,所思所懷也有所不同。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
9.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論語·憲問》
驥,是古代的良馬之名,日行千裏。但孔子說,稱千裏馬叫作驥,不是贊美它的氣力,而是贊美它的品質。驥雖有力、能行千裏,但重在其德性馴服善良。那麽於人而言,德才兼備,所稱贊的亦是在德,若有才無德,又有什麽可以值得贊美呢?
10.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
聽到道路上的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該被拋棄的作風。德,是由內心修養而後成的。聽聞嘉言懿行,就學習、思考潛心修煉,潛移默化,轉化為自己的德行。而道聽途說,聽得容易、說得容易,不經思考,善言不為己有,惡言脫口而出,對品德來說,是應該拋棄的。另外孔子也說過“巧言亂德”,花言巧語足以敗壞道德,可見巧言與道聽途說,都無益於品德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