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沒有辦電子銀行,所以每次我都選擇貨到付款,但是這樣的情形,往往導致壹些喜歡的書不能到手。每次下了訂單我都很著急,我渴望盡快收到書,書只要到達州市,並且我能問到快遞公司電話,我便會自己去領,雖然我知道,只要多等壹陣子,貨就會送到,可是我想,就算是多花費金錢和精力,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也是值得的。
千年前,有蘇東坡那麽壹個可愛的人,我感到很幸運。蘇東坡到底是怎麽的壹個人?我只能照我的理解去解讀他。
蘇東坡是四川眉山人,眉山在四川西南,我去峨眉山旅遊時,知道峨眉市靠近眉山市,所以便覺得機會不可錯過,順便就去了眉山壹趟。眉山市區不算大,市區狹長,市區店面比較整潔,環境優美,交通繁忙,房屋建築不高。
眉山市夜市很興隆,東坡區壹帶則非常有特色,在靠近三蘇祠周圍,酒樓和茶館林立,茶館茶道高雅大氣,伴有古箏樂曲。壹些房屋建築屬於傳統的木架結構,顯得古樸素淡。在祠堂周圍,還有賣古籍與金石的商家。
東坡區通惠大橋左邊,則多是壹些吃食店面,燒烤和火鍋店受歡迎。晚上行人很多,生活節奏顯得悠閑有序。眉山市有火車站,但是車次少,火車站周圍較冷清。晚上我在東坡區還遇到有小姐,小姐長得非常漂亮,晚上就站在街旁招呼客人,她們都非常熱情,但是我最終拒絕了她們。
眉山市地勢較平坦,所以視野寬闊,它不同於巴山這些城市,巴山的城市周圍多是險峻的大山。眉山算是壹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那個地方出了壹些人物。蘇東坡就出生在眉山壹個書香世家。
三蘇祠裏有兩顆古老的銀杏樹,有人說是蘇東坡親自種的。祠堂裏還有蓮花池。有人說池塘叫“喚魚池”,據說當年池塘修成,許多眉山子弟紛紛為池塘命名,最終大家認為蘇東坡取的名字最好,青神縣的壹個大儒,也就是王弗的父親當時也在場,當時王弗的父親見蘇東坡說話引經據典,很有學問修養,所以才決定把女兒嫁給蘇東坡。
少年時候的蘇東坡,在壹個寺院靜心讀書,蘇東坡很早就讀了《三墳》《五典》《左傳》《論語》《詩經》《南華經》等,因為博學多才,少年時候的蘇東坡有些驕傲,他曾經在自己院門上寫什麽“讀盡天下書”這類狂言,眉山的壹個老頭兒看不順眼,所以便拿出壹個帖子讓蘇東坡認字,因為字實在復雜潦草,難到了蘇東坡,蘇東坡只好慚愧地說不認識,那個老頭兒便取笑他說,連字都不認識,還能算讀盡天下書嗎?老頭兒走後,蘇東坡面壁思過,若有所悟,便添了“發奮”兩個字,所以院門上就是“發奮讀盡天下書”,過幾天老頭兒壹看院門上的字,從此便對蘇東坡肅然起敬。
蘇東坡思維敏捷,才華橫溢,很小便在眉山出了名。二十歲左右便隨父親蘇洵外出,壹路上他見過了蠻江的清透,夷中亂山,瞿塘峽的險灘。他的詩文多有意味,有興嘆寄托,也就是有所指,不同於壹般詩文的純客觀。蘇東坡在長安壹考成名,當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據說歐陽修看了蘇東坡寫的那篇刑賞論,以為是弟子曾鞏寫的,為了避嫌,所以將蘇東坡那篇文章列為第二,事後歐陽修知道文章是蘇東坡寫的,便非常後悔,感嘆委屈了人才。
蘇東坡和弟弟子由同時上榜,轟動了眉山。當朝皇帝曾驕傲地說蘇東坡兄弟倆是宰相之材,國家未來有望中興,但是蘇氏兄弟兩人都未能出將入相,大宋王朝也沒有扭轉積貧積弱的頹勢。
蘇東坡雖然拿了國家考試第二名,但是做官還是要從基層幹起,先是什麽縣尉,團練使等,因為黨爭激烈,因而蘇東坡做官壹直沒有那麽順利,並且由於他豪放率真的性格,得罪了不少勢利小人,這讓蘇東坡在朝廷很難立足。
蘇東坡大多時候是做壹些地方的刺史,盡管是做刺史,他也不敢懈怠,走到哪裏,都會認真做事,閑暇時候寫詩文。
蘇東坡曾經也受到過皇帝重用,但是因為在朝廷沒有朋黨依靠,又得罪了壹些小人,因此成了壹些官員的眼中釘、肉中刺,壹些官員通過政務收羅不到蘇東坡的罪證,便在蘇東坡的詩文裏做手腳,故意曲解蘇東坡詩文的意思。
宋朝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其實是壹些官場小人蓄謀已久制造的壹起案件。蘇東坡並沒有整治過某個人,他是在說話時不謹慎,行動上豁達出格,導致壹些官場小人看不慣他,所以千方百計要將他致死,另外還有壹些官員就是嫉妒蘇東坡的`才華。
文人與文人之間政治上的不合壹般不會影響到文學上的認同,蘇東坡和王安石則是很好的例子,他們雖然政見不同,但是他們之間仍然有詩文的唱和和切磋。
經歷了烏臺詩案,讓蘇東坡對官場灰心喪氣,他更難平復地還是心裏的傷痛,所以通過《赤壁賦》《後赤壁賦》《大江東去》等作品,可以看出他想要出世超脫的願望,他雖然有抱負和理想,但是他所處的那種逆境,已經讓中年的蘇東坡很絕望,他後期的思想因而接近佛道。
因為政治失意,所以蘇東坡只有轉移視線,轉移自己的追求。他愛美食,愛酒,愛寫詩,他只有通過更加地熱愛生活,才有勇氣活下去。
在沒有經歷烏臺詩案之前,或許蘇東坡把壹切看得很重要,像地位、財富、美女等,可自從經歷了牢獄之災,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他把壹切都看淡了,他或許覺得,只有過好每壹天,只有更樂觀地生活,才最實在,哪怕沒有地位、金錢和美女都無所謂。
因而後來蘇東坡被貶到海南、儋州等,依舊能樂觀地生活,喝不上酒,吃不上肉,他便沈醉在精神世界。他心裏仍然有壹個精神寄托,有壹個安慰他靈魂的人,那個人就是陶淵明,陶淵明作為他的精神領袖絕對是壹個不二人選。
陶淵明能撫慰蘇東坡的靈魂,既是因為陶淵明的高潔,又因為陶詩的恬靜安閑,更因為陶淵明曾經過的生活和他如此相似,那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安慰。陶淵明安貧樂道的精神,便是蘇東坡所要追求的,蘇東坡寫了那麽多和陶詩,其實是有寓意的,或許在他看來,只有陶淵明才能真正和他作為知交吧。
我能與蘇東坡的靈魂相遇,實在是壹種緣分,即使他的詩文不是每壹首都經典,他的散文不是每篇都是不朽,但是他帶給我永遠的,當是信念上的壹種達觀,精神上的壹種堅貞。有了蘇東坡那種生活態度,讓我至少還有信仰。我也很清楚,要像蘇東坡那樣看淡許多東西,我還需要經歷考驗。
這個時代所發生過的東西,是少年不知愁的定義,當我已經不是少年時,愁已經來早了多年。我心裏的愁就讓我自己定義吧,即使我成為時代拋棄的壹個人也無所謂。當然,蘇東坡心裏的愁就不是我這樣的了,我從來就不敢說真正理解了他,永遠的蘇東坡,等待著時間的考驗,壹切,留給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