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對磁石是如何運用的?

古人對磁石是如何運用的?

指南針的前身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的司南,其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

我國古人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漢武帝時期,天下眾人皆知漢武帝喜愛奇珍異寶,如果能尋上壹兩件討得他的歡心,這壹輩子的榮華富貴就享不盡了。

當時有壹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特殊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鬥棋”。

漢武帝見過很多鬥棋,黃金造的、瑪瑙造的、象牙造的,天下該有的他應有盡有。所以他壹見到這副棋,立刻就沒了興致,不相信這個黑漆漆的鐵疙瘩有什麽非同尋常之處。

欒大也沒多解釋,只是淡淡說了壹句:“陛下,妳看好了。”說著,從袋子裏摸出幾枚棋子,往棋盤上輕輕壹擺。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那幾枚不起眼的棋子突然好像活了壹樣,自動在棋盤上相互碰撞打鬥起來,直看得漢武帝目瞪口呆,老半天才緩過神,忍不住連聲稱奇。

欒大見龍顏大悅,心裏竊喜,垂手退到壹邊等待著漢武帝的獎賞。

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

其實,棋子相互吸引碰擊並不奇怪,欒大只不過是充分利用了磁石的吸鐵功能罷了,但漢武帝卻不曉得這裏面的道理。

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陜壹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

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麽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

我國古代對磁性的認識和利用,在世界上是比較早的,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

古代人認識磁性,是從發現磁鐵礦具有磁性開始的。古代人把磁鐵礦稱為“磁石”、“慈石”,又把磁鐵礦中具有極強磁性的亞種稱作“玄石”。

東漢時期的《異物誌》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壹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詩中也用過“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

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

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10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壹兩千克重的刀器。

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古人對磁石的認識在醫學上多有體現。古代先民在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壹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比如歷代都有應用磁石治病的記載。

據戰國末期成書的《管子》和《呂氏春秋》記載,我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山上的壹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他們管這種石頭叫“磁石”。

在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書中的“倉公傳”便講到齊王侍醫利用五種礦物藥治病的事。這5種礦物藥是指磁石、丹砂、雄黃、礬石和曾青。

在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藥書中,講到了利用味道辛寒的磁石治療風濕、肢節痛、除熱和耳聾等疾病。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名醫別錄》醫藥書中,也講到磁石可以養腎臟,強骨氣,通關節,消癰腫等。

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藥書中還講到用磁石等制成的蜜丸,說經常服用可以對眼力有益。

北宋時期醫學家王懷隱等著的《太平聖惠方》中還講到磁石可以醫治兒童誤吞針的傷害,這就是把棗核大的磁石,磨光鉆孔穿上絲線後投入喉內,便可以把誤吞的針吸出來。

在南宋時期醫學家嚴用和著的《濟生方》醫藥書中,又講到利用磁石醫治聽力不好的耳病,這是將壹塊豆大的磁石用新綿塞入耳內,再在口中含壹塊生鐵,便可改善病耳的聽力。

在明代著名藥學家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中,關於醫藥用磁石的記述內容豐富並具總結性,對磁石形狀、主治病名、藥劑制法和多種應用的描述都很詳細。

例如磁石治療的疾病就有耳卒聾閉、腎虛耳聾、老人耳聾、老人虛損、眼昏內障、小兒驚癇、子宮不收、大腸脫肛、金瘡腸出、金瘡血出、誤吞針鐵、丁腫熱毒、諸般腫毒等10多種疾病,利用磁石制成的藥劑有磁朱丸、紫雪散和耳聾左慈丸等。

總的說來,在各個朝代的醫藥書中常有用磁石治療多種疾病的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研究和利用,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原始基礎。事實上,指南針的發明,就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