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堂上重點的處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壹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提高水平,二是滿足未來學習、生活、工作的需要。學以致用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往往很難落實。比如在古文教學中,學習古文的目的無非是兩點:壹是為以後學習古文做準備,二是了解古代思想文化和人文傳統。到底是強調知識還是人文,真的不好說,因文而異。百家爭鳴的散文自然是思想導向的,傳統思想的自覺自然會成為傳承的重點。儒家文化的脈要懂,道法墨家也要懂,否則自然會陷入儒家的泥潭。孔子的文章不如孟子,道家的文章在語言技巧上更勝壹籌,無論是論證還是語言。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語言都取決於文本。至於先秦散文,唐、宋、明、清,也要看文章之間的關系。壹篇文章《鴻門宴》,妳不教單詞和句型,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讓司馬遷生動的故事誘導妳。之後自然生無所適從。詩歌的魅力在於語言和情感。語言的暗示性和簡潔性是其特點,情景交融是其抓手。各種表現手法和修辭技巧使詩歌具有精神生命力,讓學生去體驗、去模仿、去理解,學生就會逐漸進入狀態。純粹的情感體驗會使詩歌教學體現出獨特的魅力。語法的繁瑣是老師的責任,課堂內容的枯燥是教學思維偏頗的結果。因此,以寫促教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點。學生知道多少,知道什麽,完全是課文性質造成的。有些地方要詳細,需要明確,需要反復,不然以後會留下遺憾。教師是課堂的領導者。如果只想要課堂的刺激和新奇,缺乏理性的支撐,兩年後,我們會留下壹個學而不學的不同結局。所以教學靠積累,靠老師對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試卷的掌握,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生未來的需求,靠理性的思維引導。
第三,教師教學與學生自主的關系。新課程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新課標說:“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教師的分析不應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讓學生在活躍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受和思考,感受情感的熏陶,從思考中獲得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但是在教學中,我們發現課堂因為內容的不同,要求也不壹樣。知識性強的內容需要結合實踐,老師需要講清楚,學生需要認真練習,所以互動就成了次要的事情。人文性強的課文重在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討論,但背景知識、重點引導和深化思考仍需教師講授,教師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課堂教學重要的是師生思維的互動,讓學生與學生思維互動,最終達到對個性和個性的感知,而不是註重討論的形式。它是思想的交流和理解的提高,而不是興奮。應該是理性的,應該是在老師的指導下有序的、有目的的課堂活動。比如詩歌教學,閱讀固然重要,但重點是學生對詩歌知識、詩歌語言、情感景物、詩人人格的理解,從而得到熏陶和感悟。這些都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在課堂過程中有序完成。教師只要不固化學生的思維,就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知識和思想魅力,將作品、作者、教師、學生融為壹體。要明白學生年齡和知識的局限性,有些東西他們很難去思考和理解,除非妳去指導他們。此外,學生的思維容易表現出隨機性、碎片化和表象化的特點,理性思維和辯證思維往往不夠成熟,需要教師的引導。
第四,模塊化的課堂形式和隨機的課堂教學需求。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課前認真備課,每個環節都準備的很完美。但上過課的同學往往不買賬。課堂發展是否有序,處理是否靈活,成了衡量壹個老師教學水平的關鍵。有些知識比較分散,有些知識點需要拓展,有些地方是學生的薄弱環節,課堂上隨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現象。如果壹個老師認為學生懂了某個知識點,結果卻壹無所知。有些地方,大部分同學忘記了,需要解釋,需要重復。妳的安排可能需要調整,妳的內容需要改變。比如有的老師在黑板上壹味的鼓吹美,但是有些字,如果不用粉筆指出,就不會引起學生的註意,也就無法強化學生的思維,這就打開了天窗。過多的模式化往往會導致學生思維懶惰,高度統壹,思維固化。有些地方需要探索,要引導學生雙向思維的發展,要發散,這就需要即時板書。所以課堂形式要固化,順理成章。沒有必要強調壹個模式,而是要根據情況決定,按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