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姜亮夫的研究領域

姜亮夫的研究領域

姜亮夫的學術視野極其開闊,他的研究範圍也極其廣闊。李學勤先生對此有“無量”的評價。按照《姜亮夫全集》的序,有楚辭、敦煌學、語言學、歷史學四個方面。“在這些方面,他有學者必讀的重要著作,貢獻之大,世人有目共睹”(《李學勤:全集·序》)。據姜亮夫先生自己說,史學是他建立學術成就的長期實踐的壹個“中心”。在《歷史散文集》的序言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話:“我壹生學了很多,但還有壹個不太明顯的中心——古代史,它往往被楚辭、語文、敦煌、文學等沖淡。五四以來,歷史的問題非常復雜,理論如雨後春筍,新的材料不時被發現。我在這個潮流裏,追了很多。”於是,“我下定決心走單純學習的道路,正式接觸歷史。我曾許願註後漢書,但王先生在昆明湖之痛中首先想到的是屈原,於是在28歲時寫下了《屈原註疏》。從此開始接觸古代史,於是擴展到古代史研究。”他還寫道:“壹般來說,研究歷史是我研究的目的”,“我的興趣在於古代史和近代史”。姜亮夫先生在《楚辭·敘》中也說:“須以語史為重,此盈十年而根”。

姜亮夫先生曾說:“這本書似乎以辯證唯物主義為其興趣所在。”。但是,對馬列主義,我壹竅不通。如果我的衣服被中國挑中,不能中距離運輸,那就是對學業的虛偽和不忠誠,我會背上不誠實的罵名去奉承世人。我根深蒂固,浮躁稀疏,我知道我很直白,很膚淺。我不想自大,但我願意學習。”“辯證唯物主義不是強大的、不可知的。我對學業不太了解,但我敢用真心說話。雖然我很無知,但是我浪費我的精力和時間,甚至紙,筆,材料。我忍不住檢查自己!”(卷1,第2頁,第5頁)這是1976年秋天那個特殊時代留下的文字,從中可以觀察到文人根深蒂固的“真誠”和“率真”。那麽,在這裏,姜亮夫先生所說的“不運輸中等距離”的“旅程”是什麽意思呢?

這裏的“成”應該是指學術的章程、程序、規範和原則。

孟子·離婁開篇就寫道:“孟子說,‘留樓明,則失子之聰明。如果妳不遵守規則,妳就不能成為黨員。據漢代學者趙琪說:“離婁,壹個在過去有明確遠見的人。”“公失魯班,魯也是人。”“這個世界雖然很聰明,但還是需要規則。”孟子接著說,“先賢窮盡眼力,循規蹈矩,以為方成員直,所向披靡。”“規矩,黨員也。”有了“感知”和“規則”的結合,才能用之不竭。孟子把工匠技術作為嚴羽的政治文化,《孟子·高子商》記載了他的名言:“大工匠必以規矩教人;學者也要循規蹈矩。”趙琪註:“壹個偉大的工匠是壹個攻擊木頭的工人。規則,所以是圓的。矩,所以是方的。教,教也。教人遵守規則。學者以仁義為法,猶太工匠亦循規蹈矩。”孟子在這裏講的道理,是直接政治範疇的王道精神或道德範疇的“仁義”的宣揚。但從學術層面來說,也可能是借用來強調學術“法”或學術“成”的作用。顧在《日知錄》卷十六《試文格式》中說:“孟子曰:‘大工匠必以規矩教人。今天作為壹個當下的作家,有必要打破條條框框嗎?面對當前的社會文化狀況,我們其實可以看到很多“明眼人”和“能人”的行為,即對學術原則和規範的破壞和違背。

久而久之,成為中國優良學術傳統的“法”“成”或“規”,最重要的是實學原則。

在關於《楚辭》總體學術目的的聲明中,姜亮夫先生說“結論是基於證據,未經許可”。對於這個原理,姜亮夫先生認為“它似乎是相當符合科學規律的,它是違背辯證唯物主義的”。這種科學之風方興未艾,學術泡沫充斥書市,“披著漢服,不中距離運”的人多了去了,應該有利於端正學術渠道,凈化學術風氣。姜亮夫先生在《楚辭略》中說,他壹生的學術追求在於“結合語言與歷史,為國尋理傳道,為青年當導遊”。如果壹些青年學生能夠繼承這種實學的傳統,發揚這種實學的精神,就可以對得起他們對老壹輩學者的苦心經營。那麽,或許我們也可以用孟子的話來形容這種科學學術風格的傳遞:“壹個偉大的工匠,必須循規蹈矩地教導他人;學者也要循規蹈矩。”

我們強調實學傳統的科學意義,即“用經驗證據得出結論,但不否定學習和創新”。就姜亮夫先生的學術實踐而言,他始終重視學術視野的拓展和學術方法的更新。他“追著這股潮流,被許多科學理論所震驚”的回憶,就是他在五四以後的史學中所謂“理論如雨後春筍,新材料時有發現”的證明。李學勤先生總結道,“姜亮夫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廣泛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摩爾根、穆勒、索洛金、塗爾幹的著作,並於1935赴歐洲巴黎大學學習考古學。他結識了馬伯樂、伯希和、戴米維、葉芝、翟立斯等英法漢學家,並應法國國家圖書館王忠民先生之邀,審閱敦煌論文,可見其學識絕非閉門學者可比”(《姜亮夫全集·序》)。姜亮夫先生自己也曾說過,在古代史研究中,他註重“我們的考古工作得到了很大發展”的優勢,在他的成果中有“壹些文化人類學的痕跡”。他甚至主張“將自然科學尤其是材料的許多元素引入人文學科,對文史進行壹些具體的分析”,這是傳統史學家所無法比擬的。姜亮夫先生對考古文物的關註值得歷史學家關註。他曾說,他去歐洲時“打算研究考古學”,“我看了巴黎的40多個藝術博物館和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加深了我對如何用科學方法研究古籍的想法”,他甚至打算“效仿希臘和埃及進行考古發掘”。在古史研究中,姜亮夫先生還註重“民俗史階段”,重視“從風俗到民俗”、“反過來,從民俗,可以知道風俗的起源”等社會文化現象的考察。在回顧自己的學術生涯時,他說“此生別無事業,日本與舊紙堆為伴”,但“此生治學方法也有很大改變”的概括,應該說是符合事實的。正如姜亮夫先生自己所說,在追求“無所不知、準確透徹”的基礎上,為新方法(綜合)、新課題而努力,是我的心願。壹方面,實事求是,另壹方面,是姜亮夫先生學術工作的原則。姜亮夫先生以楚辭研究和敦煌學研究聞名於世,但他對秦漢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許多令專門研究秦漢史的人驚嘆的成就。

姜亮夫先生自己也曾說過:“在秦朝的歷史上,我只寫過壹本小書《石鼓文小考》和壹篇文章《咒楚文考》。”《咒楚》收錄在《楚辭隨筆》壹書中,《石鼓文小考》後來散入《讀樸誌》。嚴格來說,這兩項成果應該說是“秦史”的研究,而不是“秦史”的收獲。姜亮夫先生的“秦史”壹詞,反映了他將秦史研究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秦史的思想,這種思想很可能已經在他的學術意識中形成。

關於漢代的社會、政治、學術、文化著作,先生說:“我曾與金先生就歷史與漢代的利弊問題進行過討論。通過收集過去的討論,我可以得到30多篇文章,但它們都是專門的,如地理、河曲、文怡,我曾經有壹本書《閱讀簡單知識》。歷史和漢代的摘抄很多,但都是以考證為主。我已將他們列入上盧九。”《論桓譚疑年》收錄在歷史散文集中,有兩篇關於民族政策的文章,主要說西漢以孝治國,加深了中國家庭的牢固性。東漢末年,友情壹方面成為英雄的政權,壹方面成為有友情的民俗,甚至成為後世江湖上俠客的理由,……”。

姜亮夫先生對壹部早期手稿《曹子建與洛神賦》有著真摯的回憶,這部手稿也可以算作漢史研究的成果。他寫道...還有壹篇《曹子建與洛神賦》,金先生說‘思維奇古,未必能服人’。我不知道是誰告訴紀先生他知道這件事。他見我說:‘妳學胡適的格式,他以書為文,妳連翻都沒翻。.....'這是我這輩子被壹個嚴厲的老師教過的最大的壹課。從那以後,我知道了書本在學習上的局限性,不依賴書本。不知道為什麽,最近幾年,河南大學的壹個同學把稿子退給了我。又是第壹次看到這篇文章。最近想了想‘被嚴師為難’,決定燒了就算是為了安心。學術大師們在面對傳統的實學“格式”和“嚴師”“教學”時,為了心安理得而毅然燒稿的故事,可以算是學術史上少有的故事,作為壹個青年學生,看了也不禁深受感動。《中國音韻學》上海民國世界書店22 [1933]

敦煌偉大的文化瑰寶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平原紀事》,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屈原賦學劄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張華年譜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中華書局歷代豐碑傳記綜合表1959

《金與魯平原始生命力年表》,臺灣省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1978]

《楚辭現代闡釋劄記》北京出版社1981

古代文獻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楚辭研究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敦煌學概論中華書局1985

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楚辭通古》濟南齊魯書店1985

敦煌學收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敦煌碎金》,陶秋英主編,姜亮夫校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五楚辭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史學收藏1996

姜亮夫魯文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

屈原賦現代譯本: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

《文學概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