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簡述觀察園藝植物病害外部癥狀的要點有哪些

簡述觀察園藝植物病害外部癥狀的要點有哪些

病狀是發病植物本身表現出來的異常狀態。病癥是病原體在植物上表現出來的特殊結構。

壹、癥狀類型

植物病害的癥狀表現十分復雜,按照癥狀在植物體顯示部位的不同,可分為內部癥狀與外部癥狀兩類。在外部癥狀中,按照有無病原物於實體顯露可分為病征與病狀兩種。

內部癥狀是指病植物在植物體內細胞形態或組織結構發生的變化,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與識別,少數要在經過專門處理後,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識別。常見的如病毒病的內含體(inclusion),萎蔫病組織中的侵填體(tylose)和胼胝質(callose)等。根莖部的維管束系統受真菌或細菌的侵害後,在外部顯示萎蔫癥狀以前,內部已壞死變褐,通過剖莖檢查,可以看到明顯的病變。

外部癥狀是指在病植物外表所顯示的種種病變,肉眼即可識別。常見的如變色、壞死、萎蔫、腐爛和畸形等。有時在病害部分還可以看到有絲狀體、黴狀物、顆粒體等形態各異的病原物的苗絲、孢子等於實體。因此,外部癥狀還可區分為病征與病狀兩類。病狀就是在病部所看到的狀態,如褐色的斑點,透明的條紋,枝葉萎蔫或腫瘤等;病征(sign)是指在病部上出現的病原物的個體,例如有真菌的苗絲體、菌核、孢子器、黑粉、白粉、銹狀物、黴狀物,細菌的苗膿,線蟲的蟲體,寄生植物的個體等。習慣上對病征和病狀的術語使用並不嚴格,都統稱為癥狀(symptom)。

常見的病害癥狀很多,變化也很大。歸納起來有5種類型,即變色、壞死、萎蔫、腐爛和畸形。

1.變色(discoluration) 病植物的色澤發生改變。大多出現在病害癥狀的初期,尤其是病毒病中最為常見。

變色癥狀有兩種。壹種是整株植株、整個葉片或者葉片的壹部分均勻地變色,主要表現為褪綠和黃化(yellowing)。褪綠是由於葉綠素的減少而使葉片表現為淺綠色。當葉綠素的量減少到壹定程度就表現為黃化。除去整株或整個葉片的褪綠和黃化外,有的局限於葉片的壹定部位,如單子葉植物的葉尖和雙子葉植物的葉緣,有的局限於葉脈。屬於這種類型的變色,還有整個或部分葉片變為紫色或紅色。另壹種是葉片不是均勻地變色,如常見的花葉(mosaic)是由於形狀不規則的深綠、淺綠、黃綠或黃色部分相間而形成不規則的雜色,不同變色部分的輪廓是很清楚的。有時變色部分的輪廓不很清楚,這種癥狀就稱作斑駁(mottle)。斑駁癥狀在果實上也是常見的。單子葉植物的花葉癥狀,是在平行葉脈間出現變色的條紋、條斑或條點。典型的花葉癥狀,葉上雜色的分布是不規則的,但有的可以局限在壹定部位,如主脈間褪色的稱作脈間花葉;沿著葉脈變色的稱作脈帶或沿脈變色;主脈和支脈為半透明狀的稱為脈明(vein cleaning)。脈明可以是花葉病的早期癥狀,也可以長期保持而成為壹種病毒病的主要癥狀。植物的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癥)常表現以上這兩種形式的變色癥狀。有些類菌原體引起的病害往往也表現黃化癥狀。此外,田間還偶爾發現葉片不含葉綠素的白化苗,這多半是遺傳性的。

2.壞死(necrosis) 壞死是細胞和組織的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現各種癥狀。壞死在葉片上常表現為葉斑(spot)和葉枯。葉斑的形狀、大小和顏色不同,但輪廓都比較清楚。有的葉斑組織只不過是褪綠或變色,但壹般都是壞死。葉斑的壞死組織有時可以脫落而形成穿孔癥狀。有的葉斑上有輪紋,這種葉斑稱作輪斑或環斑(ringspot)。環斑是幾層同心圓組成的,各層顏色可以不同。環斑組織有的並不壞死,有的只是表皮細胞壞死而表現蝕刻狀;有的組織明顯壞死而表現為壞死環斑。類似環斑的癥狀,是葉片上形成單線或雙線的環紋或線紋,形成的線紋如橡樹葉的輪廓就稱作橡葉紋。如在表皮組織出現壞死紋的則稱為蝕紋(圖1—6)。許多植物病毒病表現環斑、壞死環斑、環紋或蝕紋癥狀。葉枯是指葉片上較大面積的枯死,枯死的輪廓有的不像葉斑那樣明顯。葉斑與葉枯有時很難劃分。至於葉尖和葉緣的枯死,則壹般稱作葉燒(leafscad)。植物葉片、果實和枝條上還有壹種稱作瘡痂的癥狀,病部較淺而且是局限的,斑點的表面粗糙,有的不形成木栓化組織而稍為突起。植物根莖可以發生各種形狀的壞死斑。幼苗近土面莖組織的壞死,有時引起所謂猝倒(damping off)和立枯。草本植物莖的頂部壞死,引起頂尖壞死癥狀。木本植物頂梢的壞死稱為梢枯(die back),枝條從頂端向下枯死,壹直擴展到主莖或主幹。果樹和樹木的枝幹上有大片的組織壞死稱為潰瘍(canker),壞死的主要是木質部,病部稍微凹陷,周圍的寄主細胞有時木栓化,限制病斑進壹步的擴展。

3.腐爛(rot) 腐爛是植物組織較大面積的分解和破壞。根、莖、葉、花、果都可發生腐爛,幼嫩或多肉的組織則更容易發生。腐爛與壞死有時是很難區別的。壹般來說,腐爛是整個組織和細胞受到破壞和消解,而壞死則多少還保持原有組織的輪廓。腐爛可以分幹腐、濕腐和軟腐。組織腐爛時,隨著細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質。如組織的解體較慢,腐爛組織中的水分能及時蒸發而消失,病部表皮幹縮或幹癟則形成幹腐。相反,如組織的解體很快,腐爛組織不能及時失水則形成濕腐。軟腐主要先是中膠層受到破壞,腐爛組織的細胞離析,以後再發生細胞的消解。有的病部表皮並不破裂,用手觸摸有柔軟感或有彈性。根據腐爛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莖腐、果腐、花腐等名稱。流膠的性質與腐爛相似,是從受害部位流出的細胞和組織分解的產物。

4.萎蔫(wilt) 植物的萎蔫有各種原因。莖基的壞死和腐爛、根的腐爛或根的生理活性受到破壞,使根部水分不能及時輸送到頂梢,細胞失去膨壓,致使地上部枝葉萎垂。典型的萎蔫癥狀是指植物根莖的維管束組織受到破壞而發生的雕萎現象,而根莖的皮層組織可能是完好的。雕萎如果只在高溫強光照條件下發生,早晚仍能恢復的稱為暫時性萎蔫,出現後不能恢復的稱為永久性萎蔫。萎蔫的程度和類型亦有區別,有青枯、枯萎、黃萎等不同。根據受害部位的不同,有局部性的,如壹個枝條的雕萎,但更常見的是全株性雕萎。植物的維管束組織受到病原物的侵染,不壹定都能引起雕萎,因此可以將維管束組織受到侵染的病害統稱為維管束組織病害,萎蔫只是其中的壹種表現。

5.畸形(malformation) 植株受病原物產生的激素類物質的刺激而表現的異常生長。可分為增大、增生、減生和變態四種。增生(hyperplasia)是病組織的薄壁細胞分裂加快,數量迅速增多,使局部組織出現腫瘤或痛腫。如馬鈴薯的癌腫、桃根癌病等,植物的根、莖、葉上均可形成瘤腫;細小的不定芽或不定根的大量萌發生成為叢枝或發根也是增生的結果。增大(hypertrophy)是病組織的局細胞體積增大,但數量並不增多。如根結線蟲在根部取食時,在線蟲頭部周圍的細胞因受線蟲分泌毒素的影響,刺激增大而形成巨形細胞,外表略呈瘤狀凸起。稻苗受惡苗病菌侵染後,葉部細胞延長而瘦小,但細胞數並無增加,成為黃葉高腳苗。第三種是細胞或組織的減生(hypoplasia),病部細胞分裂受阻,生長發育亦減慢,造成植株的矮縮、矮化、小葉、小果等癥狀。矮縮(dwarf)是由於莖稈或葉柄的發育受阻,葉片卷縮,如水稻矮縮病。矮化(stunt)是枝葉等器官的生長發育均受阻,各器官受害程度和減少比例相仿,故出現矮化,如玉米矮化病等。第四種是變態或變形,病株的花器變態成葉片狀,如花變葉(phyllody)、葉變花、扁枝和蕨葉(fernleaf)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