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紫蘇湯簡介

紫蘇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紫蘇湯 2.1 處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2.5 摘錄 3 《聖濟總錄》卷二十四:紫蘇湯 3.1 處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3.5 摘錄 4 《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4.1 方名 4.2 組成 4.3 主治 4.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4.5 制備方法 5 《醫統》卷十壹 5.1 方名 5.2 組成 5.3 主治 5.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6 《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6.1 方名 6.2 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6.6 加減 6.7 各家論述 7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 7.1 方名 7.2 組成 7.3 主治 7.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8 方出《聖惠》卷四十五,名見《普濟方》卷二四二 8.1 方名 8.2 組成 8.3 主治 8.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8.5 制備方法 9 方出《聖惠》卷四十二,名見《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9.1 方名 9.2 組成 9.3 主治 9.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9.5 制備方法 10 《外臺》卷十九引《蘇恭方》 10.1 方名 10.2 組成 10.3 主治 10.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10.5 制備方法 10.6 用藥禁忌 11 《外臺》卷七引《廣濟方》 11.1 方名 11.2 組成 11.3 主治 11.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11.5 制備方法 11.6 用藥禁忌 12 《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12.1 方名 12.2 組成 12.3 主治 12.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12.5 加減 12.6 制備方法 13 《四聖懸樞》卷二 13.1 方名 13.2 組成 13.3 主治 13.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14 《窮鄉便方》 14.1 方名 14.2 組成 14.3 功效 14.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14.5 加減 15 《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15.1 方名 15.2 組成 15.3 主治 15.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15.5 制備方法 16 《局方》(續添諸局經驗秘方)卷十 16.1 方名 16.2 組成 16.3 功效 16.4 主治 16.5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16.6 制備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紫蘇湯 1 拼音

zǐ sū tāng

2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紫蘇湯 2.1 處方

紫蘇葉六斤,烏梅(去核.微炒)九斤,甘草(炒)十斤,杏仁(去皮.尖.麩炒.別搗)三斤。

2.2 炮制

上炒鹽十斤同為末。

2.3 功能主治

調氣利膈,消痰止嗽。治心胸煩悶,口幹多渴。

2.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壹錢,沸湯點服,不拘時候。

2.5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3 《聖濟總錄》卷二十四:紫蘇湯 3.1 處方

紫蘇葉30克 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焙)45克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60克 甘草(炙,銼)15克

3.2 制法

上四味,粗搗篩。

3.3 功能主治

治傷寒咳嗽。

3.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4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3.5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二十四

4 《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4.1 方名

紫蘇湯

4.2 組成

紫蘇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桑根白皮(銼)1兩,大腹2枚(去皮子,銼)。

4.3 主治

腳氣,痰壅頭痛。

4.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入童便2合,煎12沸,溫服,1日3次。

4.5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5 《醫統》卷十壹 5.1 方名

紫蘇湯

5.2 組成

紫蘇子(炒)1錢,半夏(制)1錢,陳皮(去白)1錢,桂心5分,人參5分,白術5分,甘草2分。

5.3 主治

肺痹。心膈病塞,上氣不下。

5.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2枚,煎7分,溫服,不拘時候。

6 《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6.1 方名

紫蘇湯

6.2 組成

蘇葉1錢半,白芍1錢半(酒炒),當歸3錢,阿膠3錢(糯粉炒),人參1錢半,丹參1錢半,甘草5分(炙),蘇梗3錢,大棗3枚。

6.3 功效

滋養胎膏。

6.4 主治

懷妊二月,脈微滑者。

6.5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服。

6.6 加減

無火者,加醋艾灰8分;肝虛者,用雞汁煎藥。

6.7 各家論述

陰陽初踞,胎氣始膏,宜培養血氣以養胎氣。人參扶元以完經氣,當歸養血以榮經脈;蘇葉疏血氣以舉陽和之氣,白芍斂陰血以固沖任之經;阿膠補陰益血,丹參養血和血;炙草緩中益胃氣,蘇梗順氣快胸膈,大棗滋養脾元也。醋艾灰暖子室,煎雞汁補肝虛,洵為滋養胎膏之劑,為懷妊二月之專方。

7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四 7.1 方名

紫蘇湯

7.2 組成

紫蘇、杏仁泥各等分。

7.3 主治

索粉積,食之失度而成積,胸膈間若有所梗者。

7.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濃煎湯服。

8 方出《聖惠》卷四十五,名見《普濟方》卷二四二 8.1 方名

紫蘇湯

8.2 組成

紫蘇莖葉3兩,白前1兩,桑根白皮2兩(銼)。

8.3 主治

腳氣,上氣不止。

8.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8.5 制備方法

上為粗散。

9 方出《聖惠》卷四十二,名見《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9.1 方名

紫蘇湯

9.2 組成

紫蘇莖葉2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9.3 主治

卒短氣。

9.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2大盞,加大棗7枚,煎至1大盞,去滓,分溫3服,不拘時候。

9.5 制備方法

上銼細。

10 《外臺》卷十九引《蘇恭方》 10.1 方名

紫蘇湯

10.2 組成

紫蘇莖1兩,甘草(炙)1兩半,橘皮1兩半,生姜3兩,檳榔5枚。

10.3 主治

腳氣腫滿,小便澀。

10.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服,相去10裏久。若能長服之,永令氣消下。

10.5 制備方法

上切。

10.6 用藥禁忌

忌海藻、菘菜。

11 《外臺》卷七引《廣濟方》 11.1 方名

紫蘇湯

11.2 組成

紫蘇1握,訶黎勒皮8分,當歸8分,生姜8分,人參6分,檳榔10顆,生地黃汁半斤。

11.3 主治

氣發心腹脹滿,兩脅氣急。

11.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6味,取2升,絞去滓,下地黃汁,分溫3服,別如人行45裏,溫進1服,利23行。

11.5 制備方法

上切。

11.6 用藥禁忌

忌蕪荑、生菜、熱面、炙肉、魚、蒜、粘食、陳臭。

12 《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12.1 方名

紫蘇湯

12.2 組成

紫蘇葉1兩半(銼),白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12.3 主治

腳氣肺氣,不問冷熱。

12.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分(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空腹溫服,日晚再服。

12.5 加減

若患人四體熱者,加麥門冬1兩(去心,焙);冷者,加厚樸1兩(去粗皮,生姜汁炙);小便澀少者,加桑白皮1兩(炙),大便秘結者,加檳榔仁1兩(銼),霍亂腹脹,加甘草1兩(炙,銼);瘧,加黃連、人參,皆隨病狀以意加減。

12.6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13 《四聖懸樞》卷二 13.1 方名

紫蘇湯

13.2 組成

蘇葉3錢,桂枝3錢,杏仁3錢,甘草3錢(炙)。

13.3 主治

壹日太陽寒疫,頭痛、發熱、惡寒者。

13.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14 《窮鄉便方》 14.1 方名

紫蘇湯

14.2 組成

木香5分,木通5分,人參5分,蘇子5分,檳榔5分,厚樸7分,半夏7分,甘草2分,草果仁2分,陳皮8分,白術2錢,赤茯苓6分。

14.3 功效

理脾導濕。

14.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14.5 加減

有氣惱者,減白術。

15 《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15.1 方名

紫蘇湯

15.2 組成

紫蘇莖葉1兩,藿香葉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銼)1兩,人參1兩,桔梗(炒)1兩,葛根1兩,丁香枝杖半兩。

15.3 主治

中焦有寒。

15.4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15.5 制備方法

上為粗末。

16 《局方》(續添諸局經驗秘方)卷十 16.1 方名

紫蘇湯

16.2 組成

紫蘇葉6斤,烏梅(去核,微炒)9斤,甘草(炒)10斤,杏仁(去皮尖,麩炒,別搗)3斤,炒鹽10斤。

16.3 功效

調氣利膈,消痰止咳。

16.4 主治

心胸煩悶,口幹多渴。

16.5 紫蘇湯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沸湯點下,不拘時候。

16.6 制備方法

上為末。

古籍中的紫蘇湯 《景嶽全書》:[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小兒

米飯丸,綠豆大。撚作餅,每服二三餅,煎蔥白湯、紫蘇湯下,忌熱物,量兒加減。薛曰∶凡用此方及利驚丸、...

《醫學摘粹》:[雜證要法表證類]瘟疫

芩、連主之。如寒疫在太陽經,頭痛發熱惡寒者,以紫蘇湯主之。如血升鼻衄未作以前,脈浮發熱,口幹鼻燥者...

《邯鄲遺稿》:[卷之三]妊娠

姜汁浸少頃,炒紫色,滾湯,再入姜汁少許點服,或紫蘇湯亦可。人參白術散人參白術橘紅甘草麥冬赤苓竹...

《濟世神驗良方》:外科附錄

之。又方,鱉甲(炙脆研末),雞治陰子爛出(先用紫蘇湯洗)杉木灰、紫蘇葉等分為末敷,仍以紫蘇包之。壹...

《普濟方》:[卷二百四十二腳氣門]香港腳上氣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