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的古人對時空性質有過什麽樣的探討

中國的古人對時空性質有過什麽樣的探討

在古人有關時空關系的議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時間與空間相關的說法。例如,《管子》中有《宙合》篇,其中提到“宙合有棠天地”。按後人註解,古往今來曰宙,四方上下曰合,即這裏的“宙合”指時間和空間,天地就存在於時空之中。這是將時間與空間相提並論。古籍中常見四時配四方之說,認為春屬東,夏屬南,秋屬西,冬屬北,則是將特定的時空相聯系。《莊子·則陽》引容成氏曰:除日無歲,無內無外。”認為沒有時間的累積,連空間方位的內外都無從區分。明末方以智對時空關系有更精辟論述:“《管子》曰宙合,謂宙合宇也。灼然宙輪轉於宇,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春夏秋冬之旋轉,即列於五方。”〔(13)〕這裏把時間比成輪子,以為時間的推移在空間中進行,空間中有時間,時間中有空間,二者渾然壹體。這種陳述,側重於強調時空相關性,與牛頓絕對時空觀強調時空互不相關相比,著眼點有所不同。

我國先秦曲籍《墨經》的《經下》篇,則從物理問題著手,涉及到了時間、空間和運動的關系。《經》:“行修以久,說在先後。”《說》:“行:者(諸)行者必先近而後遠。遠近,修也;先後,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經》:“宇域徙,說在長宇久。”《說》:“宇:徙而有處,宇。宇南北,在旦又在暮,宇徙久。”引文中的“久”,是墨家所定義的抽象時間概念,“宇”則表示空間。這兩條,都是說空間距離的變化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即對於表征運動而言,時間、空間缺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