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發掘出土的資料來看,隸書作為篆書的草書形式,在戰國時期已經逐漸萌芽,到秦王時期發展迅速。反映這壹過程的秦簡墨跡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土。
青川木簡1980出土於四川省青川縣郝家坪秦墓。毛的書法是戰國時期第二年(公元前309年)寫的。這是壹種能反映戰國中後期篆書向隸書過渡的墨跡。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字形仍然完整地保留了篆書的特征,但更多的字形被壓成了方扁,出現了隸書的筆畫、筆畫和轉折動作。
雲夢臥虎地秦簡,1975湖北雲夢臥虎地11號墓出土。簡牘1155,包括年表、語書、秦律十八種等十種,寫於戰國末期至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的前217年。“Xi”墓的主人是秦始皇時期的壹個小官吏。
《臥虎藏地秦簡》(圖1.43)的字體是早期的隸書,由篆書的簡化和草書逐漸演變而來。有些字體結構保留了篆書的成分,但用筆有明顯的挑波和轉折動作,也就是古代文學學者所說的“李芹”。總的來說,睡虎地秦簡的隸書特征比戰國晚期的青川木牘要強大得多,也成熟得多。就風格而言,《睡虎地》秦簡的筆法蒼勁、平實、質樸,與楚簡的浪漫、極致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裏耶秦簡(彩圖5)於2002年6月在湖南省龍山縣廢棄的秦代古井中出土,共36000余件,主要是秦始皇在中國統壹前後遷居陵縣的公文和檔案。已整理發現的年代為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65438年+公元前00年)。字體和《臥虎藏龍》秦簡相似,都是秦代的。
裏耶秦簡出自不同的作者之手。在記錄的內容之後,每個書寫者都有自己的名字,以“壹只手”的形式出現,意思是用手書寫,相當於後來書法作品中的“壹本書”。
裏耶秦簡牘記載地方檔案,背面常有低級官員的習題,其中壹張簡牘背面還記載了乘法表。從正反兩方面的對比可以看出,即使是最日常的寫作也需要良好的訓練。對比背面的練習,正面的官方記錄和背面的明顯不壹樣。
與通常的竹簡不同,裏耶簡是木簡,也是比較寬的。壹張簡牘壹般會寫很多行字,類似於木牘,記錄壹個比較完整的段落。他書法的姿態也因為多行書寫而略顯垂直。字體和睡虎竹簡都是李芹的,時代也有先後或重疊,但筆法上意味著所用竹簡的形制與書寫者略有不同:睡虎竹簡圓潤;麗格珍瘦而硬,規則密集。裏耶竹簡的書法意義,似乎與後來的秦漢時期從馬王堆抄來的帛書《縱橫家書》密切相關。關於隸書的興起,班固《漢書·文藝誌》認為“隸書始於秦始皇,始於官獄多患,簡化應用於隸書”。
從出土的竹簡和文獻來看,早期的隸書應該是戰國晚期到秦,篆書是在繁重的日常書寫中逐漸產生的,因為保存竹簡方便。《史記》記載的程邈隸書的功績,應該是將這些流傳於民間的隸書整理規範,得到官方的認可和推廣。《睡虎地秦簡》和《裏耶竹簡》的出土表明,這種早期的隸書,作為日常用書,實際上已經得到了秦朝官方的認可,並在公文中被廣泛采用。同時,在已經出土的許多秦簡的墨跡中,並沒有出現類似秦皇石刻的標準小篆樣式,這表明小篆樣式應該是在秦代的壹些莊重場合使用,而出土簡牘中見到的李芹應該是在實際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