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農民皇帝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定都於應天府,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為明太祖。不久,朱元璋又命開國軍事統帥徐達和開國名將常遇春等北伐,
攻占元朝大都北京,蒙元統治者首領北逃,結束了在中原89年的統治,我國再次回歸到由漢族建立的明王朝的統治之下。
1421年,明朝遷都至順天府,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
據說,明朝開國之初,國勢強盛,但是,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
為此,明朝在建國初年的1368年至1447年之間,對明長城遼東段,以及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壹帶,進行了第壹階段的長城修建。
據我國古籍資料顯示,明代前期的長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自長安嶺迤西,至洗馬林,皆築石垣,深壕塹”,即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局部地段將土垣改成石墻。修繕重點是北京西北至山西省大同的外邊長城和河北省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
如居庸關城是1368年“大將軍徐達建城跨兩山”。嘉峪關是1372年“馮勝巡河西,始治關為極邊巨防”。
1373年,“詔山西都衛於雁門關、太和嶺並武、朔諸山谷間,凡七十三隘,俱設戍兵”。
雁門關城,為1374所建;古北口關城,為1378年徐達築於山頂之上,名營城。1381年農歷正月,大將軍徐達發燕山等衛屯兵51000人,修永平、
界嶺等32關,始築山海衛城,名命山海關。偏頭關,則是1390年始建土城。紫荊關、倒馬關上城等著名關口,都為洪武年間所建。天津黃崖關和北京慕田峪則建於永樂年間,河北省獨石關為1426年建,河北省張家口堡為1429年建……正是這些關城隘口的修築,組成了後來明長城的中樞,形成了後來明長城的基本骨架。明代初期所建的這些關隘和長城遺址壹直保存至後來。其中,最先修成的居庸關長城遺址建築在壹條長達15千米的山谷中間,位於北京市昌平城以北20千米的峽谷中,距北京60千米,距八達嶺長城20千米,地形險要,是長城重要的關隘。居庸關長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地形極為險要。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時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壹起。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其關城防禦體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鎮、上關城、中關城、南口五道防線組成,而居庸關則是指揮中心。
負責關城守禦的是隆慶衛,配有盔、甲、長槍、弓、箭等軍械和火器。不僅關城建築完備,還設有衙署、倉儲、書館、神機庫、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設施,文化內涵極為深刻。
據說,元明清三代皇帝都從此關經過,作為政治地位和軍事要塞是獨壹無二的,無與倫比的。居庸關不僅地勢險要,而且風景宜人,從關城南口進入關溝以後,兩側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春、夏、秋三季植被繁茂,山花野草郁郁蔥蔥,登高遠眺,好似碧波翠浪,早在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壹,壹直流傳。
嘉峪關長城在嘉峪關西南隅,因建於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代萬裏長城西端的終點。關城平面呈梯形,面積約為33500余平方米,城墻總長733米,高11.7米。
城樓東、西對稱,面闊3間,周圍有廊,三層歇山頂高17米,氣勢雄偉。關城四隅有角樓,高兩層,形如碉堡。登關樓遠望,寨外風光盡收眼底。
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壹墩,是明代萬裏長城最西端的關口,以巍峨壯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天下雄關”,自古為河西第壹隘口。
嘉峪關長城由內城、外城、城壕3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2.5千米壹燧,5千米壹墩,15千米壹堡,50千米壹城的軍事防禦體系。
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000平方米,城高近11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以磚包墻,雄偉堅固。
內城有東西兩門,東門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門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
在兩門外各有壹甕城圍護,嘉峪關內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14座。嘉峪關關城是長城眾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壹座。
雁門關長城在山西省代縣城西北20千米雁門山腰,與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附近峰巒錯聳,峭壑陰森,中有路,盤旋幽曲,穿城而過,異常險要,為歷代戍守重地。
歷史上,雁門為雙關,兩關相距5千米,山脊由長城相連,是為東陘關與西陘關。
《穆天子傳》記載:“甲午,天子西征,乃絕俞之關隥。”周穆王是西周第五代國王,屬西周早期,按此推算,公元前1000年左右已有雁門關。
明代重修的雁門關為東陘關,此關口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通行塞口,打通了塞外與陘南的高山阻隔,在人類歷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東陘雁門關由關城、甕城、東城、西城、圍城幾部分組成,關城為主體部分。沿古關道依次設天險門及雁樓、地利門及楊六郎祠。城郭內以古關道東西兩側分為東城、西城,西城區建築群包括關署兵盤、雁塔等。關城北側為甕城,城內有武廟、戲臺等。甕城門也稱小北門,上建門樓。圍城南端分東西城兩翼,北至谷底延伸,建有圍城門寧邊樓。
圍城內有分道碑及亭、趵突泉及泉亭,圍墻門外接石拱關橋連關道,關外依次設大石墻3道,小石墻25道。
關前依次為長平橋及橋碑、馬公殺虎處及馬公墓、南道碑亭、關陵、雲際泉及九龍亭、雁靖坊、李牧祠,古關道南北走向,南赴南隘口、北至廣武隘口,全長20余千米。
雁門關是我國萬裏長城最古老、最重要的關隘。《輿圖誌》記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東陘關上又鑲有對聯“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壹關”。
“兩關四口十八隘”,是雁門關獨特的軍事防禦體系。兩關即東陘關、西陘關;四口,即太和嶺口、南口、白草口、廣武口;十八隘,即水峪、胡峪、馬蘭、茹越、小石、大石、北樓、太安、團城、平刑、太和、水芹、吊橋、廟嶺、石匣、陽武峪、玄岡、蘆板口。
古北口位於北京密雲古北口鎮東南,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由臥虎山長城、蟠龍山長城、金山嶺長城和司馬臺長城組成。
北齊於555年修築了壹道自西河起至山海關1500余千米的長城。其中,古北口是重點設防的關口。金元兩代曾對此關口增建。明代加修了關城、大小關口和烽火臺等關塞設施,並增修門關兩道,壹門設於長城關口處,稱“鐵門關”,僅容壹騎壹車通過;壹門設於潮河上,稱“水門關”,存遺址。望京樓為該段長城的最高點,海拔986米。
古北口明長城是古北口北部的第壹道軍事防線,是明萬裏長城中最堅固最雄偉的壹段,更是後來唯壹壹段完整保留了明代長城最精華部分原貌。
八大樓子長城位於密雲古北口西山以西,東起西溝,西止於龍潭溝,是壹段不常有人到訪的野長城。據說站在臥虎山西山向西望,可以看見這壹片山上有8座敵樓因而得名。
說是八大樓子,實際上從西溝到龍潭溝,壹***有13座空心磚樓,另外還有壹座毛石實心墩,壹座完全塌成石堆的磚臺,以及壹座相對完好的磚臺。
前5座敵樓都在上升的山脊上,樓和樓之間都有連續的邊墻,其中第壹、第二樓損毀嚴重,第三樓已塌頂,第四樓尚存部分樓櫓,但敵樓北面側墻已塌。第五樓保存尚可,只是箭窗都已破成大洞。從第五座至第七座敵樓,山勢較緩,有較為明顯的山路。
第六、第七樓都已塌頂。第七樓是這壹帶的制高點,海拔約為810米。從這裏向西望,西面的山勢盡收眼底。第八樓就掩下面不遠的山窪處,後面是猙獰的山脊連接著的第九,第十樓。最後的第十壹、第十二、第十三樓則建在西南面與第十樓隔溝相望的山上,第十二、第十三兩樓相距僅幾十米。
黃峪溝長城在古北口西溝壹線上,是壹處很短的殘長城,不僅其險峻、秀麗讓無數人流連,更因為沒有修葺,隱匿在深山,橫臥的殘垣斷壁更有壹種蒼涼之美。
那殘破、古舊、樸拙的磚石延綿於崇山峻嶺之中,荒涼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更能令人感受到金戈鐵馬的千年不屈的風骨。黃峪溝長城中最有特點的是圓形敵樓。
長城上的敵樓多數都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圓形敵樓基本集中在樣邊,也就是水頭長城壹線,在密雲、懷柔壹線很少見,像保存這樣完好的圓形敵樓,非常少見。
臥虎山長城位於密雲古北口鎮,古北口長城體系的西段,全長約4.8千米,有敵樓134座,最高海拔665米,山勢陡峭,故顯雄偉壯觀。
臥虎山山頂視野較司馬臺長城開闊,北有群山環抱,南有河流平川,東西長城起伏連綿,自成壹色。
登上主峰極目遠眺:東面是隱藏在雲霧之中的霧靈山,西面是蜿蜒曲折的螞蟻嶺,南面是水平若鏡的密雲水庫,北面是壹派塞外風光的桃山。
臥虎山附近有文物古跡幾十處,如令公廟、太平廟、鐵門關、萬壽山、野豬嶺、呂祖廟、柳林營等。
臥虎山長城雄險奇秀兼具,以年代久、變化多、布局巧、設施全成為長城建築史上的傑作。
這裏有萬裏長城唯壹的姐妹樓,有最長的水關長城,有極為罕見的扁形樓、圓形樓、半邊樓、雙垛口和“刀把樓”。還有由北齊長城、明磚長城、明石長城、長城支城等匯成的壯觀的“長城之結”。
這些都構成了萬裏長城上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萬壽山長城長780米,***有敵樓7座,臥虎山段長城長約1.6千米,***有敵樓9座,山勢險峻,敵樓密集,西與八大樓子長城相連,東與蟠龍山長城緊鎖潮河,古稱“京師鎖鑰”。
這裏的長城多修於險峰斷崖之上,雄奇險峻,氣勢恢宏,走勢極富變化和韻律,有的地方幾乎垂直壁立,有的地方又幾乎是懸空,險象環生。
蟠龍山長城位於具有燕京門戶之稱的密雲古北口鎮,處在司馬臺長城和臥虎山長城之間,距北京100千米,是我國所有開放的長城中唯壹壹處沒有經過人工修繕保持歷史原貌的古長城。除明代長城外,還有北京最古老的北齊長城。
蟠龍山長城是歷史上戰事最多的長城,其相對高度不高,約150米,可登攀的長城長度約5千米。著名敵樓“將軍樓”有22個門洞,是較為罕見、氣勢宏偉,而且保持原貌的多門洞敵樓。五裏坨長城在金山嶺長城的盡頭,它實際上是古北口長城的壹部分,但在金山嶺的六眼樓上看五裏坨長城是最佳角度。
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承德灤平縣境內,與北京密雲相鄰,距北京區130千米,是明代愛國將領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官時期主持修築,是萬裏長城的精華地段,素有“萬裏長城,金山獨秀”之美譽,障墻、文字磚和擋馬石是金山嶺長城的三絕,素有“攝影愛好者的天堂”美譽。
金山嶺長城橫亙在河北省承德灤平縣與北京密雲交界地帶的燕山支脈上,東接司馬臺長城,西連古北口長城,地處京、津、遼、蒙等地的交匯點。
這段長城西起歷史上著名的關口古北口,東至高聳入雲的望京樓,全長10.5千米,沿線設有關隘5處,敵樓67座,烽燧3座,因其視野開闊,敵樓密集,景觀奇特,建築藝術精美,軍事防禦體系健全,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
金山嶺海拔700米,登山北觀群山似濤,東望司馬臺水庫如鏡,南眺密雲水庫碧波粼粼。長城依山憑險,起伏跌宕於山水之間,形勢極為雄奇。
尤其此處敵樓密集,構築精巧,形式多樣,是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居庸關等地長城絕難媲美的,為萬裏長城中正在開發的旅遊勝境之壹。
金山嶺長城蜿蜒曲折,視野開闊,敵樓密集,雄偉壯觀。長城內外高山峻嶺,林海蒼茫,春夏秋冬四季適宜徒步旅遊和攝影。
司馬臺長城位於金山嶺長城東部的古北口鎮司馬臺村北。城墻依險峻山勢而築,並以奇、特、險著稱於世。司馬臺水庫將該長城分為東西兩段。東段有敵樓16座,西段有18座。
敵樓密集、形式多變、結構各異,樓的間距平均僅140米,極其雄奇壯麗。東段長城峰巔有兩座敵樓最為顯赫,即仙女樓與望京樓。尤其望京樓築於海拔千米的陡峭峰頂,景觀絕佳,可遙望到北京城。
當然,位於古北口關長城段的八大樓子長城、黃峪溝長城、臥虎山長城、萬壽山長城、蟠龍山長城、五裏坨長城、金山嶺長城和司馬臺長城等長城並都是在同壹時期內建成的,但是,它們這段長城遺址又被統稱為“古北口關長城”。除了古北口關長城,明代初期建成的山海關長城也非常有名。山海關長城全長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
這段長城由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構成。四周長約4.8千米,高11.6米,厚10余米的城墻,墻體高大堅實,氣勢宏偉。
在東、西、南、北建有4個城門,城東南隅、東北隅建有角樓,城中間建有雄偉的鐘鼓樓。整個衛城建築規模宏偉,防禦工程堅固。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關城長城是山海關長城的中部區段,全長約7.1千米,其主線即關城東垣長約1.4千米;附線即關城西、北、南垣***長約3.4千米,
東羅城垣長約1.5千米,甕城城垣長823米。主線上還建有鎮東樓、臨閭樓、牧營樓、新樓、靖邊樓、威遠堂等6座敵樓,兩座城臺。附線包括關城城垣、東羅城垣、甕城城墻三部分。
北翼長城南起北鬥峰,北至角山山麓的旱門10號臺,全長大約有3千米。角山長城主要包括旱門10號臺、旱門關、角山敵臺、月城等。三道關長城主要由城墻、桃園東13號敵臺、三道關、爛石關、唐帽16號敵臺、尖山西17臺、尖山東18臺構成。九門口長城主要包括五道樓、棗山區段和九門口三部分。
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有“中華之魂”的盛譽。位於山海關以南約4千米處,北連長城,南入渤海,是明萬裏長城東端的起點。
老龍頭長城簡稱老龍頭,由入海石城、靖虜1號敵臺、王愛2號敵臺、南海口關、澄海樓、寧海樓、寧海城及濱海城墻等部分組成,始建於1381年。
當時,築有入海23米的石城,城垣上修有澄海樓。後毀於兵燹,僅存翹首海濱的壹段頹墻殘壁。
山海關自從建關設衛以來,商賈往來頻繁,經濟貿易活躍,對於發展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促進經濟文化交流,保衛首都、鞏固明王朝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從規模上、布局上,還是從結構上,山海關都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所罕見的,它也是萬裏長城的精華所在,是我國古代城市中建設寶庫中不可多得的壹部傑作。
比山海關後建成的偏頭關位於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偏頭關”。
偏頭關城形狀不規則,東西長1.1千米。東、西、南3道城門均建有甕城。城高10米處砌磚石,南門至西門壹帶,磚石大部猶存。西墻、北墻多為夯土墻,東部城墻已毀。明代除設置偏頭關外,在崇山峻嶺的長城沿線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22座,有樺林堡、老牛灣堡、草垛山堡、老營堡等。
這些堡城邊墻現多僅存夯土,唯地處黃河岸邊樺林堡地段,約30千米邊墻保存較好,全部包磚,高聳於河岸,甚為壯觀。
重建於永樂年間的天津黃崖關在薊縣北30千米的崇山峻嶺之中。歷史上,薊州城***有守營墩臺18座,黃崖關為其壹,也是最為重要的關隘。始建於556年,明代重建。
黃崖關長城,東達河北省遵化縣的馬蘭關,西接北京平谷的將軍關,全長42千米,是我國古長城的壹部分,有樓臺66座,即敵樓52座,烽火臺14座,是京東軍事險要之地。
這裏是是明代薊鎮長城的重要關隘,也是縣境內唯壹的壹座關城。關城東側山崖的巖石多為黃褐色,每當夕陽映照,金碧輝煌,素有“晚照黃崖”之稱,關城因此得名。
和這座長城在明代同壹時期修建的北京慕田峪長城,長城地址位於懷柔區境內。
這段長城西接居庸關長城,東連古北口,著名的長城景觀箭扣、牛角邊、鷹飛倒仰等位於慕田峪長城西端,是萬裏長城的精華所在。
慕田峪長城多建在外側陡峭的崖邊,依山就勢,以險制厄。墻體高七八米,墻頂寬四五米,建築材料以花崗條石為主,雄偉堅固。
慕田峪長城,墻頂上兩邊都建有矮墻垛口,可兩面拒敵,外側還挖掘有擋馬坑,使防禦功能更加完善,這是壹大特點。慕田峪長城墻頂的雙側都築有長1.67米、厚1.33米、高0.67米的垛口。
慕田峪長城的關門兩側是沿山脊升起的,隨山勢翻轉。在這些地段的垛口不是開口的長方形,而是呈鋸齒狀。射洞築在垛口的下方,它不是圓形孔,而是頂部呈弧狀的方形孔。
險要之處還修有炮臺。慕田峪長城上還建有“支城”。所謂“支城”,就是在長城內外側有高脊山梁的地方,再節外生枝地順山梁修出壹段長城來,長度幾米到幾十米不等,並在此築有敵樓,當地人稱為“刀把樓”。
明代在重修慕田峪長城時,在墻頂的兩側都加修了垛口,還同時新設置了滾木石雷石孔,可攻可守。而修築“刀把樓”,可控制制高點,減少對主城的威脅。慕田峪長城從正關臺左側起,隨山勢翻轉,奔向遠方。
長城由山腰直伸山頂,在山頂立敵樓後,又突然下降,翻身向下返回山腰,又驟然升起,直至海拔940多米的地方,繞了壹個大彎,其形狀酷似牛犄角,蒼勁雄渾,人們把它稱之為“牛犄角邊”。
長城從“牛犄角邊”繼續往前延伸,經過壹個名叫“箭扣”的地方,這裏是已達海拔約1千米的山峰,兩側陡峭如削。在修築長城時,必須從山頭的外側斷崖絕壁上通過,又不能把這個制高點留在外面,使用磚石、木材顯然都不行。
於是,聰明的能工巧匠們,用了兩根大鐵梁擔在斷崖之上,上面再壘砌磚石,這種方法在整個長城修建史上極為罕見。
在慕田峪長城東側,長城本來是順山勢伸向東北。可是到敵樓處突然分出約1千多米的地段,另辟蹊徑擺向東南方向,山勢盡處,突然終止,在盡頭處修了壹個甚是堅固雄偉的敵樓。
這段千余米的長城被人們稱之為“禿尾巴邊”。這樣,長城在此處就形成了3道長城匯於壹樓,“三面極目觀巨龍”的景觀。
在慕田峪長城“牛犄角邊”的兩側,還有壹段長城被稱為稱為“箭扣”及“鷹飛倒仰”。墻體全部建在巖石裸露的懸崖峭壁上,長城的坡度大都在50度左右,其中有壹節接近90度,幾近垂直,臺階僅有幾尺寬,非勇敢者不敢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