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註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戰。
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裏,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4歲(虛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象祈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並,追謚為景桓侯。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壹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楊利偉是中國進入太空的第壹人。男,漢族,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人, 大學文化程度,中國***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他歷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國培養的第壹代航天員,在中***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征著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壹大步,起到了裏程碑的作用。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協會第27屆年會在北京閉幕,楊利偉被授予列昂諾夫獎。
劉胡蘭(1932--1947),別名劉富蘭,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抗日遊擊隊隊員。
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945年進中***婦女幹部訓練班,1946年到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做婦女工作,擔任婦救會秘書,後為主任,並成為中***候補黨員。14歲被吸收為中***預備黨員,15歲英勇就義,毛澤東主席知道後非常傷心,為劉胡蘭題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她也是唯壹三代領導人均為其題字的英雄。
周武王姬發(約前1087年―前1043年),姬姓,名發[1]?(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為邑姜[2]?,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在位13年。
姬發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紂王所殺,故得以繼位。繼承父親遺誌,於公元前11世紀消滅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壹代明君。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壹,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範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嶽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1-4]?,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5]?
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余年間,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嶽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壹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嶽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嶽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嶽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嶽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
嶽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嶽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哀嘆,表示對“嶽家軍”的最高贊譽。嶽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壹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壹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嶽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發沖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另輯有文集傳世。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6]?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離騷》中自雲:“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1]?),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2]?他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壹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他創立了楚辭,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後,在楚國另壹個主張變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壹。
聞壹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字友三,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產黨的摯友,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
1912年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校。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2]?1932年聞壹多離開青島,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