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歐洲文明的大概內容與時間,地域

歐洲文明的大概內容與時間,地域

第五章 上古希臘

概 論

上古希臘

古代希臘的自然環境 古希臘史是西方文明史的開端,其創造者是居住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岸、黑海沿岸、南意大利、西西裏島的古希臘人。希臘半島是古希臘人活動的中心舞臺,對古希臘史具有決定的意義。

希臘半島的地理特點之壹是靠近西亞和北非,這使希臘同小亞細亞始終保持著密切聯系,從而成為歐洲最早接受西亞農業與青銅文化的地區,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再壹個地理特點是多山,耕地有限。整個半島山脈縱橫,百分之八十是山地,其間點綴著壹些小平原。巴爾幹山脈的支脈把全島分成北、中、南三部分。北希臘包括伊壁魯斯山區和帖撒利平原。中希臘和北希臘由壹條險要的隘道溫泉關彼此相聯。阿提卡和彼奧提亞兩地區在中希臘最為有名。南希臘是半島中的小半島,稱伯羅奔尼撒半島,只有壹狹窄地峽與中希臘連結,因而自成壹體,較為封閉。

希臘半島沃土不多,這迫使古希臘人竭力利用每壹塊可耕的河谷地、近海小平原和山坡地,種植地中海地區的主要作物,如大麥、小麥、橄欖、葡萄、蔬菜。因為地少人多,希臘半島的糧食自給常有困難,人們被迫很早就向島外殖民,開辟新的家園。

但希臘半島山中盛產大理石和高質量的陶土,有利於建築、造型藝術和制陶業的發展。山中還蘊藏著古人可利用的銅、鐵、金、銀礦,對冶金業和商業十分有利。此外,希臘半島三面環水,港灣眾多,特別是在通向西亞的航路上遍布島嶼,在愛琴海上航行,人們的視線壹般不離海島和陸地。這些有利於古人的航海條件②促進了希臘以手工制品和原料為主的對外貿易,因此航海業與海軍在古希臘有特殊的意義。

居民 有關“希臘”和“希臘人”的概念出現較晚,源自後來的古羅馬人。羅馬人把希臘人在南意大利和西西裏島殖民地統稱作“大希臘”(magna graecia),今人所用的“希臘”名稱便由此而來。古希臘人自稱“海倫人”(Hellenes),稱希臘半島為“海拉斯”(Hellas)。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就是海拉斯的土著居民。在他們看來,希臘最早的居民是勒勒吉人、德裏奧人、皮拉斯吉人、卡裏亞人。

據考古材料,早在舊石器時代,希臘半島就有人居住。1961年在希臘東北部曾出土了尼安德特人化石。至於舊石器時代的工具,則在半島和愛琴海島嶼上多有發現。

公元前7000年,希臘進入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在希臘各地均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布局與房屋構造同西亞早期新石器時代村落相似,農業文化也雷同,顯示西亞文化的巨大影響。希臘人和後來的希臘人不是同族,屬於非印歐語系的人,因為希臘的壹些古老地名,如科林斯(Corinth)、克諾索斯(Knossos)的詞尾nt和ss與印歐語言的習慣不符。

公元前3千年代末和2千年代初,希臘進入青銅時代。屬印歐語系的希臘人首次遷入希臘半島,人稱亞該亞人,後來以南希臘的邁錫尼為中心,發展出著名的邁錫尼文明。

大約在公元前12—前11世紀,壹支叫作多利安人的印歐人部落侵入希臘半島,占領南希臘大部和克裏特等海島,毀滅了邁錫尼文明。

多利安人入侵後,希臘居民的分布狀況基本固定下來,按方言與親緣關系可分成4類:亞該亞人居於南希臘北部(阿卡亞、阿卡狄亞地區),伊奧利亞人住在北希臘和中希臘大部分地區(帖撒利、彼奧提亞),愛奧尼亞人住在中希臘的阿提卡和隔海相望的優卑亞等愛琴海島嶼,多利安人分布於南希臘大部和克裏特島。

史料古希臘的史料豐富,分為實物和文字兩大類。古希臘人留下的物質文化遺跡,如城市和鄉村廢墟、墓葬等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乃至近東和中亞。其中最著名的有雅典衛城、克裏特和邁錫尼宮殿遺址等。此外,大量雕塑、繪畫、錢幣以及其它手工制品也傳了下來。它們是古希臘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狀況的實證,也對復原古希臘人的思想文化發展提供了證據。

文字史料包括銘文、紙草文獻和古代作家的作品。目前能夠釋讀的最古老的古希臘銘文是愛琴文明時期的泥版文書,年代屬公元前2000年代後半葉,所用文字為印歐語系的線形文字B,內容多系王室經濟表報。稍早些的克裏特泥版文書也有所發現,人稱線形文字A,目前未能解讀。多利安人入侵之後,線形文字B隨邁錫尼文明壹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元前8世紀出現的字母文字。此類銘文為數眾多,集中於古典時代和希臘化時代,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珍貴史料價值。

紙草文獻同銘文壹樣是考古發掘出的文字史料,目前已收集到20萬件之多,包括經濟、政治,文學、科學作品,私人書信和兒童作業等等。

直接傳下來的古代作家的作品也非常豐富,神話、史詩描寫壹些神靈和英雄,產生於原始時代末期,具有壹定的史實內核。主要代表作是荷馬史詩。古風時代的希臘人還留下壹些現實感很強、抒發個人情感的詩歌、散文。

古希臘人同古代中國人壹樣,是古代少有的具有濃厚歷史意識並形成真正史學的民族,他們留下了許多史著,其中完整保存下來的首部巨著是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前425年)的《歷史》,主要記載希臘與波斯的戰爭,止於公元前478年,也涉及戰爭期間和戰前希臘的主要城邦及北非、西亞乃至印度的歷史,內容駁雜,信息量大。但其材料的選擇、利用還很幼稚,需小心鑒別真偽。

修昔底德(約公元前460—前396年)的名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公元前5世紀後半葉希臘城邦爭霸戰爭的記實,突然中止於公元前411年的事件,系古希臘史學的頂峰之作。全書秉持客觀態度,史料詳實,是壹幅前5世紀希臘政治、軍事、社會史的瑰麗畫卷。

繼修昔底德之後,古希臘史家色諾芬(公元前430—前354年)著《希臘史》、《長征記》等書。《希臘史》續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結束於公元前362年,重點仍寫戰爭和邦際關系,作者的政治立場妨礙了他對史實的客觀描述和取舍。《長征記》是回憶錄題材的史著,記述了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雇傭軍在波斯領土上艱苦的征戰歷程。

希羅多德、修昔底德、色諾芬三人的著作循序漸進地記述了希臘城邦由盛轉衰的歷史。同期的哲學家、政治家、戲劇家、修辭家的大量作品補充了他們的不足,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亞裏斯多德的《政治學》,埃斯庫羅斯、阿裏斯托芬等人的悲喜劇,德摩斯提尼等人的演講辭等。

對重構希臘史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大作還應提到普魯塔克(約46—126年)的《希臘羅馬名人傳》,內含23位希臘著名人物的傳記,覆蓋了希臘城邦史的各個時期。書中人物形象刻畫得飽滿生動,但某些史實經不起推敲。除此之外,波裏比阿(約公元前205—前120年)的《通史》,狄奧多洛斯(約公元前1世紀)的《歷史集成》,阿裏安(約96—180年)的《亞歷山大遠征記》均保留了許多晚期希臘史的信息。

史學史 西羅馬帝國於476年在蠻族和內亂的雙重打擊下崩潰後,歐洲文化發生倒退,神本的、為宗教意識形態服務的基督教史學取代古希臘、羅馬人本的、求真求實的史學,希臘的歷史便逐漸被人遺忘,古希臘人的著作被塵封於私人收藏家、修道院的書庫中。雖然拜占庭帝國還保存著古典文化的部分氣息,但君士坦丁堡在1204年的陷落毀滅了許多古典作家的珍品,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社會對古希臘的興趣索然。14世紀以後,文藝復興運動興起。文藝復興即復興受到埋沒的希臘、羅馬文化,借古喻今,實際上是壹次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結果發掘、整理出許多古希臘、羅馬作家的作品(包括史著),引起了人們對古希臘史的重新註意。自此之後,直到19世紀,史料的積累和在史料基礎上對希臘史的研究工作不斷取得成果,會古希臘文,懂古希臘史,讀古希臘典籍成為歐美知識分子學養的標誌和時尚。英國史家格羅特的《希臘史》是各種版本的希臘史著述的代表作。德國考古家施裏曼在特洛耶和邁錫尼的發現是19世紀考古學最重大的成就之壹。

進入20世紀,西方史家在材料的整理、考據、釋讀和考古發掘方面繼續前進,難以數計的通史、專史、專著、論文、古代原著、工具書出版發行。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思在本世紀初發掘出克裏特文明,把古希臘史又推前了約1000年。近年來,西方史學界不僅在政治史、軍事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方面碩果累累,而且開拓了社會史領域,家庭史、婦女史等著作多有問世。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古希臘史的奠基人是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在自己的光輝著作《德意誌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資本論》、《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多處論述了古希臘史的壹般和個別問題,得出的眾多結論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界解說的基礎。當然,馬克思、恩格斯的壹些具體結論隨著史學的進步也得到了發展和揚棄。

全面系統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研究古希臘史的最初嘗試者是前蘇聯史家。本世紀20至30年代培養起壹支研究隊伍。塞爾格葉夫在1934年出版的《古代希臘史》是第壹部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寫成的古希臘通史性著作。60至80年代,前蘇聯史家對以往的研究進行了反思,修正了許多過時的提法,在經濟史、社會史等方面有新的建樹。

第六章 上古羅馬

概 論

上古意大利

意大利的自然環境 意大利是古代羅馬國家的發祥地。它的地理和自然條件對於古羅馬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意大利是深入地中海的壹大半島,因亞平寧山脈縱貫全境而稱為亞平寧半島。半島三面臨海,東為亞德裏亞海,南為愛奧尼亞海,西為第勒尼安海;北面高屹的阿爾卑斯山,成為它和中歐的天然屏障。意大利半島的氣候屬地中海型,冬雨夏旱,年平均氣溫較高,但少酷暑和嚴寒,境內河流縱橫,土地亦相當肥沃,有利於農牧業的發展。意大利的海岸線雖長,但缺少良港,所以它的航海業不如古希臘沿海諸國發達。

居民 意大利半島遠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居民居住。在新石器時代,利古裏亞人大概從非洲經過今西班牙和法國壹帶到意大利。①公元前二千年代初葉,屬於印歐語系的部落從北方越過阿爾卑斯山陸續進入意大利,這就是意大利人的祖先。拉丁人就是這些部落中的壹支。

古代意大利半島,除拉丁人以外,還有許多種族和部落,其中重要的有埃特魯裏亞人和希臘人。

埃特魯裏亞人壹般認為來自小亞細亞的呂底亞。②他們是公元前8——6世紀意大利半島上的壹股強大勢力,主要居住在第伯河與亞努斯河之間的中部意大利地區,其最強盛時期曾向北占領了波河流域,在拉丁姆、坎佩尼亞和科西嘉等地也有其殖民地。王政後期的羅馬實際上也在其控制之下。

公元前8——6世紀,希臘人向南部意大利和西西裏廣泛移民,並在這些地區建立了許多城邦,其中最著名的有敘拉古、他林敦、圖裏伊等。

另外,在波河流域還分布著壹支高盧人(克爾特人)。他們大約從公元前5世紀末從阿爾卑斯山以北進入波河流域,在較長壹段時間內對羅馬形成了威脅。但最後為羅馬所滅。

史料 與世界上古史的其他地區相比,羅馬史的史料就顯得豐富多了。

就種類而言,可以分為銘文、官方文件、錢幣、古物和文獻等數類。其中以古物和文獻材料最為重要。

在羅馬,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古物資料很多,其中著名的有:萬神殿、弗拉維競技場、提圖斯凱旋門、圖拉真紀念柱和羅馬引水道等較為完整。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則更多。聞名世界的龐培伊城就是典型的壹例。我們從這些實物材料中不但可以看到羅馬人過去的生活和生產狀況,更能發現羅馬從興盛走向衰落的整個過程。

除了眾多的實物資料以外,文獻資料更是豐富多采。保存至今的既有拉丁作家的作品,也有希臘作家的評述;既有政治家間的書信,又有卷帙浩繁的歷史巨著。內容極其豐富、龐雜。

古代羅馬最早的文獻材料是年代記。這是古羅馬祭司長為編制歷法而作的。年代記以每年當選的首席長官或兩位執政官的名字紀年,主要記載當年發生的重要事件。古羅馬的年代記大約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中葉,以文字簡短著稱。到公元前3世紀以後,祭司長才編制比較詳細的年代記。遺憾的是,這些材料只有部分間接地流傳至今。

公元前2世紀,羅馬世界出現了古代歐洲最傑出的歷史學家波裏比烏斯(約公元前200——118年)。波裏比烏斯出身於希臘中部麥加拉城的貴族家庭,公元前168年皮德納戰役後入質羅馬,後得西庇阿家族的資助,成為小西庇阿的教師和幕僚。在羅馬期間,他寫了壹部40卷的《通史》,把公元前264——146年希臘、羅馬以及地中海東部各國的歷史加以綜合的敘述,但保存下來的只有前5卷,其余35卷只有殘篇留傳到現在。

***和時代的另壹位史學家是薩魯斯提烏斯(約公元前86——34年)。其主要著作有《喀提林陰謀》、《朱古達戰爭》,以及晚年所寫的《歷史》。《歷史》壹書***五卷,主要記述公元前78——67年的史事,但只有少數片斷流傳下來。

在***和時期的羅馬史學作品中,特別值得壹提的是朱理亞·愷撒(公元前101——44年)留下的兩部著作——《高盧戰記》和《內戰記》。《高盧戰記》***有8卷,前7卷系出自愷撒的手筆,第八卷為歷史學家希爾提斯續寫。此書記述了愷撒經營高盧的始末,其中記載了他對高盧人、日耳曼人所進行的壹系列戰爭,以及他於公元前55年、54年兩次侵入不列顛島的經過,並且對高盧的山川形勢、物產狀況、民族分布、風俗民情等等,也有描述。《內戰記》分為3卷,系記述他戰勝龐培及其黨羽的經過。在這兩部著作中,雖有為自己辯護和誇大失實之處,但畢竟是當時人寫當時的歷史,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李維(公元前59——公元17年)是屋大維時代最著名的文人和史家,出生於北部意大利的帕多瓦城,與屋大維過往甚密,曾任屋大維的孫子克勞狄的教師。他以畢生之精力,苦心孤詣,寫成壹部具有通史規模的《羅馬建城以來史》(簡稱《羅馬史》)。這部著作敘述從公元前754年——公元9年的羅馬歷史,全書***142卷,保存下來的只有35卷。李維的著作以追述羅馬建城以來的艱辛和光榮,激發羅馬人的愛國熱忱為主線,書中充滿了道德說教、復古主張、愛國思想和對***和制度的贊揚。李維在著作中引用了波裏比烏斯和許多年代記作家的史料,對研究羅馬早期歷史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稍晚於李維的另壹著名史學家是塔西佗(約公元55——120年)。他的主要著作有:《編年史》、《歷史》、《阿古利可拉傳》和《日耳曼尼亞誌》。《阿古利可拉傳》是塔西佗給他的嶽父阿古利可拉寫的壹部傳記。阿古利可拉是羅馬征服不列顛的壹位將領,他的壹生事跡和不列顛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塔西佗在這部著作中用很多筆墨記述不列顛的情形。它是研究不列顛早期歷史的壹部不可或缺的文獻。《日耳曼尼亞誌》主要記述了日耳曼部落在氏族公社晚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情況。它是最早壹部全面記載古代日耳曼人的文獻,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編年史》,***18卷,所記載的是從奧古斯都之死(公元14年)至尼祿之死(公元68年)這54年的羅馬歷史。《歷史》***12卷,主要敘述從伽爾巴(公元68年)到圖密善統治時期(公元81——96年)的歷史。塔西佗的這兩部著作幾乎對公元1世紀的羅馬史進行了首尾壹貫的敘述,是我們研究羅馬帝國初期歷史最珍貴的史料。

幾乎與塔西佗同時,在希臘和羅馬分別出現了兩位偉大的傳記史家——普魯塔克和蘇埃托尼烏斯。普魯塔克(約公元46——126年)生於中希臘的克羅尼亞。據說,他曾做過圖拉真和哈德良的教師。他的名著是《希臘羅馬名人傳》(又稱《傳記集》),現存50篇,大部分是兩人合傳(以事跡相似的希臘和羅馬名人各壹個合傳,作比較敘述)。在《傳記集》中普魯塔克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資料,並提出了自己對人物的評價。因為普魯塔克記述了不少史實,保存了不少業已散失的史料,所以,他的著作仍具有重要的歷史學意義。

蘇埃托尼烏斯(公元75——160年)出身於軍人壹官僚家庭,曾任哈德良皇帝的侍從秘書。由於職務上的方便,他得以批閱皇室以及國家檔案庫中的文獻資料,熟悉歷代掌故。蘇埃托尼烏斯著述豐富,但流傳下來的只有壹部《十二愷撒傳》。這部書可以說是傳記匯編,從愷撒直到圖密善,每壹帝王都有壹篇傳記。蘇埃托尼烏斯的作品材料豐富,角度新穎,可以對塔西佗的作品作某些修正和補充。

阿庇安(約公元95——165年)是帝國早期傑出的歷史學家。他是希臘人,曾任皇帝金庫檢查官和埃及總督等要職。他所著的《羅馬史》***24卷,其中有11卷完整地保存下來,即西班牙戰爭、伊利裏亞戰爭、漢尼拔戰爭、敘利亞戰爭和密特裏達提戰爭等六卷和內戰史五卷。全書按地域、行省、民族、事件分卷敘述,對羅馬的歷次重大戰爭都有詳盡的記載。內戰史的五卷是現存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部分,它幾乎包括了羅馬內戰時期的全部基本史料。

繼阿庇安之後,另壹位史學家是狄奧·卡西烏斯(公元155——235年),他也是希臘人,曾擔任過執政官、阿非利加總督等職,著有八十卷的《羅馬史》。《羅馬史》從伊尼阿開始壹直寫到他自己的時代(公元229年)。完全流傳下來的有第36——60卷,其余各卷僅有片斷保存。這壹著作對***和末期和公元1至2世紀帝國的歷史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

羅馬最後壹位偉大的歷史學家是阿米安努斯·馬塞林努斯(公元330——400年)。他出身於敘利亞安條克城的貴族家庭,是希臘人的後裔。早年從軍羅馬,退伍後隱居羅馬城研究歷史。他用拉丁文寫了壹部《羅馬史》,始自公元96年圖密善皇帝之死,止於公元378年的阿德裏亞堡之戰,可以說是塔西佗史著的續編。此書原有31卷,可惜前13卷已經散佚,現僅存後18卷,包括公元352年至378年這二十六年間的史事。他的著作不但保留了公元四世紀時羅馬帝國的大量材料,而且還保留了西方史學家對匈奴人的最早記載。

除了上述歷史文獻以外,還有許多作品值得我們註意。如西塞羅的演說集、通信錄;奧古斯都的自傳;赫羅狄安寫的《馬可·奧理略以後諸帝史》;狄奧尼修斯的《羅馬古事記》;瓦羅的《論拉丁語》等等。它們都為我們研究羅馬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材料,是我們研究羅馬史所不能缺少的第壹手資料。

史學史 對於羅馬史的研究早在文藝復興時代就已經開始了,當時的人文主義者為了尋找未來資產階級統治的原型,因而對古代羅馬國家和法權史特別感興趣。到17、18世紀,由於極權主義在歐洲的建立,所以學者們又特別註意羅馬帝國政治史的研究。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便是這壹時代的產物。吉本的這部著作卷帙浩繁,體大思精,全書***分71章:頭三章作為開篇,簡單地概括了從奧古斯都時代直至公元2世紀80年代的史事。第四章始於公元180年,記載開始詳盡。接著便按時間順序壹直敘述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並以16世紀的宗教改革作為結束。這壹著作出版,立即轟動了英國文壇。“愛德華·吉本”這個名字也幾乎成了“史學”的同義詞。

幾乎與此同時,在西方歷史學上也開始形成了壹種懷疑和批判古代傳統的新思潮。意大利人維柯和法國人標福便是這壹思潮的主要代表。維柯在他的《新科學之基礎》(又譯《新科學》)中證明羅馬人在其歷史生活開始的時候,也有壹個“宗教的”和“英雄的”時代,所以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的羅馬史也只是壹部神話和傳說的歷史。法國人標福於1738年寫的題為:“《論最初5世紀羅馬史之不可信》”壹文中,竭力證明上古羅馬史只是修辭學家們虛構出來的產物。這種史學上的批判傾向促進了歷史科學中科學批判方法的產生。

普魯士改革時代的著名政治家尼布爾第壹個成功地運用了這個新的批判方法。他在柏林大學講授羅馬史的時候,都從批判前人的著作入手。他認為過去的歷史學家,其中包括聲名赫赫的大歷史學家,往往都是輾轉抄襲,而不去鉆研原始資料,因而錯誤極多。因此,他自己在編著《羅馬史》時,便堅決不用第二手材料,而完全依靠原始的史料證據。1811年,尼布爾的《羅馬史》出版。此書以批判古籍見長,觀點新穎,被認為是近代史學名著之壹。

1854年至1856年間,狄奧多爾·蒙森的三卷集《羅馬史》問世,並且很快被譯成各種歐洲文字。在書中,蒙森以極其豐富的內容詳盡地描述了羅馬***和國的歷史。蒙森說他寫此書的目的在於“使更廣大的讀者能得到壹些關於古羅馬的較為真實的知識”。他在這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但他的成就還遠不止此。實際上,他為羅馬史的研究開辟了新途徑,提供了新方法。他從大量的文物材料入手,因此常能發前人所未發,提出自己新的、獨到的見解。蒙森的《羅馬史》體現了19世紀西方史學專業化的成果,在羅馬史研究方面,幾乎影響了壹個時代。

19世紀晚期以來,人們對於羅馬史上的經濟現象和社會關系日益重視,出現了許多研究羅馬經濟史方面的著作。其中著名的有:法蘭克的《羅馬經濟史》,《古代羅馬經濟研究》;羅斯托夫采夫的《羅馬帝國社會和經濟史》。但這些作品似乎都有將古史現代化的傾向。

進入20世紀以後,集體創作成了近代史學發展的重要特征。12卷本《劍橋古代史》以及蘇聯的十卷本《世界通史》就是這壹時期集體創作的結晶。《劍橋古代史》中有6卷包括羅馬史方面的內容,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羅馬史專家都參加了這壹著作的撰寫工作。因此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世界通史》則從世界史的角度,對羅馬的興起、發展和滅亡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討,對我國的世界史和羅馬史研究影響很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尤其是最近二十多年以來,羅馬史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些發展主要表現在:首先,人們日益重視考古學的重要成果,並使之與歷史學的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糾正了古典文獻中的壹些錯誤,使羅馬史研究更具科學性。第二,研究的範圍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除了帝國中心意大利以外,幾乎所有行省都有人研究。第三,研究的視野越來越開闊,除了政治和經濟史外,還出現了社會史、文化史和宗教史等,從而拓寬了羅馬史的研究領域。在這壹時期對羅馬史研究影響最大的當推M.I.芬利、P.A.布朗特、R.色姆、A.摩米格利亞羅、H.拉斯特和K.D.瓦特等,他們都為羅馬史的研究作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