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楊剛簡介

楊剛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產地5穴位名稱解法6楊剛穴位位置7楊剛穴位的選取9楊剛穴位的解剖9.1水平解剖9.2穴位區神經、血管的功效與功能11楊剛穴位主治證12針法12.1針法12.2

2英文參考yánggāng bla 8[中國針灸詞典]

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總結陽崗穴漢語拼音楊剛和羅馬拼音楊康。

國家

壹代

編號:中國BL48日本48法律

莫蘭特的V43野夫的德國B43英國B43美國BI48楊級命名為子午穴(Yánggāng BLA8)[1][2]。針灸經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1][2]。陽是陰的對立面,綱是統帥。此穴與膽平,膽為釘木,主陽,故名陽剛[2]。楊剛穴主要用於治療膽、胃、胸、腹部疾病,如消化不良、腹脹、黃疸、消渴、納差、體熱、脅痛、腸鳴、腹瀉、腹痛、脅痛、腹脹、腹瀉等。現在楊剛穴位被用來治療肝炎、胃炎、胸膜炎。

4來源《針灸A-B經》:不能吃喝,腹內驚雷,大便不規則,小便赤黃,楊剛是主要原因。

5穴位揭陽名為對陰,綱為統帥。此穴與丹俞平、丹壹樣,引陽氣,故名陽剛[2]。

陽的意思是六腑。《黃帝內經·靈樞終始》:“五臟為陰,六腑為陽。”綱要具有監督制度的意義。此穴屬於膀胱經,等於膽經平。膽是蔣之官,蔣是陽道之紀,肝是將軍,膽是決斷之主。在肝膽的幫助下,楊剛的氣機得以舒展。此穴應在舒威、三交、大腸經、小腸經、膀胱經之上。《黃帝內經》臟象六期說:“十壹臟皆依膽。”是臟腑器官的統壹輪廓,故命名為陽綱。[3]

第六回的部分[4]

7楊剛穴的定位標準:楊剛穴在背部,10胸椎棘突下3寸[5][1]。

楊剛穴位於脊柱區,第十胸椎棘突下,距後正中線3寸。俯臥或俯臥取穴[2]。

關於“取穴離脊柱三寸”的壹點看法(針灸源經)[1]。

楊剛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背上楊剛點的位置

背上楊剛點的位置

楊剛點在背部(肌肉)的位置

背部(骨骼、內臟)楊剛點的位置

8.取穴的方法是俯臥位,取穴在第十胸椎棘突下3寸,緊挨著中心(督脈)。

楊剛穴位於脊柱區,第十胸椎棘突下,距後正中線3寸。俯臥或俯臥取穴[2]。

俯臥位,取穴於10胸椎棘突與肩胛骨內側緣垂直線的交點[6]。

快速取穴:在肩胛骨下角水平線與脊柱相交的椎體處向下推三個椎體,下緣水平線與肩胛骨脊柱邊緣垂直線的交點為楊剛點[7]。

9.陽崗穴位解剖陽崗穴位下是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肋間動、靜脈有後支。分布有第八、九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皮膚被第九、十、十壹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所重疊。(見膽俞穴)

9.1級解剖學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鋸肌→豎脊肌[2]。

9.2在穴位區的神經血管淺層,有胸神經後支的外側皮支(10號,11號)及其伴行的動作和靜脈。深層有胸背神經的肌支和10、11胸神經的後支及胸背動脈的分支[8]。

分布有第八、九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和肋間動、靜脈後支[1]。

10楊剛穴的功效與作用;楊剛穴具有疏肝利膽、健脾和中的功效。

楊剛穴具有清利膽胃、消除濕熱的作用[2]。

楊剛穴具有清利肝膽濕熱的作用,可治口渴、消化不良、小便澀澀、腸鳴、目黃等癥[3]。

11楊剛穴主要用於治療膽、胃、胸腹等疾病,如消化不良、腹脹、黃疸、消渴、納差、體熱、脅痛、腸鳴、腹瀉、腹痛、脅痛、胃脘痛、腸鳴等。

楊剛穴主要用於膽、胃、胸腹疾病,如消化不良、腹脹、黃疸、消渴、納差、體熱、脅痛等[2]。

楊剛穴主要用於腸鳴、腹瀉、黃疸、口渴和腹痛[8]。

楊剛穴主要用於腸鳴、腹瀉、腹痛;黃疸和脅痛;解渴[6]。

楊剛穴主要用於脘腹脹痛、腸鳴腹瀉、消化不良、黃疸、消渴、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病[1]。

現在,楊剛穴位被用於治療肝炎、膽囊炎、胃炎和胸膜炎[2]。

1.消化系統疾病:胃炎、消化不良、胃痙攣、肝炎、膽囊炎;

2.其他:心內膜炎、肌內風濕病、蛔蟲腹痛。

12針灸方法12.1針灸方法斜刺0.3 ~ 0.5寸[1]。

壹般與椎體傾斜0.5 ~ 0.8英寸[2]。

斜刺0.5 ~ 0.8寸[8],局部有酸脹感[6]。

註意:陽剛穴不宜深刺,以防氣胸。

12.2艾灸可以艾灸[2][8][6]。

艾條灸3 ~ 7強;或者艾條灸5 ~ 15分鐘【1】。

艾條灸3 ~ 5強,艾條灸5 ~ 10分鐘。

13陽剛穴配伍陽剛與舒天、氣海配伍,具有和胃、理腸、止瀉的作用,主要用於腸鳴、腹痛、腹瀉。

陽剛與大椎、膽俞、足三裏配伍治療惡心嘔吐[6]。

陽剛與陽、陽陵泉配伍治療膽道蛔蟲病[6]。

陽剛與肝俞、膽俞、陽陵泉、太沖、漳門同用,治黃疸[6]。

14特效* * *常* * *陽剛穴用* * *槌敲打,可調理肝膽胃病引起的疼痛[7]。

用刮痧板自上而下刮陽剛穴,可治腸鳴、腹痛、腹瀉等胃腸疾病[7]。

15《備急千金方》文獻摘要:腸鳴、腹瀉。

銅仁穴位針灸圖解:身熱目黃。

針灸經典甲、乙:不思飲食,腹中驚雷,大便溏泄,小便赤黃,以陽為主。

針灸大成:泄瀉腹痛,消化不良,小便赤澀,腹脹體熱,大便不規則,腹瀉紅黃,納差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