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
壹、含義
善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由表示吉祥的“羊”和“誩”組成,合起來表示吉利話、吉祥的言辭。“善”的基本義是美好,特指人的言行、品德符合道德規範。
“善”又作動詞用,表示使事情向好的方面發展,把事情做好,由此引申為善於、擅長,又引申為容易出現的或經常發生的。“善”也用作意動,表示認為好之義,由此引申為表示同意,為應對之詞。“善”還指雙方關系融洽,作形容詞。“善”也用作副詞,指盡心盡力地。
二、補充資料
會意字。“善”在古文字中寫作“譱”。甲骨文裏沒有此字,最早發現的“譱(善)”字是在西周金文中(圖1)。“善”的形體,是上面壹只“羊”,下面是兩個“言”組合成的誩(jìng)。“善”從“羊”,這與羊的某些品格有關。
傳說“羊”既是美好、吉祥之物,又是壹種能判斷善惡是非的為人所愛的動物。而“誩”,從二言。《說文解字·言部》:“誩,兢言也。從二言。”饒炯部首訂雲:“言之通義為直言。誩,猶二人直持其說,各不相讓,蓋爭言也。”
這就是說,“誩”代指二人各執壹詞,爭訟不止。那麽“善”的造字意義就是:兩人爭訟不已,而羊介於其中進行評判。
三、古籍釋義
又《詩·鄘風》:女子善懷。箋:善,猶多也。《禮·文王世子》:嘗饌善,則世子亦能食。註:善謂多於前。又《禮·曲禮》入國不馳註:馳善躙人也。疏:善猶好也,車馳則好行刺人也。又《禮·王制》註:善士謂命士也。又《禮·學記》:相觀而善之謂摩。疏:善猶解也。
又《禮·少儀》:問道藝,曰:子習於某乎,子善於某乎。疏:道難,故稱習。藝易,故稱善。又《前漢·西域傳》:鄯善國,本名樓蘭王。又與單通。《前漢·匈奴傳》:單於曰善於。又《廣韻》:姓也。《呂氏春秋》:善卷,堯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