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提出了重戰、慎戰、備戰思想。戰爭是壹種極端手段,不發動則以,壹旦發動就要集中動用全部的力量,以求或者戰爭的勝利。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慎戰是在重戰的延伸,要求領導者明確戰爭目的,不進行盲目的戰爭。
二, 提出了戰爭與諸因素的關系。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三個方面:壹是政治方面,二是經濟方面,三是軍事力量方面。分析戰爭,就是從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來分析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
三,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爭境界。不用壹兵壹卒即可取得勝利,也是戰爭中取得勝利的上上策;它的現實意義就是通過外交等手段達到解決地區與地區之間,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等沖突和矛盾問題,而不是付誅於武力。
四、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爭規律。透徹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就是戰鬥百次,軍隊也不會疲憊不堪,戰鬥力充沛。壹支軍隊不怕失敗,怕的是喪失戰鬥力。壹支軍隊很難不失敗,難的是能夠從失敗中站起,繼續戰鬥。
五、提出了很多具體的、靈活多變的作戰原則。孫子戰略思想的精髓在於他的“避實擊虛”的觀點,其軍事戰術的立足點在於如何卓有成效地打擊敵人,孫子強調必須在對敵情、作戰地理條件等情況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選擇適宜的作戰形式,出奇制勝。
《孫子兵法》是中國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為廣泛的著作之壹。《孫子兵法》曾被譽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
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
作者為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壹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Clausewitz)寫的《戰爭論》(On War)早2300年。
《孫子兵法》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壹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害等。
《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為援用,《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
該書被翻譯成英、俄、德、日等20種語言文字,全世界有數千種關於《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為教材。據報道,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鑒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