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使用的繁體字與香港和大陸有以下區別:
1、香港繁體比臺灣繁體歷史更悠久
如香港和臺灣繁體字“為”,香港的“為”,來源於先秦時代金文和小篆的演變體,而臺灣的“為”來源於漢朝後隸書和楷書的演變。因此,香港繁體比臺灣繁體歷史更悠久、更古老。
2、臺灣繁體字是左右結構,香港繁體字是上下結構
如繁體字“裏”,臺灣寫作“裏”,組詞心裏、雨裏、夢裏。香港的“裏”寫作“裏”,組詞心裏、雨裏、夢裏。兩個字都是“衣+裏”,香港繁體是上下結構,而臺灣繁體是左右結構。
3、臺灣繁體字和香港繁體字互為異體字。
如:臺灣樂隊蘇打綠主唱吳青峰的“峰”是左右結構,是平常很常見的“峰”。香港演員林峯,林峯的“峯”,上下結構。
“峯”才是正字,而“峰”是“峯”的異體字。在較早的古書裏,中國第壹本字典《說文解字》裏就寫作“峯”,後面楷書形成後,才出現了“峰”的寫法。香港繁體用的是正字,臺灣繁體用的是異體字。
香港繁體和臺灣繁體99%都是壹樣的,只有1%的不同體現在壹些字的寫法上。
中國壹九七壹年進入聯合國後,全面推動中文簡體字,排除繁體字。聯合國有關壹個國家使用的語言文字相關條例也規定,所有社區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字來源國所使用的現代語言,應保持壹致。臺灣現在使用之繁體中文為正體字,香港為繁體字。?
擴展資料:
目前仍然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有中國港澳臺地區,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海外華人社區多為繁簡體並存,中國內地在文物古跡、姓氏異體字、書法篆刻、手書題詞、特殊需要等情況下保留或使用繁體字。
繁體中文即小篆演變為隸書(之後又出現楷書、行書、草書等書法)後產生的中文書寫體系,目前已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直到20世紀壹直是各地華人中通用的中文書寫標準。1950年代開始中華人民***和國官方在繁體中文的基礎上所做的簡化形成了新的中文書寫標準,即簡體中文。
簡體中文主要由傳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後中華人民***和國政府開始推行的簡化字所組成。目前,簡體中文主要在中國內地以及東南亞(如馬來西亞、新加坡)使用,繁體中文主要在中國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使用。
中華民族是壹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古老的民族,有著她過去光輝燦爛的壹頁,而她過去的輝煌(例如歷史、音樂、服裝、建築、飲食的考證)又主要是靠漢字確切地說出,主要是繁體字去流傳下來的,繁體字與歷史文化傳統緊密地聯系在壹起,不可分離。
這種牢不可破的結合又賦予繁體字某種特殊的意義,使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名詞,象征著五千年的古國文明,象征著國家的統壹,象征著民族的團結,象征著悠久燦爛的文化。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壹。
簡繁互化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我們已知的最古老的漢字是甲骨文,它的筆畫比較簡單,可是到了商、周周時期的金文時,很多字被繁化了;秦小篆比金文簡化,但之後的隸書又有繁化的趨勢,直到後來的唐楷繁簡相宜最後逐漸穩定下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