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曾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歷史人物又何嘗不是任人打扮呢?而晉惠帝司馬衷正是這樣壹個被裝點打扮的人物。
首先,能留下“白癡皇帝”的名聲讓後人戲謔,不得不說他的自身素質確實不夠過硬,如果像秦始漢武那麽生猛,無論後人再怎樣抹黑,也不會慘到被黑成“白癡”。《晉書.惠帝紀》記載了兩則惠帝的“白癡往事”,壹個是司馬衷做太子時,在華林園聽到蝦蟆聲,問左右說:“這些蝦蟆是為公家鳴叫,還是為私人叫”,左右回答道:“在公家的地盤上就是為官,在私人的地盤上就是為私”;第二個是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司馬衷卻疑惑:“何不食肉糜”。後人多據此認定惠帝是個“白癡”,這難免武斷。畢竟“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司馬衷能說出“何不食肉糜”,並不是多麽令人奇怪的事情。
司馬衷確實是壹個天生駑鈍、多少無能的皇帝,但要說他白癡就十分誇張了。《晉書》有壹則記載:在動亂中,侍中嵇紹為了保護惠帝,被亂箭射死,鮮血沾染了惠帝的衣服,事後左右要清潔衣物,惠帝說“此嵇侍中血,勿去”,可見惠帝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白癡”。那麽他“白癡皇帝”的形象究竟是怎樣被制造出來的呢?
其實“白癡”的帽子在晉武帝時就已經扣到了司馬衷的頭上。事情還要從當時的齊王司馬攸說起,司馬攸又是何許人也呢?要想認識這位齊王,還非得認真梳理壹下司馬家的世系不可。司馬懿有兩個重要的兒子,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在司馬懿死後,長子司馬師繼承了司馬家族的事業,但不幸的是,司馬師在平定淮南叛亂的作戰中抱病身亡。之後司馬昭便理所應當地接過了哥哥司馬師的“接力棒”,為了不讓兄長絕後,司馬昭還將自己次子司馬攸過繼到司馬師的名下。司馬昭之後,其長子司馬炎完成了魏晉禪代,開創晉國。
作為司馬炎的嫡長子,司馬衷繼承皇位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因天資駑鈍讓他的太子之路走得並不順利。由於司馬師有大功於晉室,齊王攸作為他的嗣子,也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同母弟,在西晉具有很高的人望與政治合法性。同時齊王攸本人也通過各種措施手段來塑造自己宗室賢王的形象,比愚鈍的太子司馬衷更得朝臣擁戴。在武帝晚年,朝廷內外要求司馬攸繼位的呼聲更是高漲。
本來君臣名分已定,繼承皇位與齊王攸沒有半點關系,但太子司馬衷的天資駑鈍讓齊王攸有了機會,政治便出現這樣的邏輯:太子(司馬衷)越是白癡不慧,便越不堪皇帝重任,齊王攸繼承皇位的機會越大。如此壹來,齊王攸和支持他的勢力自然竭力制造輿論,誇大司馬衷的駑鈍,給他扣上“不慧”的帽子,古人所謂的不慧,正是今天白癡之意。雖然齊王攸最終死在了晉武帝之前,不會再拿司馬衷的駑鈍說事,但這種輿論已經營造出來,多多少少給惠帝扣上了“白癡皇帝”的帽子。
西晉滅亡之後,中國進入了空前混亂的大動蕩局面,後世的士大夫反思西晉滅亡這段歷史更為疾痛慘淡。而這位天生駑鈍,內不能齊家、管制皇後賈南風和外戚,外不能治國、安撫藩王,導致西晉亡國的皇帝,便要為這段歷史負責,成了人們首要指斥和戲謔的對象,“白癡不慧”的帽子更難摘下了。
司馬衷 “白癡皇帝”的形象主要源自《晉書》,這是壹部初唐官修史書。《晉書》給我們刻畫了身懷大才的齊王攸和“不慧(白癡)”的晉惠帝,晉書之所以如此記述歷史,其實裏面夾帶了不少唐太宗李世民的“私貨”。眾所周知,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其手段既不光明磊落,也不符合倫常道義,因此“篡改歷史”來為自己辯護就成了唐太宗要做的事。除了我們熟知的,李世民修改自己的《起居註》,在國史中塑造父親李淵平庸、兄長李建成昏亂的形象,西晉歷史也成了他下手的目標。
《晉書》要給世人呈現的正是這樣壹套邏輯:晉武帝司馬炎正是西晉的“李淵”、齊王攸是西晉的“李世民”,而晉惠帝司馬衷則是西晉的“李建成”。由於晉武帝在選擇繼承人上的失策,以及壓制賢明齊王攸,由此導致了西晉的滅亡。頌揚齊王攸,貶低晉惠帝“不慧(白癡)”就成了《晉書》描繪司馬衷的壹大邏輯。“白癡皇帝”這頂帽子可謂越扣越牢。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皇帝並不白癡,只是駑鈍而已,是歷史制造了“白癡皇帝”。
參考書目:
1、(唐)房玄齡等 :《晉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1996年
2、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