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藏書閣。即北京文淵閣、沈陽文溯閣、承德文津閣、杭州文瀾閣。
北京文淵閣 為清宮藏書樓,於乾隆四十壹年(1776年)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三十九年下詔興建藏書樓,命於文華殿後規度適宜方位,創建文淵閣,用於專貯《四庫全書》。文淵閣位於北京市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坐北面南,閣制仿浙江寧波範氏天壹閣構置。外觀為上下兩層,腰檐之處設有暗層,面闊6間,西盡間設樓梯連通上下。兩山墻青磚砌築直至屋頂,簡潔素雅。黑色琉璃瓦頂,綠色琉璃瓦剪邊,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壓火,以保藏書樓的安全。閣的前廊設回紋欄桿,檐下倒掛楣子,加之綠色檐柱,清新悅目的蘇式彩畫,更具園林建築風格。閣前鑿壹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壹石橋,石橋和池子四周欄板都雕有水生動物圖案,靈秀精美。閣後湖石堆砌成山,勢如屏障,其間植以松柏,歷時二百余年,蒼勁挺拔,郁郁蔥蔥。閣的東側建有壹座碑亭,盔頂黃琉璃瓦,造型獨特。亭內立石碑壹通,正面鐫刻有乾隆皇帝撰寫的《文淵閣記》,背面刻有文淵閣賜宴禦制詩。
文淵閣自乾隆四十壹年(1776年)建成後,皇帝每年在此舉行經筵活動。四十七年(1728年)《四庫全書》告成之時,乾隆帝在文淵閣設宴賞賜編纂《四庫全書》的各級官員和參加人員,盛況空前。《四庫全書》連同《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入藏文淵閣,按經史子集四部分架放置。以經部儒家經典為首***22架和《四庫全書總目考證》、《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放置壹層,並在中間設皇帝寶座,為講經筵之處。二層中三間與壹層相通,周圍設樓板,置書架,放史部書33架。二層為暗層,光線極弱,只能藏書,不利閱覽。三層除西盡間為樓梯間外,其它五間通連,每間依前後柱位列書架間隔,寬敞明亮。子部書22架、集部書28架存放在此,明間設禦榻,備皇帝隨時登閣覽閱。乾隆皇帝為有如此豪華的藏書規模感到驕傲,曾作詩曰:“丙申高閣秩幹歌,今喜書成鄴架羅,……”。清宮規定,大臣官員之中如有嗜好古書,勤於學習者,經允許可以到閣中閱覽書籍,但不得損害書籍,更不許攜帶書籍出閣。
文淵閣之名始於明代,其閣亦始建於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始創宮殿於南京,即於奉天門之東建文淵閣,盡貯古今載籍”。此即文淵閣建閣之始。明成祖遷都北京,仿南京已有規制營建北京宮殿,北京宮中的文淵閣隨之建成。文淵閣的功用早期主要在於藏書、編書。著名的大類書《永樂大典》,即在南京宮中文淵閣開館編纂。明成祖於永樂元年(1403)下令修書,因初稿“尚多未備”,遂於三年(1405)諭令重修,“命禮部簡中外官及四方宿學老儒有文學者充纂修,簡國子監及在外郡縣學能書生員繕寫,開館於文淵閣,命光祿寺給朝暮膳”。當時,“常熟張洪、丹徒裴俊、吉水陳誠俱赴文淵閣修《大典》,懷安黃童以楷書征入文淵閣繕寫《大典》。”永樂六年(1408),《大典》書成之後亦直接貯藏於文淵閣。北京宮殿基本建成之後,成祖還特別諭令將南京文淵閣的藏書運至北京收藏。據記載,“十六年,遣修撰陳循往南京,起取本閣所貯古今壹切書籍,自壹部至百部以上,各取壹部北上,余悉封識收貯”。這些運至北京的珍本秘籍,除《永樂大典》貯藏於文樓外,其他書籍均於英宗正統六年(1441)正式入藏文淵閣。當時,主持清點編目的大學士楊士奇,曾將各書“逐壹打點清切,編置字號”,收藏於書櫥中,並據以編成《文淵閣書目》,“以千字文排次,自天字至往字,凡得二十號,五十櫥”。除藏書、編書而外,文淵閣也是“天子講讀之所”,皇帝不時在此翻閱書籍,並召集翰林儒臣講論經史。
正統十四年(1449),南京明故宮發生火災,文淵閣及其所余書籍皆付之壹炬。北京皇宮的文淵閣也隨著明王朝的滅亡,在明末戰火中被毀。清入關建立全國政權之後,在政治制度上多沿襲明制,在文化思想方面也逐漸接受以儒學為主體的封建文化。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庫全書》開館。考慮到書成之後將來的貯藏問題,乾隆帝在編書活動大規模開展的次年即未雨綢繆,決定為《四庫全書》建造專門的庋藏之所。因考慮到浙江寧波範懋柱的藏書樓天壹閣“純用磚甃,不畏火燭,自前明相傳至今,並無損壞,其法甚精”,乾隆四十年(1775),文淵閣正式動工,次年即順利建成。在建築規制、建築功能和理念上,文淵閣都仿效天壹閣,但實際情形卻多有異同之處。作為紫禁城中專門用於收藏《四庫全書》的藏書閣,文淵閣反映了清代宮廷建築在工程設計和建造藝術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
沈陽文溯閣 沈陽故宮院內的文溯閣之所以名揚四海,不僅僅因為它的建築別具壹格,而且因為它是聞名於世的《四庫全書》的珍藏之所,也是建在宮廷中的最大的壹所圖書館。清兵入主中原後,漢族反滿情緒十分強烈。清朝最初是以武力進行鎮壓,但也深知民族意識是很難以高壓手段消除的,於是便仿效前代“明主”文治之舉,企圖刪削典籍,愚弄百姓,尤其是文人的思想。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清高宗乾隆帝設立了“四庫文書館”,下沼征求天下書籍。“全書”即叢書的意思。經十余年後終於編纂成書,***計十六萬八幹余冊,分經、史、文、集四部,所以稱之為《四庫全書》。這是繼明朝《永樂大典》之後的另壹部巨型叢書,堪稱世界叢書之最。叢書編成之後,乾隆皇帝決定修建壹處樓閣專門珍藏《四庫全書》。此閣建成後便取名為“文溯閣”,取“溯澗求本”之意,以示自己身處盛世仍不忘祖先開基創業之艱難,兢兢業業治理國家。文溯閣的建築頗為奇特。它是在故宮的西路增建的。故宮西路的宮殿百余間,主要布局卻是分為兩區,由南至北前部是嘉蔭堂、戲臺,後面是文溯閣。文溯閣是個二層三樓的建築,它的色彩與其它宮殿截然不同。壹般宮殿殿頂都采用黃琉璃瓦綠剪邊及五彩飾件,而文溯閣用的則是黑色琉璃瓦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建築中是獨壹無二的。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檐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檐彩飾迥然不同。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書”、“翰墨卷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它之所以采用黑色琉璃瓦為頂,主要是為了使整座建築外觀風格相統壹。
沈陽故宮,原名盛京宮闕,後稱奉天行宮。位於沈陽市沈河區明清舊城中心。占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有建築90余所,300余間。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年),初成於清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移都北京後,成為“陪都宮殿”。從康熙十年(1671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間,清朝皇帝11次東巡祭祖謁陵曾駐蹕於此,並有所擴建。清朝入關後,沈陽故宮失去了作為皇宮的地位,成為陪都行宮。乾隆四十六年(1780年),增建了西路建築,包括戲臺嘉蔭堂和用於儲藏《四庫全書》的文溯閣,並在中路修建了東所、西所和盛京太廟。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在建築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以漢族傳統建築風格和布局為主,兼備了蒙、滿等民族風格和布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26年以後,其建築群陸續辟作博物館(現稱沈陽故宮博物院)。“北京及沈陽的明清皇家宮殿”項目於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霧松飛鶴的博客
承德文津閣 文津閣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1954年重建。營造方式仿照明代建築的浙江“天壹閣”。外觀為兩層,實際是三層,閣中辟壹暗層,這樣陽光不能直射到藏書庫。室內油漆彩畫也很考究,深綠色的柱子,藍色封套卷冊,白色的書端,都以冷色為主,給人以寧靜的氣氛。
文津閣位於熱河行宮(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仿浙江寧波天壹閣建造的。它不僅是清代的重要藏書之所,也是壹處很有特色的小園林。這裏曾藏《四庫全書》,以及經、史、子、集分類,***收書3503種,79337卷,363萬冊,是壹份極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弘歷(乾隆皇帝)在《文津閣記》中寫道:“欲從支脈尋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此句即含有“文津”之意。乾隆年間,為了庋藏《四庫全書》,在全國修建了7座皇家藏書樓,其中北京故宮內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沈陽故宮的文溯閣和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稱北方四閣或內廷四庫。文津閣位於千尺雪景區之北,建於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是內廷四閣中第壹座建成之閣。文津閣內原藏《古今圖書集成》萬卷、《禦制詩》四集,1785年《四庫全書》也曾收藏於此。辛亥革命後,《四庫全書》運往北京圖書館,《古今圖書集成》早年已被軍閥盜賣凈盡。
中國四大藏書閣之壹:杭州文瀾閣
文津閣是壹個二層樓閣,實際上是三層樓閣,中間有壹暗層。暗層全用楠木造壁,能防蟲蛀,是藏書之處。此閣在設計上按《易經》中“天壹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將壹層的六楹隔為六個單間,而將頂層的六楹相通為壹大間,用“地六”、“天壹”來克火。文津閣有圍墻環繞,坐北朝南,三面臨水,從南往北為門殿、假山、水池、文津閣、碑亭。文津閣東為碑亭,四角攢尖頂,上覆黃琉璃瓦,內豎石碑壹座,通高5.34米,碑正面鐫刻著乾隆題《文津閣記》,其余三面刻有乾隆作的3首詩。文津閣建成以後,1782年,《四庫全書》成書,***謄寫了7部,其中壹部藏於文津閣。7部《四庫全書》隨著中國的命運沈浮,只有文津閣內的藏本保存完好。1915年,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由國民政府內務部運歸北京,藏於古物保存所,後撥交新成立的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的前身)保存,遂至於今天,成為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杭州文瀾閣 杭州文瀾閣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成,位於杭州市西湖區孤山路25號,即孤山南麓今浙江省博物館內。清光緒七年(1881年)重建。此地原為清康熙行宮。雍正五年改為聖因寺。乾隆十六年,分聖因寺為二,復建行宮。現存大部分為清代建築,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政府為收藏《四庫全書》而專建的七閣之壹。乾隆五十七年擬將聖因寺後之玉蘭堂改建為文瀾閣,因逼近山根,地勢潮濕,不宜藏書,遂將聖因寺旁原藏《古今圖書集成》之藏經閣改建。書閣室內三層,外觀兩層。閣前假山園池,池中植巨石,名仙人峰。閣東有禦碑亭,閣西為遊廊,四周圍墻環繞,有垂花門可供出入。原址築閣三層復其舊觀,增建二宮門、東西角門、左右邊門、待漏房等,並添造假山壹座,上有月臺、趣亭。閣之東另築屋三楹,名太乙分青室,四周築圍墻。太乙分青室前有羅漢堂,原為聖因寺建築,移址於此。壹並納入古建築保護範圍之內。總面積171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