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其壹)(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方宅”四句狀寫自家庭院的景物,這是近景,靜態地描寫田地與草屋的數量、堂前檐後的桃李與榆柳的生長情況。“曖曖”四句描寫院外村落的景物,這是遠景與中景,動態地描寫籠罩在炊煙之中的遠處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聲與桑樹顛的雞鳴聲。這樣壹幅安寧靜謐的田園風光圖被詩人描繪得遠近錯落、動靜相宜、有聲有色。詩人正是要借恬靜優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環境抒寫自己如釋重負的輕松與歡欣。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二句,表現出詩人無官壹身輕的悠閑自在,寫詩人壹旦沖決羅網、回歸自然的無限欣喜之情,道盡歸田之樂。“返自然”既指歸耕田園,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又指回到原來的自然本性,過上順應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
2. 我, 用文言文中的什麽字形容古代文言文也有雅俗之分,有史家之嚴謹,也有戲劇之俚俗。
比較嚴肅、高雅、正式的文言文,“我”壹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
帝王人臣專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將、本將、本督、本帥等。
通俗壹點則用:鄙人、後學、末學、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輩、灑家(早期白話)、老朽、貧僧(和尚)、老衲(和尚)。。。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語、賓語和定語,表示單數。如蘇軾《石鐘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孟子·萬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經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復數。如《史記·項羽本紀》“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別人是刀和砧板,我們是被宰割的魚和肉,為什麽還要告辭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說的這些話,對我觸動很大,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朕”在秦以前本是壹般的自稱,如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我父親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後就成為只能用於皇帝的專用代詞了,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我是始皇帝)。
“昂”多用在《詩經》中,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人涉昂否,昂須我友”(別人涉水過河,而我卻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儂”屬於吳地方言,魏晉南北朝時開始被作為第壹人稱代詞使用。
3. 古文中用“三”表示多的句子彼采葛兮,壹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壹日不見,如三秋兮!(采葛 詩經)
瞥向蒼崖高處見,三三兩兩看遊人。(遊 辛棄疾)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 李白)
三曲君看駕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九曲棹歌 朱熹)
三春花事早,為花須及早。(惜時 無名)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遊子吟 孟郊)
古國三千裏,深宮二十年。(何滿子 張帖)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八陣圖 杜甫)
我有陰符三百字,蠟丸難寄惜雄文。(雜詩 龔自珍)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 杜甫 )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聲聲慢 李清照)
張皇貔貅三千士, 住乾坤十六年。(吊嶽飛詩 胡銓)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伐檀 詩經)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
三江潮水急,五湖風浪湧。(長幹行 崔顥)
三萬裏河東入海,萬千仞嶽上摩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遊)
三青高嶺峙東西,嶺上風光壹望齊。(環山勝景 王良谷)
二子逢時猶死餓,三閭遭逐便沈江。(滄浪靜吟 蘇舜欽)
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壹萬重。(傷春 陳與義)
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日陰。(新春 陸遊)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觀刈麥 白居易)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山房春事 岑參)
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雲兩角,去天壹握。(三秦民謠 秦無名氏)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裏。(飲馬長城窟行 陳琳)
江陵去揚州,三千三百裏。已行壹千三,所有二千在。(懊儂歌 南北無名)
方今天下饑,路糧無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挽舟者歌)
隔斷紅塵三十裏,白雲紅葉兩悠悠。(秋月 程顥)
此時萬乘唯航海,何日三軍更渡河。(金鰲山集 齊召南)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排踏破倩羅裙。(浣溪沙 杜甫)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於今三年。(東山 詩經)
別後相思空壹水,重來回首已三生。(感舊 黃仲則)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天問 屈原)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白華 詩經)
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幹之試。(采芑 詩經)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處,三事就緒。(常武 詩經)
公徒三萬,貝胄朱綅,烝徒增增。(閟宮 詩經)
十壹月中長至夜,三千裏外遠行人。(冬至宿楊梅館 白居易)
莫言三十是年少,百歲三分已壹分。(花下自勸酒 白居易)
年來白發兩三莖,憶別君時髭未生。(寄陳式五兄 白居易)
令下三軍整,風高四海趨。
重士過三哺,輕財抵壹銖。
江上三千裏,城中十二衢。(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 白居易)
荒涼三徑草,冷落四鄰花。
鳳書裁五色,馬鬣剪三花。
濤翻三月雪,浪噴四時花。(和春深二十首 白居易)
涼冷三秋夜,安閑壹老翁。(秋雨夜眠 白居易 )
4. 用文言文形容壹個人很厲害怎麽寫1.原文:天下才***壹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壹鬥,自古及今***分壹鬥。
翻譯:天下的人才數量不過壹石,曹子建壹個人占了八鬥,我分得壹鬥,從古至今其他人分壹鬥。
意思:形容人才華橫溢,特別是文學方面特別厲害。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
例句: 鄭兄果然是才高八鬥,剎那間想出來這麽多辦法。
2.原文:睢園綠竹,氣淩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翻譯:像睢園竹林的聚會,這裏善飲的人,酒量超過彭澤縣令陶淵明。像鄴水贊詠蓮花,這裏詩人的文采,勝過臨川內史謝靈運。
意思:前句形容人酒量豪放,後句形容人富有文采。
出處:《滕王閣序》
例句:我還真是小看了妳的酒量,沒想到妳也是氣淩彭澤之樽的人呢。
3.原文: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翻譯:妳用不著帶著銘刻功勞的石頭,路上的行人全都是妳的口碑。
意思:誇獎對方功勞大,口碑好。
出處:《五燈會元》
例句:田局長,妳也是有口皆碑的人物了,犯不著這麽鋪張浪費吧。
4.原句: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翻譯:在同類人中表現突出,比聚集在壹起的人更高壹籌。
意思:誇獎對方某方面十分傑出,非同尋常。
出處:《孟子》
例句:妳看看人家小明小紅,哪個不是出類拔萃的人物?
5.原文:經天緯地之才,氣吞山河之誌
翻譯:擁有洞悉管理天下的才能,胸懷吞沒山河的豪氣。
意思:形容壹個人才華卓越,誌向遠大。
例句:聽說江天玩放棄創業了,開始還自吹自擂說有氣吞山河的誌向呢,真是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