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讓之,鄧石如,吳昌碩的篆書,寫的好,可以找壹些他們的字帖來臨摹。
如果想全面學習篆書,推薦以下篆書臨本:
金文(大篆):散氏盤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盤 ?侯馬盟書 ?石鼓文 。
小篆:瑯琊臺刻石 泰山刻石 嶧山刻石。
壹、篆書介紹: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二、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戰國時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後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準書體小篆。現存於西安碑林的《嶧山碑》,系宋代摹刻。所書的刻石多已毀沒,存世的原石僅兩塊。相傳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廢待興,因此秦國有眾所周知的七個同壹,其中文字長短常重要的壹項,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國原有篆書基礎上統壹八國文字的結晶。金刻有權、量、詔版,石刻有嶧山、泰山、瑯琊臺、之罘、碣石、會稽。因而秦代書法最聞名的便是以秦小篆書體所書之刻石文字。李斯所處的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壹個重要時期,秦始皇滅六國,統壹天下,將戰國時期的混亂局面壹掃而平。李斯後為趙高所誣,腰斬於鹹陽,時年約七十歲。端莊、凝重乃至有幾分肅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們揭示出當年在中心集權獨裁統治下秦帝國的概況。統壹後的秦國強盛異常,表現在書體文字中也必定與之相適應。但書法大家、引碑入草開創者、北京大學教授李誌敏先生認為秦始皇統壹六國文字,對當時的社會進步有積極意義,但未必有利於書法藝術的發展。
三、篆書的演變:大篆,從漢代以來,壹般人都認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時太史籀所造。如漢書藝文誌載史籀十五篇,班固註:“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許慎 也說:“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古文或異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損而成,故大篆又稱為“籀文”。因此後人都認為大篆是古文之後的壹種形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