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哲思征文」“動植物”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什麽?

「哲思征文」“動植物”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什麽?

在“哲思專題《哲思於妳》征文活動”中,有陳嘉映的《哲學是什麽》“蚯蚓沒有爪牙之利,為什麽能在土裏鉆來鉆去?‘用心壹也’是壹類回答。另壹類回答則完全是另壹套,談的是環肌、縱肌、剛毛等等。我們可以選些對照詞來標識這是兩類回答:‘用心壹也’回答為什麽,‘環肌縱肌”回答怎樣,前者講的是人生的道理,後者講的是自然的機制,等等。這樣小來小去換些說法固然不無小補,但我們終究要直面‘為什麽’和‘怎樣’是什麽關系?’‘自然在哪裏結束人生在哪裏開始?’這些疑問。研究這些問題屬於哲學的本職工作”這麽壹段話。

現在問題提出來啦,我們應該如何回答?

為什麽?

因為,蚯蚓屬於無脊椎環節動物,沒有骨骼,是雌雄同體的動物,異體受精。

蚯蚓的運動就是依靠縱、環肌的交互舒縮及體表的剛毛的配合而完成的,靠體壁中的環肌、縱肌和剛毛之間的配合運動。

在自然界中,蚯蚓壹般生活在肥沃的土壤上層,越往下層越少,蚯蚓只有要在潮濕土壤的深層穴居,才能夠生存,以土壤中的枯枝殘葉等有機物為食。

哲人荀子說的“蚯蚓沒有鋒利爪牙,沒有強健身軀,可是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是因為它用心專壹;螃蟹有六只腳,兩個大鉗,可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是因它心性浮躁。”

這些只是問題的壹方面,荀子贊賞“蚯蚓做事專壹勤勞之心”,貶抑“浮躁的螃蟹連蝸居也不會營造的懶惰之心”,於是,得出“蚯蚓”專壹用心的可贊,“螃蟹”心性浮躁不可模仿。

事實上,另壹方面卻是,蚯蚓“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螃蟹“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這些是動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所以,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人類的發明老師。

其實,哲人荀子的《勸學》思想對人生的領悟與道理,本身就是壹種“智慧”、壹種“哲學”。

“動植物”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什麽?

“動植物”與生俱來的“本能”是哲學嗎?

“哲學”壹詞,中國並沒有,“哲學”壹詞是近代從日本流傳過來的。

事實上,“哲”,這個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比如“古聖先哲”、“孔門十哲”與“哲人”等詞,哲學在漢語中,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思想家”之謂。

事實上在我國古籍中,“哲”作聰明、賢明、智慧釋;“學”當學問解。

哲學,到底是什麽?

哲學,其實,從某方面來說就是“動植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

為什麽這樣說?

那麽“動植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是什麽?

我們先看“八只腳的螃蟹,還不如沒有腳的蚯蚓嗎”?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勸學》)

這句話什麽意思?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沒有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壹的緣故;螃蟹有六只腳,兩只蟹鉗,可是沒有蛇和鱔魚的洞就沒有地方可以寄托身體,這是用心浮躁不專壹的緣故。

無論人類世界,還是動物世界,都具有自己的與生俱來的本能——天賦。

在人的社會中,我們把有與眾不同的天賦的人稱為天才。

可是,在動物世界中,我們人類會把它們與生俱來的本領稱作本能。

下面我們再看,穿山甲這個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表現在哪裏?

穿山甲是地棲性哺乳動物,沒有牙齒,為什麽它的打洞的本領很大?

原因是穿山甲有壹雙堅硬的爪子。

“穿山甲”宛如壹臺鑿洞穿山的機器,“穿山甲”的名字也就由此而來;雖然穿山甲“能打洞 、能翻土、能遊泳,能爬樹、能裝死”,可是絕對不能穿石頭山。

“能打洞 、能翻土、能遊泳,能爬樹、能裝死”是“穿山甲”與生俱來的的本能。

所謂“動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並不是不依靠後天培養和教育,而是從壹出生就擁有的特性。

這是“動物”的生存法則,不這樣就不能生存。

有的動物生活在水裏,有的動物生活在陸地,有的動物水裏與陸地都能生活,這些與動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有區別。

有的動物吃肉、有的動物吃草。

眾所周知,有的動物吃肉、有的動物吃草。

吃草的動物:兔子、羊、牛、羚羊、長頸鹿等等。

吃肉的動物:獅子、豹子、老虎、狼等等。

那麽,為什麽有些動物吃草,有些動物吃肉呢?

這與“動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有區別。

下面我們看吃草的動物與吃肉的動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有區別表現在哪裏?

吃草動物,並沒有發達的犬齒,它們的臼齒非常發達;吃肉動物正好相反,犬齒發達,可以用來撕裂肉食。

吃草動物,有著發達的多室的胃,胃分成好幾個房間,用來存放消化到不同程度的食物,如牛是先將草簡單咀嚼就囫圇吞下,存於胃之某室中,牛在飽食休息時,將瘤胃內容物反芻到口腔,在充分的咀嚼過程中,口腔產生大量的唾液,並在嘴角邊出現白色泡沫,這種現象也就是農民說的“倒沫”,“倒沫”這就是“反芻”;可是,吃肉動物沒有上述的結構和行為。

吃草動物的腸非常長,盲腸發達,因為植物比較難消化;食肉動物的腸壹般比較短,盲腸也不發達。

動物之間胃腸消化系統的完全不壹樣的,是動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有關系。

吃草動物的思維方式是防禦,永遠處於被動地位。

吃肉動物的思維方式從來富於警惕性和攻擊性,是主動的壹方。

所以,動物之所以有“吃草動物”與“吃肉動物”,

在大自然裏面,植物也是如此,雖然沒有動物的本能,但是,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有的植物生活在水裏,有的植物生活在陸地,有的植物水裏與陸地都能生活,有的植物卻偏偏喜歡安身在“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的峭壁上、沼澤畔、荊棘叢中”。

那麽這是為什麽?

這是,植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

眾所周知,植物大都喜歡生長在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不過,有些植物就不是這樣,它卻偏偏喜歡安身在“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與懸崖峭壁”。

“九死還魂草”又叫卷柏,能治跌打損傷,是貴重的藥材植物,生長的地方就更偏僻了,生長在高高低低的亂石山上,石頭棱角銳如刀尖,那裏土壤貧瘠,蓄水能力很差,它的生長水源幾乎全靠天上落下的雨水,為了能在久旱不雨的情況下生存下來,它被迫練出了這身“本領”,連生命力頑強的青苔都難生長,自然,要想采到它,也十分不易。

九死還魂草還有叫它為長命草、長生不死草、萬歲草等。

九死還魂草這種非凡的“還魂”本領,奧秘全在於它的與生俱來的細胞能夠“隨機應變”。當幹旱來臨時,小枝就卷起來,縮成壹團,以保住體內的水分,它的全身細胞都處在休眠狀態之中,新陳代謝幾乎全部停頓,像死去壹樣,得到水分後,卷縮的小枝會平展開來,全身細胞才會重機關報恢復正常生理活動,所以叫作“九死還魂草”。(部分內容 來源於 九死還魂草 百度百科)

蓮藕與水稻,沒有水的不會生長的,只有生活水田裏,才能夠開花結果。

農諺有“高地芝麻窪地稻,沙土地上花生,黃崗坡上紅薯,不高不低種黃豆”說法。

也就是說“高的田地種芝麻,低的田地種水稻,含沙土適合花生,紅薯適合黃崗坡土壤,黃豆播種在不高不低種土地上。”

這些與植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有區別。

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有與生俱來的的本能。

有的動物能夠飛,有的動物能走,有的動物還能飛,還能走。

有的動物生活在水裏,有的動物生活在陸地,有的動物在水裏在陸地都能生活,還有有的動物是在深山老林。

有的動物能夠飛,有的動物能走,有的動物還能飛,還能走。

這都是“有規律可循、有規則可遵、有規範可行、有規格可依”。

萬事萬物都有其規律性,有其生存法則,這正如《三字經》中所講“犬守夜,雞思晨;蠶吐絲,蜂釀蜜”

不是嗎?

請看——

妳看,鳥在藍天飛,虎在山中行,魚在水中遊,誰教的?

沒有人教,自教,那是大自然的對它的造化,那是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

誰教蜜蜂為我們釀蜜?

誰教蠶為我們吐絲?

沒有人教,自釀蜜,自吐絲。

釀蜜是蜜蜂的與生俱來本能,是蜜蜂的天職。

誰教狗為我們看門?

誰教雞為我們報曉?

沒有人教,自看門,自報曉。

“蜜釀蜜、雞報曉”等,這些都是動物與生俱來本能,是其天職。

那麽,“人類”與生俱來的的“本能”是什麽?

“人類”——與生俱來的的“本能”是什麽?

我用《三字經》中說的壹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茍不學,何為人;人不學,不如物。”

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

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怎麽可以算作壹個人呢?

人,如果不努力學習的話,連動物也不如呢!

所以,作為萬物之靈人類,是非常喜歡學習的!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家。大人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帶任何色彩強迫孩子學習,他將成為厭學的主人;只有讓孩子成為正真的學習的主人,成為自我教育的主人。

什麽是自我教育的主人?

象孫敬、蘇秦這種“彼不教,自勤苦”就是自我教育;象朱買臣邊砍柴邊讀書、李密邊放牛邊讀書這種“身雖勞,猶苦學”就是自我教育;像車胤用螢火蟲的光讀書、孫康借大雪反的光來學習,他們二人這種“家雖貧,學不輟”就是自我教育——這樣的學習最快樂、不糾結、不痛苦,雖苦猶甜,因為我要學,要是不讓我學,那個才是苦、真正的苦。

可是,我們今天的教育,是什麽樣?

孩子還未出生,很多媽媽已經“產前焦慮”,生怕孩子胎裏發育得不如別人。

我們的孩子壹岀生,家長就被壹個“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商業廣告所以忽悠,此廣告它就象馬拉松體育賽場上發令槍聲,震驚了家長的“腦神經”,於是,我們的家長在這個廣告的忽悠下,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

不到1歲,開始進入早教中心、識字、繪畫,剛會說話就背唐詩、學外語、學算術。

2歲開始學樂器。不惜血本、不惜重金、下決心、下苦心,帶著孩子穿梭奔波於各種培訓班、補習班、特長班、琴棋書畫班、天文地理班、奧數英語班、文學寫作班、MBA班,無所不包,無所不為。

3歲開始學小學課程,提前3年就要去到幼兒園排隊報名;剛進了“幼兒園”,緊接著就要給孩子物色“名小學”,刁鉆古怪的“幼升小”考試題目足以讓大學生無可下手;還有“鬼門關”壹樣的小升初,家長陪著孩子端坐在奧數課堂上和自己的年齡較勁……幾乎所有家長聚在壹起談論的都是“報了什麽英語班”“奧數學得怎麽樣”。

壹句話新聞,在家庭教育的領域裏,我們的孩子從兩三歲開始,就被各種各樣的“英語、奧數、美術、書法、國學、鋼琴、古箏、舞蹈、象棋、圍棋、珠心算、跆拳道、快速閱讀、超級記憶”等“特長班”、“興趣班”所包圍,孩子就在這樣教育“環境”下“來往穿梭、努力學習”;我們的學校教育也是如此。

可是,上學以後的孩子又怎樣?

上學以後的孩子,出現了“厭學、厭學、逃學”、“不喜歡讀書、做作業拖拖拉拉”與“撒謊、亂花錢、癡迷網絡”等不良習慣等問題。

為此,中國教育,制造了5000多萬“差生”學生,產生了4000多萬“網癮”少年,流出數百萬“邊緣”青少年。

這些問題的根源何在?

這些問題的根源,是我們緊緊抓住青少年與生俱來的本能,那麽青少年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什麽?

我們知道,許多動物有壹出生,就有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

人和動物不同,人是動物世界最高級的動物,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還具有社會屬性。

可是人類這個高級動物,是唯壹壹種在出生時毫無自保能力,完全靠父母提供所有安全保障以及母親乳汁成長的高級動物,嬰兒與生俱來的生存能力就是靠哭,提醒父母,我餓啦——要吃飯!我疼啦——我要吃藥。

所以,剛出生的嬰兒的生存能力就是壹個字“哭”,嬰兒的哭沒有人教,這是壹個無意識的反應,目的是讓父母知道他們需要什麽東西。

也就是說,“嬰幼兒”只有自然屬性,卻沒有社會屬性,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有奶便是娘”。

不過,人的自然屬性和動物沒有什麽不同,都具有與生俱來的本能;人的社會屬性是後天良好的形成的。

如果把1-4歲左右的“嬰幼兒”讓動物哺養,那他長大了就只有動物屬性。也確實有過狼孩、猴孩、豬孩的報導。但是在人類社會長大的孩子很快就有了社會意識,先是知道不能隨便吃別人東西,進而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本能和欲望。

嬰兒、幼兒、成為兒童、成為少男、成為少女,其與生俱來的能力是什麽?

是我要——“我要玩、我要學、我要習、我要……”,是“青少年”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人類的成長的規律,生存的法則,也是與生俱來的天職。

我要——青少年與生俱來的本能!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家”。

當過父母的人,都知道——

小孩子天生就愛學,學什麽?

學說話、學走路、學唱歌、學繪畫、學做飯、學洗衣、學……

小孩子天生就愛習,習什麽?

習:習字、習作、習藝、習武、習……

小孩子天生就愛問,問什麽?

問這、問那、問東、問西、問……

可是我們是怎麽回答孩子的?

“別做飯、別洗衣!”

“別問了,我忙死了!”

“別問了,我煩死了!”

“別問了,我怎麽知道!”

回答的是不是很幹脆?很利索?

我們的孩子在上學前那“閃亮的雙眼,潤澤的肌膚,無憂的笑容”,上學後變得“兩眼無光,愁眉苦臉”,不時發出:煩死、累死、苦死了、上學真沒意思等厭學情緒,這種油然而生的厭學情緒,難道不是教育的失誤嗎?

“學”和“問”就如玩是兒童的天性,妳看兒童當他搖搖晃晃會走路,哇哇啦啦會說話之際,便要模仿著大人,嚷著——我也要洗衣、我也要刷碗、我也要做飯、我要讀書、我也要寫字、我也要……。是大人的說的別搗亂、妳還小、壹邊去、長大了有妳幹的。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家。大人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帶任何色彩強迫孩子學習,他將成為厭學的主人;只有讓孩子成為正真的學習的主人,成為自我教育的主人。

所以,教育孩子千萬“拔苗助長”。

成長中的青少年,其與生俱來的本能應該是“人不學習的話,連動物也不如”。

人們只有通過學習研究動植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才能利用其本能。

下面,我們看“動植物”與生俱來的“本能”, 給我們什麽有益的發明?

“動植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是什麽?

“動植物”與生俱來的“本能”, 給我們什麽有益的發明?

根據“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我們的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模仿動物發明了什麽?

人們模仿動物蜻蜓——發明飛機。

人們模仿動物螢火蟲——發明人工冷光。

人們模仿動物蝙蝠——發明雷達。

人們模仿動物狗——發明電子鼻。

人們模仿動物蒼蠅——發明宇宙飛船。

人們模仿動物魚——發明潛水艇。

人們模仿植物蒲公英——發明降落傘。

人們模仿植物茅草葉——發明鋸。

人們模仿動物與植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發明的東西非常多,可以說是舉不勝舉。

最後來個大家都知道的,北京奧運會場“鳥巢”就是依據真正鳥巢的原理建築的。

(6)“動植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是什麽?

人們模仿動物與植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東西,需要什麽?

事實上,另壹方面卻是,蚯蚓“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螃蟹“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這些是動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這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所以,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人類的發明老師。

其實,哲人荀子的《勸學》思想對人生的領悟,本身就是壹種“智慧”、壹種“哲學”。

人的天職是什麽?

是學習!是探索真理!

人的生存法則是什麽?

是學習、研究、實踐、探索、發展、創新!

大自然動植物與生俱來的本能,使人產生不少遐思——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與發明:“魚在水裏自由沈浮,人們受到啟發,發明了潛水艇;鳥在天空中自由飛行,人們受到啟發,發明了飛機”。

“動植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告訴我們什麽?

像“蚯蚓、仙人掌”等,在動植物界這樣例子很多,“動植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給我們很多的寓意、很多的發明。

哲人荀子在《勸學》裏面,借蚯蚓的“用心壹也”的精神,是對人生的道理的領悟與啟迪,本身就是壹種“智慧”、壹種“哲學”;在這裏荀子只是“借物喻人,托物言誌”罷了。

所以,哲學這個智慧的化身,從某方面來說,就是“動植物”與生俱來的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