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壹般指中國。
壹、“華”和“夏”兩個字在上古語裏面同音,兩個字基本可以通用,華人也就是夏人,華族也就是夏族,中華也可以叫做中夏,古籍裏面都是這樣混合稱呼的。
如果非要把這兩個字作壹個區分,那就是:“華”指文明程度高的人(群),“夏”指文明程度高的地區,它們和文明程度相對較低,位置相對較偏遠的“蠻、夷、戎、狄”相對應。
二、其實,“華夏”這個詞,就是上古時代占據中原壹帶的人對自己的稱呼。於是,我們心中熟悉的炎帝、黃帝,便浮現在了我們的腦海,因為他們是最早占據中原壹代的人,所以,我們又以“炎黃子孫”自居。
三、左丘明的《左傳.定公十年》就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是不同的生活環境造成了部族文化區別,逐漸形成了民族概念。
唐朝孔穎達所作的《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稱中國是“禮儀之邦”,用“夏”字更加合適。這應該是源自“夏朝”。
四、《說文解字》就直接說:“夏,中國之人也。”作為當時的文化中心,中國人的禮儀很莊重,稱之為“夏”,中國人的服飾相對也更華美,稱之為“華”,所以“華夏”壹詞,可以理解為“好看的禮儀之邦,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