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擬行路難其四翻譯和賞析

擬行路難其四翻譯和賞析

 擬行路難其四翻譯: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壹樣,人生貴賤窮達是不壹致的。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麽能在行走,坐著而嘆息又哀愁呢?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歌聲因舉杯飲酒而中斷。人心又不是木頭,石頭,怎麽會沒有感情?聲將發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說什麽了。

 賞析:詩人面對自己生活的境況,從不同的角度來抒寫自己心中的憤慨及對人生無常、時光易逝的悲哀。詩人在苦苦的思索著,力圖使自己從人生短促的悲哀中解脫出來,追求內在人格與精神的覺醒與解放,探索個人存在的新的意義和價值。詩人或者通過自然景物的變化和人類歷史的興亡來抒發自己的誌意,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旨在抒發遭遇的不平之慨,但其中也包含著對生活的執著。此外,鮑照這些詩中充滿著對死亡的恐懼,這種恐懼更加增添了詩人對生命的珍惜和積極探求理想生活的欲望。

《擬行路難十八首》其四原文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擬行路難十八首》其四註釋

 1、瀉水:下瀉的水流。置:放置在。

 2、安能:哪裏能夠。行嘆:行路時嘆息。

 3、酌:用勺子舀取。《說文》酌,盛酒行觴也。斟,往杯盞裏倒酒。以:用以。自寬:自我寬慰。

 4、斷絕:中斷杜絕。猶拒絕。形容極其悲傷。歌:(再)歌唱。路難:《行路難》的簡稱。

 5、木石:木頭和石頭。比喻無知覺無感情之物。豈無感:豈能無有感情或感覺。

 6、吞聲:不出聲;不說話。吞下哭泣不敢出聲。無聲地悲泣。躑躅(zhí zhú):用腳踏地,徘徊不前。躑,蹬踢。躅,足跡。踐踏。

《擬行路難十八首》創作背景

 元嘉二十八年(451)到元嘉三十年(453)間,鮑照先是自解侍郎,後離開始興王任永安令,接著劉劭謀反,自己又被“禁止”,蒙受株連。仕途坎坷,幾度沈浮,對照組詩的內容,有許多與這個時期景況暗合之處。《擬行路難十八首》當作於這個時期。

《擬行路難十八首》作者介紹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東海(今山東郯城壹帶)人。出身貧寒,宋文帝元嘉中,任臨川王、始興王王國侍郎。孝武帝時,任海虞令、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秣陵令、永嘉令。後入臨海王劉子瑣幕府,為前軍刑獄參軍,掌書記,故世稱“鮑參軍”。

 宋明帝立,劉子瑣舉兵響應,兵敗,鮑照為亂兵所殺。其詩多反映寒士對當時門閥制度的不滿,表現徭役、戰亂和人民生活的痛苦,抒寫寒士不遇的郁憤之情和馳騁疆場、建功立業的壯誌。

 題材上長於樂府和七言歌行,風骨遒勁,構想奇逸,在南朝詩中獨樹壹幟,被稱為“總四家而擅美,跨兩代而孤出”(鐘嶸《詩品》),尤善樂府。辭賦駢文亦著稱於時。有集十卷,今有《鮑參軍集註》。

參考文獻:

1、錢仲聯 補校.鮑參軍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3、劉錦文.中華最美古詩詞360首.西安:西安出版社

4、趙光勇.漢魏六朝樂府觀止.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5、黃嶽洲.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鑒賞辭典(上卷).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