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則, “孟法師”究系何許人,名叫什麽,史籍記載不詳,因之後世說法不壹,亟待考證。
最常見的說法是, “孟法師”即《道教義樞》作者青溪道士孟安排。案《道教義樞》中摘引有“儒書”《經籍誌》語: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炁,沖虛凝遠,莫知其極,天地淪壞,劫數終盡,而天尊之體常存不滅……。
此段文字錄自《隋書 ·經籍誌》。顯見《道教義樞》成書於唐太宗以後。又《湖北通誌》卷九十六《金石誌四·荊州大崇福觀記碑》雲:
道士孟安排者,玄稟真骨,登上階黃裳羽袂囊中 (句有脫文),竊感蒼梧遺化,長沙舊寢,不可以不昭(壹作明)發聖世,復重理前狀,伏奉闕下,至於再三,天子乃憫,然遷思回慮,旌別斯觀,錫名曰“大崇福”焉。時龍集已亥,聖歷之二年也。
據此則知唐武則天時有道士名孟安排。這樣,《道教義樞》既成書於唐,作者為唐道士孟安排自無疑義。而《玉緯七部經書目》乃南朝作品,據《道教義樞》卷二《三洞義》雲:
又序三洞經,其卷數題目具如陸先生《三洞經書目錄》、孟法師《玉緯七部經書目》、《陶隱居書目》 ……。
《玉緯七部經書目》列在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之後、陶弘景《書目》之前,則顯然成書於南朝,唐孟安排烏得為《玉緯七部書目》之作者 !另,唐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序》雲:
《道德經》自函關所授,累代尊行,哲後明君,鴻儒碩學,詮疏箋註,六十余家,則有《節解》上下、《內解》上下、《想爾》二卷、河上公《章句》、 ……梁道士臧元靜、梁道士孟安排、梁道士孟智周……。
似此,則梁代亦有道士名孟安排者,可是除杜光庭有此壹說外,其他史籍毫無有關梁孟安排之記載,極可能為杜光庭誤書,梁時實無孟安排其人。
由於杜光庭提及梁時有孟安排其人,影響較大,唐之孟安排影響較小,故人們往往以著《玉緯七部經書目》的 “孟法師”為作《道教義樞》之孟安排。張冠李戴,傳訛踵謬,由來久矣。
又有謂 “孟法師”即梁武帝時著《正壹論》之孟景翼者。關於孟景翼其人,《南史·顧歡傳》記載:
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並好釋法。吳興孟景翼為道士,太子召入玄圃,眾僧大會。子良使景翼禮佛,景翼不肯。子良送《十地經》與之。景翼造《正壹論》,大略曰: “《寶積》雲:‘佛以壹音廣說法。'《老子》雲:‘抱壹以為天下式。'壹之為妙,空妙絕於有境,神化膽子無窮,為萬物而無為,處壹數而無數,莫之能名,強號為壹。在佛曰實相,在道曰玄牝。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執之執執大象。但物有八萬四千行,說有八萬四千法。法乃至於無數,行亦達於無央。等級隨緣,須導歸壹。歸壹曰回向,向正即無邪,邪觀既遣,億善日新……。
又《道學傳輯佚 ·孟景翼》記載:
孟景翼,宇輔明,平昌安丘人也,軻之後也。性至孝。齊景陵王盛洪釋典,廣集群僧,與景翼對辯二教邪正。景翼隨事剖析,辭理無滯。
梁武帝天監二年置大小道正。平昌孟景翼,字道輔,時為大道正,屢為國講說。四年,建安王偉於座問: ‘道家科禁甚重,《老子》二篇,明誓乃授,豈先聖之旨,非凡所說耶?'景翼曰:‘崇秘嚴科,正宗妙化,理在相成,事非乖越。'
據此可以肯定孟景翼為南朝梁人,曾作 “大道正”,著《正壹論》。然則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序》中所提到之“梁道士孟安排”,是否即孟景翼呢?尤其是其名列於臧元靜與孟智周之間,頗使人作此推想,因南朝梁之孟姓知名道士,史籍只述及孟景翼、孟智周二人。而又未見史籍有孟景翼另名孟安排之記載,故只能推斷杜光庭可能誤書。
《道教義樞》中論述 “三洞義”、“七部義”常據引《玉緯》、《玉緯經》及“孟法師雲”,而引述《玉緯》又常謂:“《王緯》引《正壹經》雲。”是以知《道教義樞》之“七部義”乃據《玉緯》,而《玉緯》乃據《正壹經》;然則作《正壹論》之孟景翼與《正壹經》有否關系?案:《玉緯經》乃道書匯集。《道藏》之稱,始於唐代,據《類編長安誌》卷十載:“《唐大清宮道藏經目錄碑》,秦守正書,趙盈篆額。”此前各處道書總集,多有別稱,如北周武帝天和五年玄都觀道士所上經目,稱《玄都經目》,***二 千四十卷(見甄鸞《笑道論·諸子道書》三十六);唐玄宗時史崇等奉勅收京中藏經二千余卷,修撰《壹切道經音義》(見《全唐文》卷九二三史崇《妙門由起序》);另有唐玄宗禦制《瓊綱經目》,藏經五千七百卷(見《道藏尊經歷代綱目》)等等。各處道書隨著各代道士的衍演增飾,時有所補,《玉緯經》亦不例外,據《道藏尊經歷代綱目》載,唐尹文操即有《玉緯經目》,藏經七千三百卷。即使宋《萬壽道藏》問世後,《玉緯經》尚行於世,元代猶存《王緯經》,至元焚毀道經,其經在列,故明《正統道藏》無此經,亦無散見版本。
《正統道藏》正壹部 “楹”帙收有《正壹論》,不題撰者,其中亦無《南史·顧歡傳》所述之語;但該文以詰難問答形式寫成,頗似六朝作品,覽其中心思想,乃在解釋老子道德之說與葛洪靈寶之法的關系,雖與《南史·顧歡傳》中所說《正壹論》旨在協調釋老有所差異,但均為議論文字,極可能為孟景翼《正壹論》之殘卷。由此推斷,《正壹論》並非科分書目之專著。據《雲笈七簽》卷六《七部》記載:
《正壹經》雲: “《正壹法文》壹百卷,今《孟法師錄》亦壹百卷,凡為十帙,未知並是此經不耳?斯經所明,總述三乘之用,故此經名正壹,遍陳三乘,王長所撰。新出之儀四十卷,但未有次第,長既隨師升玄,於時多承口訣,祗錄為卷名,未詮次第也。
《正壹經》乃是當時道教所崇奉經籍之總稱,《雲笈七簽》卷六引《玉緯》雲: “按《正壹經詔化品目錄》:正目經九百三十卷,符圖七十卷,合千卷。”托言為“太上老君”降授“天師”之“正壹科術要道法文”,由張陵傳世,總稱《正壹法文》壹百卷,好事者托名王長(張陵弟子)撰,爾後又有好事者造作新儀四十卷,只有卷名而未詮次第。“孟法師”節錄昔之《正壹法文》及新出之儀四十卷,***錄為壹百卷,故此書當時稱《孟法師錄》。因“孟法師”所錄為《正壹法文》及新出之《儀》,故當時人亦稱之為《正壹經》。這位“孟法師”之所以要輯錄道經,極可能是因梁時的釋道之爭,壹是為自文、自重、自尊其教,二是為其撰《正壹論》作依據底本。“孟法師”錄《正壹經》 (總稱)時,可能便上繼陸修靜之“三洞”分類法、又仿王莽設“四輔”以益“三公”之故事,將正壹經書分為三洞四輔,即所謂“七部”。因而《道教義樞·七部義》雲:
七部者,今依《正壹經》次,壹者洞神部,二者洞玄部, 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玄部,七者正壹部。
如果《正壹經》不是當時道教經籍的纂集本,何得而出現以七部次第之方法而編目呢 ?單壹的《經》,是用不著分部類的。拙見以為纂集此經者極可能便是孟景翼,首創“七部”分類法者,便非孟景翼而莫屬。
然而,這位孟景翼法師仍然非著《玉緯七部經書目》的那位 “孟法師”。
南朝梁還有壹位著名的 “孟法師”,這就是道教學者孟智周。據《三洞珠囊》卷二《勅追召道士品》引《道學傳》第十二卷雲:
孟智周,梁武帝時人,多所該通。梁靜惠王撫臨神忮,請智周講。光宅寺僧法雲來赴,發講,法雲淵解獨步,甚相淩忽,及交往復盛其辭辯。智周敷釋煥然,僧眾嘆伏之也。唐王懸河《上清道類事相》卷壹《仙觀品》引《道學傳》雲:
孟智周,丹陽建業人也。宋朝於崇虛館講說《十方懺文》。《三洞珠囊》卷九《老子為帝師品》錄孟智周法師《老子經通題目》。《隋書 ·經籍誌》子部道家類著錄《老子義疏》五卷,孟智周私記。唐釋法琳《辯正論》卷十壹謂:“《道德玄義》三十三卷,孟智周撰。” 《舊唐書·經籍誌》謂:“《老子義疏》四卷,孟智周撰(《新唐書》子部道家類,《通誌略》諸子類道家均雲五卷)。從這些記載得悉孟智周之主要著作為《老子經通題目》、《老子義疏》。前者明顯是有關道教經書編目之作。案《道教義樞》及《雲笈七簽》述七部義中,均只說“正壹遍陳三乘,王長所撰,新出之儀四十卷,但未有次第”,在談到《正壹經》源流時,便都是引述《玉緯》。如《雲笈七簽》卷六《七部》雲:
……其源流者,《玉緯》雲:昔元始天王以開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年中時,使玉童傳皇上先生白簡青策之文,自然得乎此法,虛無先生傳於唐堯……。
可見孟景翼錄正壹經書,只是率先提出和運用了 “七部”分類法,但卻並沒有論述和解釋為什麽要這樣作,更沒有論述諸經系之源流;爾後完成這些的便是《玉緯經》,簡稱《玉緯》,《玉緯七部經書目》明言書目,顯見是其中的主要內容部分。孟景翼並非《玉緯》的作者是顯然的;《玉緯》的作者,拙見以為極可能是較幼於孟景翼的孟智周。壹則兩孟為同時人,孟智周較幼,或謂梁時孟景翼為“大孟”、孟智周為“小孟” (見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卷上),孟智周以從學所得,闡述景翼之說;二則孟智周所撰《老子經通題目》,極可能乃《玉緯七部經書目》之別稱。是以我們認為孟智周作《玉緯七部經書目》的可能性較大。或謂“孟法師”系籠統指孟景翼與孟智周,蓋因無法斷定《玉緯七部經書目》作者之故;或謂《玉緯七部經書目》即《孟法師錄》,為孟景翼撰。這些似乎均欠妥切。我們的初步結論是:首創“七部”分類的是孟景翼,而系統論述並作編目專著的乃是孟智周。
因資料短缺,拙見可能牽強,不過既是長期懸案,聊抒己見,姑作拋磚引玉吧 !幸明識者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