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墟在西北,(趙改墟作虛,下同。
戴亦改下《山海經》文作虛。守敬按: 言河源者當以《漢書·西域傳》為不刊之典,以今日與圖證之,若重規疊矩,作 《水經》者惟但言蔥嶺、於闐未明,言昆侖不能知昆侖所在。
又見《史記·大宛 傳贊》雲,惡睹所謂昆侖,《漢書·張騫傳贊》亦雲爾。)遂以昆侖置於蔥嶺之 西,酈氏又博采傳記以符合之,遂與《經》文同為悠謬。
會貞按:《壹統誌》, 西藏有岡底斯山,在阿裏之達克喇城東北三百壹裏,此處為天下之脊,眾山之脈 皆由此起,乃釋氏《西域記》所謂阿耨達山即昆侖也。又齊召南《水道提綱》, 巴顏喀喇山即古昆侖山,其脈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東來,結為此山。
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貴為巴顏,黑為喀喇,即唐劉光鼎謂之紫山者,亦名枯爾坤,即 昆侖之轉音。戴震《水地記》,自山東北至西寧府界千四百余裏。
《爾雅》,河 出昆侖虛,不曰山。察其地勢,山脈自紫山西連犁石山,又南迤西連,接恒水所 出山。
今番語岡底度斯者,譯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寧府邊外五千五百余裏,綿亙 二千裏,皆古昆侖虛也。)
三成為昆侖丘。(趙雲:見《爾雅·釋丘》。
趙琦美據《河水》四《註》,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趙說是,而趙本有山字,適相違反,當是刊刻者 妄加。
王校本乃改趙說曰,趙琦美據《爾雅》,三成上補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註》,成猶重也。
昆侖山三重,故以名雲。是《爾雅》因昆侖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
酈氏據《爾雅》釋昆侖,則正坐實昆侖丘之三成,蓋《山海經》 亦釋昆侖山為昆侖丘也。)《昆侖記》曰:(朱記作說,全、趙、戴同。
守敬按: 《昆侖說》未聞。《爾雅》疏引《昆侖山記》,昆侖山壹名昆丘,三重,與此文 稱昆侖之山三級合。
則昆侖說為《昆侖記》之誤,今訂。)昆侖之山三級,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見《淮南子》,後文引之,壹名板桐;(朱桐作松,《箋》 引《廣雅》板桐及嵇康《遊仙詩》結友家板桐,雲:未聞板松,疑或字誤。
守敬 按:《楚辭·哀時命》稱板桐,則松當作桐無疑。趙、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孫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則樊當攀之省,板當扳之誤也。)
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經》。作平圃,《穆天子傳》作縣圃,郭璞註《山海經》引 《傳》作縣圃,又引作玄圃。
玄、平形近錯出,玄、縣音同通用。)壹名閬風; (守敬按:《楚辭·離騷》雲,登閬風而糸?馬。)
上曰層城,(朱層作增,趙、戴改。守敬按:《大典》本、黃本並作層,知原是層字。
層與增同。《淮南·墜 形訓》,昆侖虛中有增城九層。
又雲,縣圃、涼風、樊桐,在昆侖閶闔之中。則 後文引之不數增城。
《廣雅》,昆侖墟有三山,閬風、板桐、玄圃,皆分玄圃、閬風為二,亦不數增城,並與此異。而《十洲記》言昆侖三角,壹名閬風巔,壹 名玄圃臺,壹名昆侖宮。
後文又引之,則又異。)壹名天庭,是謂太帝之居。
(戴改謂作為。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謂太帝之居語,後文引之。
高誘雲,太 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萬裏,(守敬按:此沿《禹本紀》之誤,古時中外未通,傳聞異辭, 轉相傳會,荒誕不經。
於是《禹本紀》言昆侖有去嵩高五萬裏之說,而《水經》 以為據,酈氏亦深信不疑。觀本卷後文,考東方朔之言及《經》五萬裏之說,難 言康泰、浮備調之是。
下卷《異物誌》曰,蔥嶺之水,分流東西,西入大海,東 為河源,非原脫此字。《禹紀》所雲昆侖,張騫使大夏而窮河源,謂極於此而不 達於昆侖,其明徵也。
是《禹本紀》壹誤《水經》再誤,酈氏三誤矣。推其致誤 之由,乃限於地,並限於時耳。
今按圖以索,相去不過萬裏,無稽之言,存而不 論可也。)地之中也。
《禹本紀》與此同。(會貞按:《史記·大宛傳贊》稱《禹本紀》。
梁玉繩 《史記誌疑》曰,《困學紀聞》雲,《三禮義宗》引《禹受地記》,王逸註《離 騷》引《禹大傳》,豈即太史公所謂《禹本紀》者歟?余因考郭璞《山海經》註, 亦引《禹大傳》,《漢·藝文誌》有《大A0》三十七篇。師古曰,A0,古禹 字。
《列子·湯問》篇引《大禹》,疑皆壹書而異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經》。
郭《註》,去嵩高五萬裏,蓋天地之中也,見《禹本紀》。當酈氏時,《禹本紀》 未必存,蓋據郭書。
又按《初學記》五引《河圖括地象》曰,昆侖者,地之中也。 《水經》從《禹本紀》而省作地之中,蓋參以《河圖》說歟?)高誘稱,河出昆 山,伏流地中萬三千裏,禹導而通之,出積石山。
(會貞按:誘是涿人,見《易 水》篇。《隋誌》《淮南子》二十壹卷,高誘《註》。
此《淮南·?形訓》註文。 今本《註》,昆山作昆侖,積石詳本篇二卷。)
按《山海經》,自昆侖至積石壹 千(戴刪壹字。會貞按:黃本有壹字,各本同,戴乃臆改。
以後凡首稱壹千、或 壹百、或壹十者,戴並刪壹字。其武斷實甚,特揭於此,後不復出。)
七百四十 裏,(守敬按:此酈氏就《西次三經》總計之文。即今本《山海經》歷數之,凡 二千壹百裏。
然《續博物誌》三引《山海經》,與《註》同。《釋迦方誌》引書 雲雲亦同。
則此無訛文,當是今本《山海經》所敘裏數有誤字。)。
2. 水經註河水的譯文原文第壹句是:自下廟歷列柏."河水南徑北屈縣故城西,西四十裏有風山,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常不止,當其沖飄也,略無生草,蓋常不定,眾風之門故也.風山西四十裏,河南孟門山.《山海經》曰: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北登孟門,九河之隥.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厄,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赑怒,鼓若山騰,浚彼頹疊,迄於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又有燕完水註之,異源合舍,西流註河.河水又南得鯉魚,歷澗東入,窮溪首便其源也.《爾雅》曰:鱔,鮪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非夫往還之會,何能便有茲稱乎?'的譯文。
3. 古文翻譯 酈道元(水經註)從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壹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壹千二百多裏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裏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壹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淒涼,空蕩的山谷裏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4. 酈道元的《水經註》中描寫三峽的古文全文誰有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從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壹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壹千二百多裏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裏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壹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淒涼,空蕩的山谷裏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