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對於《周易》本身的易學研究被前輩學人分為數,象,理三學(有部分術數學家為了強調占蔔的重要,也有將三學總結為象數理占四學。筆者認為象數理三學是構成周易易學體系的有機結構,本身既可以獨立成為體系。而占蔔只是對於周易象數理三學的綜合應用,並不能和三學並力)。
數、象、理三學的內在邏輯是由數產生象,由象產生理。《河圖》、《洛書》是數的代表。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詳細的介紹過。所謂的象,其實就是周易的卦符系統。按照古人的規定,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按照這樣的區分,1、3、5、7、9為陽數;2、4、6、8、10為奇數。同時,為了區分先天的、無形的氣和後天的,有形的形。數字中1、2、3、4、5又被稱為生數,有生長、演化的含義;6、7、8、9、10為成數,是後天的形的。
《河圖》的結構就是生數居內,成數居外的結構。1為水,居北方;2為火,居南方;3為木,居在東方;4為金,居西方;5為土,居在中央。這是生數的分布!接著按照這樣的規律,自然6也居於北方,屬水;7居北方生火;8居於東方屬木;9居於西方屬金;10居於中央屬土。(上述的數理在術數應用裏面被稱為“河圖數”。比如在風水樓層的選擇上,便依據“河圖數”對於五行進行選擇)
如此,生數在內,成數在外!術占家們認為這就是《周易》六十四卦分內卦、外卦的來源。同時,正因為卦有內外之別,生數是作為基本的數字,成數只是在生數的基礎之上產生的演化。因此,在術占應用之中將不發生變化的稱為“體卦”,而發生變化和應用的稱為“用卦”。
陰陽的觀念,在自然的印象之中自然是天地。因此,古人對於皇天後土有著先天的崇拜。所謂“在天成氣,在地成形”。黃天在自然至尊至極,通過三垣周天二十八宿管理天下。天帝也就是術占學家眼裏面的天乙星或者紫微星每年按照東南西北四方進行巡視,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帝車”,也就是北鬥七星。那麽,北鬥七星鬥柄所指的方向是天帝管理巡視四方的標誌。故而按照北鬥七星的運行軌跡形成了四季的記錄和歷法的確定。而術數家所有的應用自然不能脫離太歲的神煞系統和北鬥七星的星占系統了。
二、風水學的實質
每年我們分為四時(春夏秋冬)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其形成的過程我在詳解穿山七十二龍和透地六十龍進行了詳細的敘述。《洛書》九宮的方位、八卦、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結合本身是漢代孟喜、京房等易學家對於易學發展的貢獻。後世在通過唐代的楊筠松和明代蔣大鴻的擴展運用於風水學。二十四節氣實際可以對應二十四山,七十二候可以直接對於穿山七十二龍。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風水學的實質就是以幹支為基礎,結合歷法的壹種相宅(後世稱之為“陽宅風水”)或者是相墓(後世稱之為“陰宅風水”)的方法。歷法對應的天時,宅墓對應的是地利,利用天時和地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人和。
三、風水派別爭議評議
眾所周知,風水體系的形成非常晚。經過漢初易學家和術數家們的集體努力,出自《尚書》的五行思想終於和出自《周易》的八卦象數系統融合,由此產生了山、蔔、醫、星、相的“五術”體系。其中“相”就是指相地之法。包含了宅相、墓相,應該是後世風水的源流。
1、《葬經》,風水的起源
兩晉著名訓詁學家、文學家郭璞在其著作《葬經》中提出“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便有止”。始有風水概念的完成,而作為相地之法的指導著作的《葬經》自然被後世稱為風水學的原典。在《四庫全書》中進行了收錄。但《四庫》編纂者認為在《晉書.郭璞傳》中所提及的《葬經》已經失傳,而世傳之書應當為後人托郭璞之名而已。
2、唐人對風水體系的發展
逮及唐代,國師楊筠松(民間稱之為“楊救貧”)總結前人相地方法,註解和著寫《青囊經》、《天玉經》、《撼龍》、《疑龍》等風水經典。
楊筠松在風水實踐中,鑒於山區、丘陵地帶尋龍點穴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山水之間的陰陽屬性,運用先天八卦納甲原理,即“乾納甲兮坤納乙,壬與寅戍離宮納,坎癸申辰納水音,合四陽卦;艮納丙兮巽納辛,震東納庚於亥末,酉兌納丁已醜金,合四陰卦”。的原理。演繹出在二十四山正針中始分十二陽龍和十二陰龍。同時創造了“縫針”二十四山和“穿山七十二龍”的運用。後世按照楊公風水將風水尋龍分為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等風水實操程序。為形派風水風水代表,多為後世地師所尊崇!其學說為其徒曾文辿所傳。
以楊公為代表的形派風水(世稱“贛南風水”)公稱有“楊、曾、廖、賴”為四大宗師。傳說之廖瑀中為楊筠松之弟子!筆者查《四庫》術數篇,有《九星穴法》存世。為廖瑀所傳。然而歷代註書都沒有廖公著作。所以都認為《九星穴法》是偽作。《九星穴法》專以九星辨穴體。所謂九星者,太陽、太陰、金水、紫氣、天財、凹腦、雙腦、平腦三體,合天罡燥火為九。其中又分正體、開口、懸乳、弓腳、雙臂、單股、側腦、沒骨、平面為九等,實際並沒有還是沒有壹家得世間之公認,因此,筆者對世傳廖公風水持保留之態度,暫不發表意見。
傳說與楊筠松同時代人丘延翰得民間傳授天子之穴的點穴辦法。形成獨立的壹派風水體系,目前市面上使用乾坤國寶風水便是丘延翰所傳,筆者在實踐中發現其龍門八局水法有相當的應驗度,其余代考。
《四庫》中載:《內傳天皇鼇極鎮世神書》, 舊本題《邱延翰正傳》,楊筠松補義,吳景鸞解蒙。其方法以天星二十八宿附於二十四山龍之下,以乾、坤、艮、巽為四厘極,配以炁、羅、計、孛四星,以角亢、奎婁、鬥牛、井鬼分為四候,不知其何所取義。案《青囊序》有先看金龍壹語,後人以亢、牛、婁、鬼四星當之,原屬臆解。是書又雲四金不以方位言,專以在地之形,應在天之象。目前所講之天星風水與其有關,但是其書之原理在清代已經無可考證,所以眾說紛紜,莫衷壹是,斷為偽書!
3、其他地理風水之發展
如前,自唐代楊筠松“贛南風水”開始,世傳“楊、曾、廖、賴”為宗師。當世風水往往稱之為三合風水,或者形派風水。然後初贛南風水外世間尚有三元風水存世。而目前所謂之風水師往往稱其為玄空風水,實則三元風水之別稱。
三元風水以明代蔣大鴻為開宗立派之人,然筆者實際查《四庫》術數類.相地並無三元風水蔣大鴻之著述!世傳蔣大鴻有《水龍經》《天元五歌》《地裏辨正》等著作存世;並創蔣盤羅經!
世傳蔣公收徒有會稽姜垚、丹陽張仲馨、丹徒駱士鵬、山陰呂相烈、武陵胡泰征、淄川畢世持等。又有滇南範宜賓,浙江章仲山,蘇洲朱小鶴、上虞徐迪惠、湘楚尹有本、廣東蔡岷山。然而其弟子各自立其宗派,沒有壹人真正其真傳。
筆者視野所及,常查面前三地所傳三元風水,除“沈氏玄空學”之外,旁及章仲山等玄空風水理論。莫衷壹是,其中不乏互相攻訐之事。其真學如何囿於筆者閱歷有限、實操影響,無法知其全貌,不免遺憾!
四、風水綜述
筆者以眼界所及,按易學之學理,結合風水理論值研習,竊以為:風水理論起源於漢代“五術”之相地之術,自兩晉郭璞《葬經》開始始有理論體系。實際根本在於術數先賢們努力形成之象數體系和五行體系的融合。三合風水註重形派,實則是基礎,其中也涉及理氣之內容;三元風水的發展在三合基礎之上進壹步發揮漢易方位五行與節氣變化之模型。其側重點不同然基礎均是由相地而始。亦如釋家之小乘與大乘之爭議,實則小乘之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十八界應為根本乘。而不是世間認為之大小的分別。
如前,天時不如地利,三合風水(形派)應該為所有風水體系的根本中的根本,不知三合者不足以論風水,不知三合而不明三元者也不足以論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