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是間上有古代和現代,地理上有南有北,文字有修改和棄除,讀音上有變化,這也是形勢必須經過的。”這句話從時間、空間上闡述了文字、發音的變更,沒小句話形式相同,意思相連,且合轍押韻,說明了語言變更的必然性。
這句話出自《毛詩古音考》
毛詩古音考
毛詩古音考,此書初刊本已佚。建寧徐時棟購得舊刻本重刻於閩中,《四庫全書》本即以徐氏刻本為底本。作者陳第
作者
陳第(1540或1541壹1617)撰。
第字季立,號壹齋,福建連江人。萬歷時諸生。少聰穎,博學自負,喜談兵。曾投筆從戒,受知於名將譚綸、俞大猷、戚繼光,官至薊鎮遊擊將軍。精通五經,尤長於《詩》、《易》,著述頗富。主要有《毛詩古音考》、《伏羲先天圖贊》、《屈宋古音義》、《尚書疏衍》、《壹齋集》等。南北朝人讀《詩經》,發現韻腳有不押韻者,便改讀其字以求押韻,稱“葉韻”。至唐、宋葉韻之說更加泛濫,甚至為求葉韻而改古書文字,使先秦兩漢之書幾不可讀。宋人吳□撰《韻補》,明人楊慎撰《古音略例》,焦□撰《筆乘》,都曾對葉韻說提出懷疑,而未敢斷然否定,惟焦氏《筆乘》謂“古《詩》無葉韻”,然未進行深入、系統地研究。陳氏少讀《詩》,即疑時韻之說,晚年讀《詩》益勤,懼子侄學《詩》而不知古音,於是廣征博采,進行考證,形成初稿。萬歷三十二年(1604)造訪焦□,焦氏又為補其未備,正其音切,始成定稿。陳氏通過研究,認為《詩經》用韻是以當時的實際語音為其礎的,與大致同時的《左傳》、《國語》、《易經》、《易象》、《離騷》、《楚辭》、秦埤、漢賦以至上古歌謠、箴銘、贊頌等基本相合,以今音讀古《詩》之所以不諧韻,並非古無定音,而是語音演變的必然結果,即“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於是力排眾議,指出古有定音,葉韻之說實屬荒謬,謂“註《詩》者壹則曰葉,再則曰時……胡為以今之讀為正,而以古之正為葉也?”,猶如“以楷書為正字,篆隸為模楷而作矣,顛倒古今,反覆倫類,莫此甚也”。此書體例,取《詩經》韻字四百四十個,每字先註音講解,後列“本證”,即《詩》自相證,列舉《詩經》中能證明此字讀音的篇句,依次排列。本證之後為“旁證”,取與《詩經》大致同時的《左傳》、《國語》等韻語相佐證。又廣采前人及當時人的研究成果,引用自漢至明如鄭玄、揚雄、劉熙、許慎、高誘、徐邈、沈約、蕭該、張守節、陸德明、顏師古、吳□、揚慎、焦□等十幾家所註古讀,徹底否定了葉韻說,至清初頤炎武撰《詩本音》,江永撰《古韻標準》以踵其後,以經證經,始全部澄清時韻之謬,而陳第此書實開其先聲,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說,“開除先路,則此書實為首功”,張裕釗《重刊毛詩古音考序》謂“我朝經學度越前古,實陳氏有以啟之”,“有明壹代,蔑弁古學,訛謬相循。沈潛遺籍,傑出元解,陳氏壹人而已”。陳氏此書不僅對《詩經》有功,對於研究先秦兩漢古籍亦為有助。對後世古音學的形成與發展都有深遠影響。但尚屬草創,也有不足之處,不如清代學者把古音納為若幹韻部,以成壹完整系統。陳第對通韻、合韻、陰入通押等亦未能正確識別,故有壹字數音現象,引用的材料有些離《詩經》時代太遠,不適作《詩經》的***時語音材料,對方言的分析亦有失客觀。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item/毛詩古音考/217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