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栽培歷史

栽培歷史

植物栽培的具體歷史年代已無法考證。但是可以推斷出栽培的原因。以前社會生產力很低的時候,人們主要靠采摘水果充饑。然而,水果對人們的供應最大的不足是其強烈的季節性。有時候天氣不利,會沒有這樣的食物充饑。不僅如此,有時候野果根本滿足不了人的需求。這就迫使人們不斷想辦法獲取更豐富的食物。在長期的、大規模的采摘中,舊石器時代以後,由於偶然因素、生活和生產經驗的增長以及意識的不斷發展,人們發現有些植物會按照人的需要生長繁殖。於是人們開始培育野生植物試紙。更早的,比如玉米種植,水稻種植。馬鈴薯的繁殖。而且我們註意到,隨著人們需求的不同,植物栽培的出現是有時間關系的。讓我們看看壹些重要植物的栽培歷史:

1.玉米栽培歷史

玉米,又稱“玉米”、“玉米”、“蘆葦”、“珍珠米”。

玉米原產於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印第安人開始種植玉米。由於玉米適合旱地種植,西歐殖民者入侵美洲後將玉米種子帶回歐洲,隨後在亞洲和歐洲廣泛種植。16世紀中葉左右,中國開始引進玉米,18世紀傳到印度。

2.水稻栽培

據研究,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管子》、《路嘉欣輿》等古籍中記載,公元前27世紀神農時代播種五谷,水稻被列為五谷之壹。大約4200年前,水稻種植已經從長江中下遊推廣到黃河中遊。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了精耕細作,修建了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發展水稻,如河北的漳水渠(公元前445-396年)、四川的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陜西的鄭國渠(公元前246年)。梯田最早出現在西漢的四川。20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姚敏書》致力於水稻和旱稻的栽培技術。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唐宋時期,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太湖流域是水稻生產基地。北京軍民所需的大米完全依賴江南水運。當時,由於重視水利建設、開墾河湖、改良農具、培肥土壤、稻麥雙季和品種更新,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種植栽培體系。

3.小麥栽培歷史

小麥壹直是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尤其是在幹旱地區。小麥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壹。

小麥起源於外高加索及其附近地區。更早傳入中國。據考古發掘,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炭化小麥距今4000多年。其他地方如甘肅民樂、雲南劍川、安徽亳縣也發現了3000年至4000年的炭化小麥。

歷史上小麥種植主要分布在黃淮流域,由於面食的發明,小麥種植在漢代發展最為迅速。由於漢末以後中原戰亂,大量北方人南遷,江南對小麥的需求大增,刺激了南方小麥生產的發展,形成了稻麥兩熟制。其中,宋之交最為引人註目。到了明朝,小麥種植幾乎遍布全國,在糧食產量上僅次於水稻,但其主產區仍在北方,中國的小麥種植技術最早是在北方發展起來的。

此外,許多植物的培育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耕作歷史創造了人們的食品生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