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父親王昭君(1882-1906),又名貞元,早逝,留下壹子,方六歲;壹個叫瑞·蔡穎的三歲女孩。叔公王,本名鐘蘭,也是壹位學識淵博、精通詩詞文史的教育家。早年參加維新派江標湖南派,任吉安師範學校督學(校長)二至三年(19101),後在村中設校。著有《桂芳齋詩集》等書。他的兒子王思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日新日報》和《前進日報》的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教育部、出版總署總編輯,《中國語文教學》雜誌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民進北京市委宣傳部長。還主編了最早的工農速成中學語文教材,出版了《離騷語文解構》、《離騷例釋》、《楚辭修訂釋》、《中國古代例釋》等專著。其中,《古漢語舉例》是研究古籍的重要工具書,對先秦兩漢古籍中的漢語疑難問題逐壹辨析,並提出正確的解釋。《楚辭註疏》運用語法、訓詁、古語、寫法、校勘等方法,辨正了文本的讀音錯誤,解釋了文本的含義,具有獨創性。如利用楚辭故地江西吉安、安福、永新、蓮花等地的原方言來解釋楚辭中的“羌”字,解決了東漢王逸之後歷代學者未能正確解釋的問題,受到學術界的好評。該書獲國家教委優秀圖書獎。王思遠十分重視家鄉的歷史文獻,編輯出版了王邦喜的《珍石坊記》及其詩作,還編輯出版了明代安福劉多的《來福齋稿》和清初安福抗清女英雄詩人劉舒的詩集《歌山集》。65438年至0992年擔任安福縣誌編纂顧問,為保存祖國優秀文化遺產和家鄉歷史文獻做出了寶貴貢獻。
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王禮錫受祖父和叔祖父的教育最多,這彌補了他早年失去父親的遺憾和不足。
曾祖父王邦喜(1827-1893),字介卿,字爾虞。同治四年(1865),中選進士,庶吉士被授予檢討。曾任國史館助理員、國子監秘書、文遠館校對員、國子監講解員、讀本員、日常講解員,直入書房。回國後在吉安白鷺洲書院、臨江樟山書院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