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調查顯示,雖然有81.6%的同學認為課外閱讀不可替代,但現實中有50.1%的同學每天閱讀課外書的時間不到1小時,只有22%的同學每天至少花1小時閱讀課外書。60.3%的學生表示“作業太重,沒有多余的時間學習”。在閱讀內容上,學生閱讀中外名著的願望與實際閱讀情況大相徑庭;相反,科幻懸疑、漫畫等休閑娛樂類書籍受到學生追捧。
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認為
“巨大影響”
在對課外閱讀的認識上,81.6%的學生認為課外閱讀對個人成長影響很大,認為課外閱讀“有必要”;只有6.9%的學生認為課外閱讀對自己的成長“影響不大”,因此持“無所謂”的態度。
從獲取知識的途徑來看,65.3%的學生認為課外閱讀是他們獲取知識的最重要途徑之壹,25.8%的學生認為“看電視和上網可以滿足他們獲取信息的需求”。
看學生在家的閱讀情況,學生閱讀的課外書有48.75%是“自己在書店購買的”;36.25%的學生讀“家裏的書”;26.25%的學生向他人借閱,只有0.6%的學生“從不看課外書”。在買書問題上,64.38%的學生每月買書花費“0 ~ 50元”,排在每月零花錢/生活費前三位;只有13.12%的學生每個月“基本不買書”。
學生時間的60.3%
被作業塞滿
從閱讀時間來看,50.1%的學生每天閱讀課外書的時間少於1小時,26.4%的學生讀書不規律,有時看,有時不看,只有22%的學生每天至少閱讀1小時。
周末,48.3%的學生待在家裏“做大量作業練習”;28.9%的學生忙於“參加各種興趣班和輔導班”;15.6%學生“經常在QQ上聊天、打遊戲、看電視劇”;只有7.2%的學生“安排壹定時間看課外書”。
但是,學生課後讀書少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調查中,初二學生小林告訴記者,學生除了上午和下午要上課,晚上還要上7點到9點的自習,自習結束回到家還要再復習壹遍,復習完就快累了。壹整天基本都是用來學習的,除了周末,很少有獨立的休息時間。相應的調查結果也顯示,60.3%的學生抱怨“作業太重,沒有多余的時間學習”,只有8.1%的學生認為“有時間讀書,但不喜歡讀書”。
娛樂和休閑書籍
受到追捧
在學生參與閱讀的課外書類型中,“娛樂休閑類”課外書最受學生歡迎(189人次);其次,“文學名著、傳記等。”(167人次),網絡書籍和熱門小說(141人次)也有不少學生讀者;當然,“教輔參考書”(92人次)也是學生日常課外閱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壹。
從學生的構成來看,小學生喜歡動畫片和童話。來自泉州師範學院的小學生卓爾達告訴記者,他最喜歡看《淘氣的馬小跳》和《皮皮魯》系列,因為書中的故事很有趣,讓他著迷。
初中生更喜歡看偵探、科(幻)幻、懸疑類書籍,比如《福爾摩斯系列》、《海底兩萬裏》。此外,《十萬個為什麽》、《中華五千年》等科普和人文類書籍也受到初中生的追捧。
高中生是文學名著和網絡讀物的追隨者。《巴黎聖母院》、《紅與黑》等厚重的文學讀物,以及《夢裏花落知多少》、《悲傷的河》等通俗小說成為高中生的最愛。泉州七中高二女生林認為,文學名著富有哲理,讓人探索人的內心世界,而通俗小說則讓他們找到同齡人的感受,都是高中生的“興趣之書”。
“大作”和“功利”成為課外閱讀的兩大弊端。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很多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面存在矛盾的問題。比如,當被問及是否喜歡讀名著時,81.1%的同學表示喜歡讀名著,但實際上只有42.1%的同學在課外閱讀名著;又如,53.4%的學生認為閱讀課外書的主要功能應該是“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但在實際閱讀課外書中,76.8%的學生以“有助於學習、提高學習成績”為選擇標準。“名著”和“功利主義”的觀念讓學生的課外閱讀越來越沈重和枯燥。
課外書只允許
閱讀名著
旁白:陳驍,全州壹中高二年級。
從小學開始,家裏就支持我看課外書。即使現在我已經高二了,家裏也沒有禁止我看課外書。應該說我還是比較開明的,但是有個原則:這個課外書必須以“名”字開頭,只能是世界名著,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等等。
在爸爸的心目中,學生要看課外書,只能看名著,其他書都沒用。其實不只是他。從小到大,叔叔阿姨老師都跟我們說“這本書好,世界名著;那本書還行,是國產名著,或者是“誰家的孩子很厲害,才幾歲就會讀世界名著”。看來妳只看名著是對的,不看是錯的。
這些話我從小就聽過,但是名著似乎並沒有大家說的那麽好,有些名著根本看不懂。高中的時候,我們很多同學都喜歡看校園小說,簡單有趣。他們就像自己的生活,感覺很真實。有時候做作業做累了,看壹點校園小說真的會讓妳覺得輕松有趣。但每次都只能偷偷看,因為壹旦被父母看到,就會被當成“亂七八糟的書”沒收。總之,我爸媽就說了壹句:除了名著,什麽課外書都不能看。
調查結果:81.1%的學生表示喜歡看名著,但只有42.1%的學生表示課後會看名著。對於名著,學生“想”的多,“看”的少,想法和行動有將近壹半的差距。
學生們表示,雖然壹些通俗生動的名著,如《西遊記》、《水滸傳》、《簡愛》等在他們中間仍然很受歡迎,但實際上“名著”對他們來說並不真的那麽有吸引力。29.5%的同學表示“讀過壹兩本名著,感覺壹般”,10%的同學認為名著內容“離現在的生活太遠,有時令人費解”。
閱讀課外書是為了
提高學習成績
調查結果:21.7%的學生最常閱讀教具和參考書,新概念作文、做人和寫作、散文和兒童文學是最常閱讀的與學習有關的課外書,15.9%的學生閱讀這些書是因為想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
“我們也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能力。”家長李先生認為,現在競爭這麽激烈,家長買作文書、參考書等與學習有關的書是很常見的。歸根到底,家長盡力給孩子創造良好的閱讀條件,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學生們表示,家長熱情的“幫助”只會讓他們花更多的時間“綁在課桌上”,降低他們對學習和閱讀的興趣。33.75%的學生表示“對閱讀不感興趣”會直接影響是否閱讀課外書。
讓讀書少壹些“分量”,多壹些“快樂”
書籍是孩子的另壹個世界,這個豐富生動的世界對孩子性格、人格、能力的培養是不可估量的。通過閱讀,孩子會了解人性的善、惡、美、醜,開始學會思考、辨別、分析;人的壹些性格和修養,比如溫柔的氣質,善良寬廣的胸懷,都是可以通過讀書很快達到的。
而且,讀書能給孩子帶來強大的力量。學生時代的讀書課程,會讓壹個人成年後變得自信,充滿野心。他從書中所了解的世界和知識,將成為他未來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精神資源,成為他生命流動的源泉。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應該是壹件快樂的事情,閱讀課外書應該是讓他們快樂放松的時刻。目前,由於很多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閱讀缺乏指導,課外閱讀變得既“沈重”又“沈重”,成為孩子快樂學習的“噩夢”。
讓孩子循序漸進地閱讀:孩子的氣質和性格發展是有規律的,他對作品和文字的解讀和理解也是循序漸進的。比如幼兒園大班可以看圖,看圖說話,圖片故事;小學低年級看壹些童話、故事,高年級看壹些簡單的散文、小說、詩歌。
家長和老師在引導孩子讀書的時候,都是急於求成的。他們把名著作為孩子閱讀的起點,讓三四年級的孩子去讀《紅樓夢》。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可能的。即使他還沒有完全理解其中的詞句,更不可能深刻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反而讓孩子失去了閱讀的興趣,失去了閱讀的信心。
讓孩子全方位閱讀,不要局限於作文選文和參考資料:書籍是生活的壹面鏡子,孩子在閱讀時不僅會感受到文字的美,還會通過對閱讀文本的理解來回顧人生。抱著提高學習成績的功利指標去引導孩子讀書,孩子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只能是片面的,狹隘的。
讓孩子主動讀書,不要“畫地為牢”:真正的讀書會引發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引發分析和辨析。硬性規定孩子該讀什麽,不該讀什麽。孩子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從書本上得到的東西也是被打破的,這是豐富自己內心世界、提高知識和能力的無形枷鎖。只有主動獲取信息,妳的內心才能豐富強大。
變讀書為“零”:讀書沒有固定的形式,不壹定要坐在書桌前,手裏拿著壹本書。每天至少留出半小時的閱讀時間,可以完全分散,也可以完全集中。吃飯前和睡覺前的壹小段時間可以是妳的閱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