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花園建在哪裏?仙境,不要紅塵。
借秀美山川添新氣象。
項容金谷酒,花美玉堂人。
何興邀寵,宮車往來頻繁。
《看得見的杏簾》(林黛玉)
杏簾引客飲,望得見壹座別墅。
靈璧鵝水,桑榆燕子梁。
壹床春韭菜熱,十裏稻花香。
盛世,不用耕織。
寶玉續莊後,。
誰在平白無故做鋼筆?練南華莊子文。
不要後悔自己的無知,而是侮辱別人!
[描述]
黛玉來到寶玉房中,寶玉不在。因為她翻了案,寫了壹本書,看到她續的《莊子之心》這篇文章,“我又氣又笑”,她後來也開始寫詩。
[欣賞]
與黛玉有些芥蒂的柴為了收服寶玉,撒嬌、賭氣、忽冷忽熱,使寶玉陷入苦惱之中。他從莊子思想中尋求解脫,認為無論舍棄哪壹方面,都可以快樂。雖然這是出於壹時的憤怒和“炫耀的欣快”而說的,但還是壹句含糊不清的話,於是黛玉寫了壹首詩來嘲諷他,說他“無知”,不能識人,因為他把黛玉和女人混為壹談,攻擊她,說她是“張而知其穴”,“糊塗而困於世”,這恰恰證明了她已經被別人“困於世”了。說這種侮辱性話的人應該知道“自悔”才是正確的做法。作者讓黛玉出來反駁,只是為了給黛玉做必要的洗滌。因為黛玉和柴、華、麝不壹樣。
葬禮歌曲
花雕謝,花滿天飛,紅消香斷誰憐?
遊絲柔飄春亭,落絮輕觸繡簾。
閨閣中的女兒惜春惜暮,愁緒滿懷無處釋放。
用手把花鋤出繡簾,壹次次忍受落花?
柳榆莢來自麥草,無論桃浮與李飛;
桃李可以明年再送。明年的閨房妳認識誰?
三月香巢初築,梁間燕太無情!
雖然明年可以啄花,但人是不可能去空巢的。
壹年360天,風、刀、霜、劍步步緊逼,
能鮮艷清新多久?壹旦流浪,就很難找到。
花易見難尋,階前愁殺葬人。
偷花鋤頭獨自流淚,看天上枝頭血漬。
杜鵑黃昏無言,荷鋤歸掩重門;
當藍燈照在墻上時,人們開始睡覺,但窗戶並不暖和。
指責奴隸比傷害人還要惡劣壹倍?壹半出於憐憫,壹半出於煩惱;
憐春忽去煩,又去寂。
昨夜庭外發悲歌,知是花魂鳥魂?
壹花壹鳥之魂,總難留,鳥以無字自慚。
願儂這壹天有了翅膀,帶著花飛到天盡頭。
壹天結束了!香山在哪裏?
沒有壹招就藏風。
清理質量,清理幹凈,不要讓汙染沈到溝裏。
我要死了,要被埋了,但我不知道儂什麽時候會死。
今天埋花的人在笑,但是他埋的時候認識誰?
讓我們看春花漸落,也就是美人老死的時候,
春去春來,美人老,花落人亡!
[描述]
林黛玉把它收了起來,埋在花冢,憐惜桃花。如今,在她再次來到花冢之前,她哭著悲傷地唱著這首詩,只是因為寶玉聽到了。
[欣賞]
《葬花歌》是林黛玉壹生遭遇的所有悲歌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塑造這壹藝術形象、表現其人格特征的重要作品。它和《蓮花的女兒》壹樣,是作者試圖復制的文本。這首模仿初唐風格的歌曲,抒情淋漓盡致,藝術上很成功。
這首詩不僅僅是悲傷和悲哀,它仍然有壹種壓制不公正的空氣。“柳從芳菲長,無論桃飄還是李飛”,有對冷酷世界的憤懣,也有對人情冷暖的眷戀;“壹年360天,風劍互壓難”,不就是對迫害她已久的無情現實的控訴嗎?“願奴隸有翅膀,帶著花飛到天盡頭。說到底,香山在哪裏?不收集華麗的屍骨,壹片凈土遮風。與其困在溝裏,不如潔身自好”,這是在幻想自由和幸福高不可攀時,不甘受辱和汙染,不願低頭屈服的孤傲性格。“這些是它的意識形態價值。
這首詩的另壹個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探討曹雪芹筆下寶黛的悲劇提供了重要線索。賈詡原來有壹段批語:“我讀《葬花》讀到三四點,悲到忘了身世,四次提筆,都批不過來。壹個客人說:‘先生不是寶玉,怎麽會寫?’嘿!這位堅持者想從《石頭記》中獲得靈感,所以他停止了寫作,開始等待。值得註意的是,批語指出,不讀《余雄侯文》是不可能給這首詩加評論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該書審批者“停筆等待”。那麽“余雄侯文”是什麽意思呢?指的是下回,也就是第二十八回開頭的壹段,講的是寶玉在山坡上聽黛玉唱的這首詩時的感受。它的文字說:
.....而是先點頭嘆息;聽到“儂今日埋花,埋時知是誰”和“不為我悲歌,花落人亡不知何時”這兩句話後,我感到害怕,順著山坡往下掉,把落下的花撒了壹地。想象壹下林黛玉美麗的臉龐,在以後不可能找到的時候,我寧願心碎!等黛玉終於找不到了,再推到別人身上,比如寶釵、香菱、襲人等。,或者在不可能找到的時候。當寶釵等人終究找不到的時候,又如何能相安無事?而且我還不知道要去哪裏,那我就不知道我姓誰了,司楚,司遠,華斯,劉四!於是,壹而二,二而三,反復懇求,真不知道這時候為什麽要等傻事,什麽都不知道,好逃離塵網,解釋(解脫)這份悲傷。
寶玉聽《葬花》的預感是“黛玉永不見”,然後引申到別人,自己大觀園的花柳等。可見,說書法家“不是寶玉,怎麽會寫”的意思,是指出這首詩不是泛泛之言,要想到黛玉和寶玉壹樣無處可尋,才能理解詩中所蘊含的真諦。可見《葬花》其實是林黛玉寫的壹首詩。這壹點可以從《題紅樓夢》中的絕句中得到證明,這些絕句是作者同時代的人寫的,很可能也是作者的朋友寫的。他的詩說:“壹首悲傷的葬禮詩,似乎成真而我不知道。有壹縷為愛而死,醒來繼續長紅綾?”“好像是真的”,只有知道作者寫的黛玉之死情節的人才能說出來。過去,我們認為益銘可能無法像閻誌那樣讀完整部小說。現在看來,他極有可能看完了後半部手稿,或者至少聽作者交往的圈子裏的人詳細講了後半部的主要情節。如果說伊名絕句中提到的事如“聚如春夢散如煙”“石無靈氣歸山”等,我們還可以通過推測來認識,那麽我們就可以寫出寶玉窮困潦倒的“王孫瘦骨嶙峋”和他的定罪導致他心中的人不幸而死的“恥於史基倫”等詩句。上面引用的詩中最後兩句也是如此:說,他真的希望死而復生的“為愛而死”能救黛玉,讓寶和戴這對戀人成親,把月下老人握著的那根被割斷的紅絲繩重新接上。試想,只要“沈底杯”能起來,“紅綾”就能延續,這和後來的書續集把寶、戴的悲劇想象成非自願結婚的原因是不同的。如果壹切如程維遠和高鶚編的續集所寫,寶玉已經屬於他了。“沈”黛玉有什麽用?難道為了讓她成為“寶兒阿姨”而“續紅綾”?
這首詩《儂今葬花笑。他下葬的時候認識誰?”?.....“在幾個句子的結尾,比如書中重復了好幾遍,特別強調連學寫鸚鵡背詩也提到,已知美人老死的日期確實是在春花落之時,而且不是虛詞。同時,這裏說的是“他葬的時候知道是誰”,前面說的是“香消玉殞誰有憐香惜玉”“壹次流浪難尋”等等。,所以毫無疑問,黛玉死於和晴雯壹樣非常淒慘孤獨的境地。當時也不是所有人都忙得顧不上寶玉的婚禮。相反,寶玉和鳳姐都是因為避禍才流落在外的。那是“家破人亡,不談親人”“各得其門”的日子。詩中“柳莢自芳菲,無論桃飄隨李飛”或此意。”三月香巢已築,梁間燕太無情。雖然明年的花可以啄,但是很難把握“誰也不能去梁空巢”這句話的意思,本來就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很難把握意思。如果妳把它看作壹個預言,現在就更清楚了。大概到了春天,包和戴的婚事已經基本定了,也就是所謂的“香巢已築”,可是到了秋天,就發生了壹件事,就像梁燕之間的燕子無情地飛走了,被迫離家出走。於是,她感嘆“難以離開花鳥的靈魂”,幻想自己能“在威脅下生出翅膀”,隨她而去。她哭了壹天壹夜,最後“眼淚都流盡了。”這樣,“花落人死不知何時”,拿“花落”和黛玉、“人死”來比喻寶玉,是完全恰當的。每當寶玉遭遇所謂的“醜禍”,總有別人會倒黴,先是金釧兒,然後是晴雯,最後輪到黛玉。所以詩中有“質潔而潔,勝於陷溝”的雙關,可以用來解釋和說明氣。次年秋,寶玉回到賈府,發現弘毅庭院“紅、瘦、綠”,瀟湘館更是壹片“落葉寒煙”的淒涼景象。黛玉閨房如寶玉絳軒,只見“蛛網滿雕梁”。雖然寶釵依然存在,而且將來會成為她的“金婚”,但這又怎麽能彌補寶玉“喪子”所帶來的巨大精神痛苦呢?”雖然明年的花可以啄,但是人是不可能去梁的空巢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以上只是從胖評提到的線索中可以確認的壹些細節,可能都不那麽貼切,但這首詩壹定要照顧到寶黛的悲劇情節,這大概不是主觀臆斷。
其實“似乎成真”的詩還不止於此。黛玉的《再會。《秋窗風雨夕》和《桃花行》也有這種性質。前者似乎很不幸地說她後來離開了寶玉,後者似乎是她“含淚而死”結局的預寫照。
有人說《葬花詩》脫胎於唐寅的兩首詩,詩歌當然有繼承和借鑒,但文藝創作的“源”與“流”的關系不應顛倒。說到在某些遣詞造句和藝術風格上對前人作品的運用,實在不必在明代的藏書中去尋找。借用和運用初唐劉希夷《待北白頭翁》中“今年花色變,明年花再開”“花年年相似,人年年不同”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還不夠嗎?就是埋花的情節不壹定遵循唐寅在藥欄東岸埋牡丹花的故事。作者的祖父曹寅有壹首“孤墳埋桃花百年”的詩,這還不足以激發他的想法嗎?但這些都是“流”,只用。它們既不能代表詩歌的主體精神,也不能代替作者脫離現實生活的創作。更何況,如上所述,作者在這首詩中的別出心裁,並不在於那些傷春惜花之詞的纏綿悱惻。
當然,《葬花》中的消極抑郁情緒也極其強烈,不容忽視,對缺乏分析能力的讀者產生了不良影響。雖然這種情感完全符合林黛玉在藝術上的環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畢竟因為作者有意識地通過他所愛的人的口來表達自己的生命體驗感,在某種程度上暴露了自己思想的弱點。我們同情林黛玉,但同時也看到這個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在思想感情上是非常脆弱的。
蒂帕的三首絕句
壹個
我的眼裏充滿了淚水,我的眼裏充滿了淚水。我應該把它們扔給誰?
妳給我壹片泥沼也不可悲!
其次,
拋珠滾玉只偷,小鎮無意放松。
很難在枕頭上擦袖邊,就讓他被點著,被弄臟。
第三
彩線上的珠珠難收,湘江舊跡已模糊。
窗前千竹,無香跡?
[描述]
寶玉被賈政打了壹頓,睡了壹覺,聽見悲號聲。壹覺醒來,知道是黛玉。"我看到她的眼睛腫得像桃子壹樣。"他說他的痛苦是裝的,安慰她。黛玉走後,寶玉想她,想把襲人支開,命晴雯以送兩方舊絹帕為名,去見黛玉。黛玉明白了意思,非常激動,就把這三句絕句寫在手絹上。
[欣賞]
把手絹、詩詞這種禮物,當成男女私下傳遞的信物、情書,是很膚淺的。雖然也可以說是對傳統倫理道德的違背,但對於才子佳人來說,難免會陷入“私生活”的陷阱。此外,孤立地看,詩歌內容貧乏,因為它只講述自己哭泣的悲傷。這三首詩在小說中的作用在於,寶玉被打,說明寶玉和黛玉的關系完全不同於別人。只有放在具體的情節中,對比寶釵和襲人的不同態度,才能看出寶釵和黛玉之間的相互同情和支持。寶玉被打了個半死,寶釵來送藥時也流露出憐惜,但心裏想:“妳既然這麽勤快,為什麽不在外面的大事情上多下點功夫,妳主人也就高興了,妳也不能這樣受罪。”她也笑著說:“妳不用怪這個怪那個。我想,畢竟寶兄弟不老實,願意和那些人來往,妳師父才會生氣。”處處為道德辯護,處處為賈政辯護,其實是在用所謂“大義凜然”的話教訓寶玉。襲人趁機在王夫人面前大放厥詞,大談寶玉的“不分性別”、“寧在我隊鬧事”、“未發生前為君子”等原則,挑撥寶玉與黛玉的關系,並建議“二爺搬出園來”。她的壹番話把王夫人嚇得“如雷貫耳”(據齊說),騙取了王夫人的好感,為後來視察大觀園做了充分的輿論準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出了包、戴對的相互體諒、理解和忠誠,也寫出了身邊唯壹的忠實信差晴雯,意義重大。只要仔細閱讀書中的文字,就不難理解作者的意圖。其次,“還淚”在作者的意境中是林黛玉悲劇人生的代名詞。要理解“還淚”的全部含義,當然最好是讀壹讀曹雪芹寫的黛玉之死的情節,但我們已經看不到了。但作者的寫作中有壹個規律,可以幫助彌補這種遺憾,那就是他所描寫的家庭或人物的命運,已經被提前埋下伏筆,露出了蛛絲馬跡,有的甚至已經先引用了文字。描寫小說主人公林黛玉,作者當然是胸有成竹,統籌安排的。關於黛玉的情節,作者先從各方面挖掘渠道,最後引出她的結局。這三首絕句始終圍繞著寫壹個“淚”字,這個淚是為她的知己寶玉的苦難而流的。黛玉因寶玉墜玉而落淚,尚屬首次。雖然具體原因不同,但性質相似——兩者都是如胖評人所描述的“自憐”。這樣的眼淚,胖評指出是“回淚”。但長期以來,人們形成了壹種觀點,認為黛玉總是為自己的不幸而悲傷。其實寶玉的不幸才是她最大的痛苦。為了寶玉,她幾乎不在乎自己。寶玉被打,她整天哭著說:“讓他壹點點,滿身汙漬。”這沒什麽。第五十七回,紫鵑告訴寶玉,黛玉要回蘇州去了。作者寫到寶玉急得癡呆,還寫到黛玉的反應:“黛玉聽了這話,李媽是個路過的老太婆,說(寶玉)沒用,就知道沒用。她‘哇’的壹聲,把肚子裏的藥全嗆了出來,搜遍了肺部。紫鵑急忙上前拍打他的後背。黛玉倚枕喘息。她半推著紫鵑大聲說:‘妳不用打我。妳用繩子勒死了我,這很嚴重!”“這不是直接寫眼淚,但還是和回眼淚性質壹樣。”眼是空的,淚是空的,但妳又在拋棄誰?”詩中提出這個問題,為《還淚》定下了基調。我們之所以說繼續寫黛玉之死是違背作者本意的,不僅是因為續書寫黛玉在巨大的精神刺激下沒有眼淚(其實她應該整天不哭,最後隨著生命流走,不然也沒必要說她是哭死的),更重要的是續書改變了原作者設定的黛玉精神痛苦的性質,把她對寶玉的愛憐變成了怨恨和仇恨。這沒什麽新鮮的。庸俗的小說可以找到千千萬萬,任何壹個平庸的女人都會這樣。這種結局不能算是絳珠仙子如何報答申英侍者的甘露灌溉。同時,誤會至死不釋,其實也否認了寶黛夫婦是思想基礎相同的真知己。其實續書作家以“朱良”為封面寫的寶黛悲劇故事,還不如寶黛寫的好。然而,在陽臺上相遇後,對朱良的誤解很快消除了。紅樓夢續集沒有理解黛玉願意為知己受苦的精神境界,但她壹點也不抱怨。與這三首突出“淚”的絕句相關的情節,很像後來寶黛悲劇的壹個小預告。從第32章到第34章,有很多細節和對話,可以看出作者在暗示未來的悲劇結局。另外,詩中用的《湘江舊跡》這個經典,如果脫離了這些情節,看起來就像是胡亂堆砌,因為除了“淚”之外,並不是很合適。娥皇和女英齊順是哭夫的妻子,他們溺死在淚水中殉情。前人用這個故事來寫生與死的區別,比如李白的名詩《送別》,就是用這個故事來寫送別的痛苦。這些,似乎和寶哥被打屁股,林妹妹為之哭泣扯不上關系。但如果把這三首詩看作後來悲劇情節的前奏,那麽用這個典故完全可以理解。
白海棠?
半卷簾掩門,冰磨成土玉作盆。
偷壹個梨三分錢,借壹個梅花壹個魂。
月洞仙人縫袍,秋日總在我心的女子抹鴉痕。
妳在沈默中向誰抱怨?倦倚西風,夜已昏。
[欣賞]
“病如”的黛玉,以“玉為魂”。不難猜到這個“玉”指的是誰。(在第五集中,仙女們抱怨警察的幻覺,說:“我姐姐曾經說過朱江姐姐的活魂會在今天和現在來玩,所以我等了很久。妳為什麽要引這個渾濁的東西來汙染幹凈的女兒的領地?”很明顯誰是“朱江修女的靈魂”。寶玉壹生念念不忘黛玉,不正是他內心的寫照嗎?黛玉的詩中“磨冰為土”這句話為評論界所欣賞,但若將其視為對寶釵譏諷的反擊,則鋒芒畢露。用白三葉比喻花朵,無異於暗示英年早逝,哀慟是神仙縫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本來就是“絳珠仙草”。另外,在“永遠在我心裏女人在秋天擦烏鴉痕”這樣的句子裏,胖評論家已經指出了“不要流自己”,這真的很像她的“含淚還債”。
詠菊
這個很難詩意的繆斯從早到晚糾纏著我,不得不繞著柵欄走或者在石頭上低語。
我在發梢的霜裏寫字,我在嘴邊對著月亮歌唱。
滿紙文字都是自己的悲哀,誰能透過文字只語言了解自己內心的感受?
自從陶謙寫了《詠菊》以來,秋秋菊的高尚品格壹直為人們所稱道。
問菊花
想了解秋感,不能不了解。
孤獨的標簽裏藏著誰?晚至開花?
為什麽花園裏很孤獨?鵝會因為虱子得相思病嗎?
莫言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談,那為什麽不談呢?
聚夢
樹籬邊秋日晴,雲月不晴。
得道成仙,不是慕莊而生蝶,而是回首往事,尋得陶。
睡覺的時候會和鵝壹起壞,吃驚的時候會被虱子煩。
當妳醒來時,妳向誰抱怨?草在雕零,煙在冷。
再見,風雨飄搖的秋窗。
秋花蕭瑟,秋草黃,秋光長,秋夜長。
我已經感覺到秋窗無邊,所以和風雨壹樣淒涼!
秋天的風雨來得有多快?打破秋窗,秋夢綠。
我不忍心在秋天睡覺,所以我把眼淚從向秋的銀幕上移開。
眼淚和蠟燭晃動著若的短發,讓妳感到悲傷和厭惡。
誰的秋院無風?不下雨的秋窗在哪裏?
羅州抗不住秋風,余音使秋雨急。
即使是夜晚,脈搏在吹,燈裏似乎也伴隨著淚水。
寒煙院化為窪,竹空時滴。
我不知道風雨何時止,但我已教我的眼淚將窗紗灑濕。
[描述]
林黛玉臥病在瀟湘館,秋夜聽雨聲,燈下翻看樂府雜稿,見秋總在心頭,離別怨。“我心裏不禁有所感觸,於是寫了壹首《與我輩離別》的詩,就像春江上的月夜,所以取名為《秋窗雨夜》。”《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詩人張所作。這是壹首關於告別悲傷,不再憎恨的歌。這首詩打算在風格和句法上模仿它。“代別,秋窗風雨”,前者是壹個樂府話題。代,還是“準”,模仿的意思。南朝詩人鮑照以“戴”字集中探討樂府話題。壹般情況下,樂府詩不另設標題。因為它們是模仿初唐的歌曲《春江花月夜》而寫的,所以提出了壹個更具體的標題,這個標題在字面上與唐詩完全對稱。
[欣賞]
如果不深化《秋窗》的立意,可以說,就像《葬花》壹樣,可以看作是林黛玉悼念自己人生經歷的作品,但不同的是,它比《葬花》中的更憂郁、更壓抑。這可以用下面的情況來解釋:黛玉當時被病魔糾纏,寶釵對她表現出關心,讓她深深後悔自己的感激,覺得過去的壹切煩惱都是自己的擔心造成的,甚至犯了她的錯誤。黛玉本來就脆弱,現在隨著病情的加深,加上這樣的精神負擔,自然會更加抑郁。但是,如果我們認為作者寫這首詩不僅僅是為了從總體上表現黛玉的多愁善感,而是要研究它的深刻含義,那麽我們自然會發現壹些問題。首先,無論是《秋總在我心中》、《再會》,還是《代別》,樂府裏壹直有壹個特定的內容,就是只寫男女分離的悲憤,不壹定要寫背井離鄉、離群索居的內容。更何況此時黛玉父母已過世,家中又無親人,詩中的“離”、“離情”、“離人”等詞就更沒必要了。從《淚燭秋屏》詩和《春江花月夜》原詩來看,他們也都寫出了男女分離的思想。可見,很難說“黛玉心裏沒什麽感覺”,因為她過去的生活經歷。我以為這只能是對未來命運的壹種模糊的預感,這壹點在《失傳手稿》後半部分寶玉被定罪關押和黛玉何去何從的情節中得到了印證。曹雪芹的文筆就有這種草蛇灰線的特點。《紅樓夢》中戴宇的悲劇結局是:“想想妳的眼裏有多少淚水,怎麽能阻止秋流入冬,春流入夏!”芷顏齋讀到的瀟湘館後期場景是:“落葉蕭蕭,寒氣蒙蒙。”這些在這首詩裏也是提前刻畫好的。小說裏,黛玉剛寫完詩,寶玉就進來了。下面描述的主要細節是:黛玉先是說寶玉像個漁夫,然後說漏了嘴,把自己比作“畫中畫,戲中裝的漁夫”,於是臉紅了。對此,壹絲不茍的批評透露出作者這樣寫的用意:“精彩的文章!讓黛玉直接告訴夫妻,不過是“畫”和“裝”。這是流言蜚語,但卻是不祥之兆。所謂“畫中愛寵”也是真的。誰說不是呢?”這個評論對我們理解作者寫這首詩的意圖不也同樣有啟發嗎?
燈謎詩
何必綁紫繩呢?在城市裏狂奔是很兇猛的。
大師指示風雲動,三山獨立命名。
[欣賞]
黛玉謎語中說千裏馬奔馳,不可抗拒,對主人忠心耿耿。當瀟峰踏上雲端時,他聽從了命令。他說黛玉才華橫溢,鋒芒畢露,思想不受儒家禮教束縛,卻迷戀寶玉,生死托付。名氣是最好的,這既是對她的褒獎,也是對她的預言,因為“海上三座山”終究是求之不得的,也就是《長恨歌》中所謂的“虛無中的山”也是如此。既然她是蓬萊的“人間仙子”,人間就沒有她的位置了。
吳美音
[描述]
黛玉聲稱“我在古代史上見過才女,有很多人壹生都是快樂的,令人羨慕的,悲傷的,可嘆的...我隨意作了幾首詩來抒發我的感情”。剛被寶玉翻出,取名《五美歌》。
西施
壹代傾城追浪,吳宮空憶其子家。
效果不是嘲笑東村姑娘,白頭在西邊。
魚際
斷腸追逐夜瀟峰,余恨妳重瞳。
彭敢受他年齡的影響。他怎麽能像楚帳那樣喝劍呢?
費明
絕對華麗驚艷出了漢宮,生活之美單薄古今。
就算國王是淺色的,他會是什麽樣的畫家奪權呢?
綠珠
扔出壹箱瓦礫中的珍珠,衛詩為什麽如此迷人?
都是在倔強的福之前出生的,比較安逸孤獨。
鴻福
長談狀態不同,巨眼美女知路終。
楊公窗簾,誰還活著,不能舉行她的丈夫?
[欣賞]
這是珍視“古史才女”的林黛玉送的禮物,所寫人事不全是史實。比如東施的有效之作出自《莊子》,具有寓言性質;《西京雜記》中記載的趙君拒絕賄賂畫家而不為元帝所知的情節只是壹個傳說。至於《過客傳》中的洪福形象,則經過了傳奇作者的藝術加工。詩中的議論借古諷今,是為現實情懷而作。黛玉感嘆“壹代美都”之美,如江水東流,波濤褪去,空空的記憶親情回不來了。她的命運之不幸,遠在那個滿頭白發、頭戴面紗的“東村姑娘”之上。這是壹個悲傷的故事,說的是她離開了在賈家的家,在那裏她沒有親人,而且感覺她將長期生病。鄙薄反復無常、爭雄好勝、甘於得到屈辱下場的和,都覺得不如《楚辭》中的“飲劍而下”,是把自己“潔身自好,勝於陷溝”的心願托付給了她。她嘲諷漢元帝退位,聽命於畫師,表現出她拒絕任人擺布的獨立性格。她同情綠珠,埋怨石崇。她認為石崇生前對珠兒和玉再續前緣的恩寵,不足以讓綠珠在他危難之際以死報答他。也可以看出他在戀愛中註重情感感受,精神上有默契。她欽佩洪福的足智多謀和膽識,能從宰相權力和封建禮教的“羈絆”中解脫出來,更突出地表現了她對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大膽追求。詩裏唱的是不是也和小說的情節有些照應?這是壹個可以研究的問題。這五首詩都是關於死亡或分離的,有些還涉及被逮捕或被定罪,這似乎不是偶然的。最後壹首詩的主題似乎與小說的情節相去甚遠,但有些術語卻像是雙關語,比如“知路終”洪福跑了,沒被“殘氣屍”楊福扣留。戴宇最後不是離開了賈府這個“有殘氣的屍體”,回到了恨的天堂嗎?當然,在現有材料不多的情況下,確切地闡明作者的意圖並不容易。順便說壹句,在《齊·書·陳佳序》中早有“五絕比十絕音”的批語《十度吟》後四十回佚文後半段沒有寶釵或湘雲寫的詩。從詩名來看,大概是以古代歷史上寡婦、棄婦、尼姑、離夫婦女等十位孤獨女性的心事為題材,寫出當時的現實感受。所謂“對比”,不僅限於詩歌。
桃花行
桃簾外東風柔,桃簾內晨妝懶。
簾外桃花簾中有人,人離桃花不遠。
東風有意開簾,花欲窺簾。
外面桃花簾還開著,簾中人比桃花還瘦。
花亦悲助人,簾外消息吹透。
風吹過窗簾,花滿庭,庭前春色壞了壹倍。
閑苔院門空,欄桿自立。
人哭倚欄東風,裙立桃花旁。
桃花葉亂,花開紅葉艷。
煙霧包裹的霧氣封住了壹萬株植物,烤樓的墻壁紅得模糊不清。
秘訣是燒鴛鴦錦,春醒移枕。
丫鬟金盆淹,香春影寒胭脂!
哪種胭脂比較亮?花的顏色讓人流淚。
如果把人的眼淚比作桃花,眼淚會從長流到迷人。
眼睛看花眼淚容易幹,春天花幹了就憔悴。
憔悴的花罩著憔悴的人,飛花在黃昏容易疲倦。
杜宇的春天結束了,寂寞的窗簾空了!
[描述]
海棠詩社成立後,只寫了幾首詩,大觀園變化很多,詩社散了壹年。現在看了黛玉的這首詩,大家都提到了興來,重建詩社,改名桃花社。但是已經日落了。
[欣賞]
《桃花行》的基本風格與《葬花》、《秋窗風雨夕》相同,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詩意的成分。“葬花”不僅是寶黛悲劇的壹般象征,也可以從廣義上看做是“大觀園裏所有花的起源的壹個小介紹”。(二十七評)《秋窗雨夜》揭示了黛玉在寶釵送別後“枉自呻吟”的情景。《桃花》是林黛玉英年早逝的象征性寫照,其人生薄如桃花。作者描寫寶玉讀這首詩時的心情,說:“寶玉不贊,卻滾下淚來,知是黛玉之言。”並通過對話指出這是壹種“喪音”。不過作者很微妙,很有分寸。他只是把這個符號或者暗示寫到他能隱約感覺到的程度,並沒有把所有的詩和句子都寫成預言。否則,不僅違背現實生活的真實,在藝術上也是不可取的。
唐多令
粉落百花洲,香留燕樓。
團團圓圓,成雙成對。
漂泊如人生薄,空虛而浪漫!
壹草壹木也知愁,青春禿。
嘆此生,誰撿誰收!
不管不顧,自己去和董結婚,還要忍呆很久!
[欣賞]
在戴宇的感傷詩中,她不僅對自己不幸的人生經歷表達了深切的悲傷,而且有她預見到愛情理想即將破滅的發自內心的悲憤之聲。全詞雙關多,作者借柳絮談人事的意圖十分明顯。比如“草木皆知其憂,少年老成也”,既完全適合黛玉,又能照顧到曾經自稱“草木皆兵”的她。從這個角度看這個詞,對我們研究作者寶黛悲劇的本意也是有啟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