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口鼻出血簡介

古籍中的口鼻出血簡介

口鼻出血為癥狀名,指血從口鼻湧溢而出。多因熱盛迫血妄行,或血脈臟器受損所致。《雜病廣要·諸血病》:“口鼻出血,是肺胃上脘有損破。”《世醫得效方·失血》:“口鼻出血不止,名腦衄。”本癥可見於肺結核大咯血,支氣管擴張大咯血,肝硬變之食管與胃底靜脈曲張破裂,以及鼻腔較大動脈破裂。參見腦衄、吐血、鼻衄:腦衄為病證名。指鼻出血甚者。《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鼻出血如泉,曰腦衄。”《血證論》:“腦衄者,口鼻俱出血也。乃鼻血多,溢從口出,非別有壹道來血也。亦非真從腦髓中來,此不過甚言鼻衄之重,而因名之日腦衄耳。”宜參蘇飲,用人參益氣止血,蘇木行血祛瘀。如衄甚不止,氣短肢厥,氣隨血脫者,可用獨參湯加附子濃煎呷服。吐血為病證名。見《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指血從口吐出,無明顯嘔惡及咳嗽。亦有泛指血從口吐出者。甚者可傾盆盈碗。多因酒熱辛肥,郁怒憂思,勞欲體虛等導致胃熱壅盛,肝郁化火,或心脾氣虛,血失統禦而成。亦有因外感引動者。吐血有外感吐血、內傷吐血、陰虛吐血、勞心吐血、勞傷吐血、氣郁吐血、蓄熱吐血、傷胃吐血、傷酒吐血等命名。本證包括上消化道出血之嘔血及呼吸系統出血。鼻衄為病證名。又名衄血、鼻瀝血。《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腑臟有熱,熱乘血氣,血性得熱即流溢妄行,發於鼻者,為鼻衄。”因肺熱上壅所致者,癥見鼻衄鼻幹,咳嗆少痰。宜清瀉肺熱,用桑丹瀉白散加減。因胃熱熏蒸所致者,有鼻衄鼻幹,兼口臭煩渴等癥。宜清解胃熱,用玉女煎加減。因肝火偏旺所致者,鼻衄而頭痛眩暈,目赤善怒,宜清肝瀉火,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陰虛於下,陽浮於上而鼻衄者,癥見六脈浮大無力,兩尺尤弱。宜引火歸元,潛鎮浮陽,用金匱腎氣丸加減。因肺腎陰虛所致者,鼻衄而潮熱盜汗,頭暈耳鳴,脈細數。宜滋養肺腎,用知柏地黃丸加減。有因外傷所致者,宜用棉片蘸藥塞鼻止血。因熱性疾病或鼻部癌癥等所致者,當先治其主要疾病。凡鼻衄皆可用棉

詳見百科詞條:口鼻出血 [ 最後修訂於2015/8/24 16:49:42 ***828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