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針灸最重要的作用是“調和氣血,疏通經絡”。
在中醫學中,氣主要代表人體內的各種物質、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氣血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的。具體來說,人體的所有組織都需要血液來供給營養,才能產生各種功能;血液運輸到人體的各種組織需要心血管動力。
所以,壹個人氣血功能和諧,身體就會健康;氣血功能失調,就會發生疾病。調和氣血的作用是指糾正機體功能的過剩或下降,使之保持平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針灸的第二個作用是止痛。
中國古典醫學認為,針灸能止痛是因為它有“疏通經絡”的作用。正常情況下,人的氣血在經絡中暢通無阻地運行,沒有疼痛的感覺。
如果有什麽原因導致經絡中的氣血運行不夠通暢,就會產生疼痛,也就是所謂的“行不通則痛”。針灸可以緩解疼痛,因為它可以使經絡中的氣血運行順暢,這就是所謂的“無痛的總原則”。但是,氣血循環不暢的原因有很多,所以針灸在臨床上治療疼痛的方法不同。
比如風濕性疾病,是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以在治療的時候,要用祛風散寒、利濕的方法來治療。
再比如炎性疼痛,是由於體內積熱,產生邪氣的感覺,即某種細菌感染,導致氣血凝滯。治療這種疼痛,要采用清熱消腫的方法。所以針刺鎮痛不是簡單的止痛,而是消除病因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