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為妳檢查壹下。
秦統壹六國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商鞅變法後秦實力的增強是秦統壹的主要原因。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取遠攻近攻的策略。歷時10年,最終完成了統壹六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封建王朝——秦朝。秦朝的統壹標誌著中國進入了“大壹統”的政治時代。此後,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對各地進行了有效的政治管理,從此拉開了封建王朝的大幕。
這個項目的目的首先是勾勒秦朝的大壹統,從另壹個角度展現中央集權,秦朝君主專制制度形成的歷史背景。
宰相、禦史、太尉是秦朝三個最高的官職。宰相是皇帝的第壹助手,是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有兩個總理,左派和右派。秦始皇時,王萬、李斯先後擔任宰相。欽差大臣是宰相的副手,職位相當於副宰相。他負責管理奏章,發布詔令,監督官員。邱是秦朝最高的軍事官員,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今天的古籍沒有記載秦始皇任命誰擔任這個職務,所以推斷秦始皇自己掌管軍權。宰相、欽差、邱,後被稱為“三公”。
“三公”之下是“九卿”。這裏的“九”不是壹個確切的數字,但卻是“很多”。“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各職能部門的主要官職。比如掌管刑獄和司法的廷尉,掌管錢谷的治粟內史等。,詳見教材《中央政府主要職能部門及其職能》。
②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秦始皇創立的中央官僚體制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壹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系。“三公九臣”分工嚴格,各司其職,但都要圍繞皇權這個中心來設置和運作。最高官職如“三公”,相互制約,誰也不能獨攬大權。最終軍政大權完全由皇帝掌控,確保專制皇權不會受到排擠。二是充分體現了“家是天下”的特點。“九卿”時期,封場、完顏政、郎中令、江左少府等官職都是為皇室設計的,為皇帝的私生活服務。國家和家庭的統治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征。
“全面實行縣制”的目標是本課教材的壹個重點。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的根本性變革。這個目的主要集中在三點:
(1)秦始皇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
郡縣制是春秋戰國以來逐漸形成的壹種地方行政制度。春秋初建立的郡縣,大多建立在新吞並的地區或各國邊境,直接歸君主管轄。戰國時期,三晉最早建立了郡縣制,設郡的地區也從邊境擴展到了內地。在滅六國的戰爭中,秦國設置郡縣,管理壹些新攻占的地區。秦統壹後,經過兩次朝廷辯論,秦始皇決定用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秦朝在全國設36郡,後增至40余郡,下有郡縣。取消分封制,設立郡縣,奠定了中央集權的基礎,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壹大進步。郡縣制的全面推行,對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鞏固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2)縣、縣級地方行政機構的職能。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單位。縣級行政機關由縣長主持,縣長在上面承擔中央政府的命令,在下面監督各縣。另設縣尉,主管軍務,直接帶兵;郡督(又稱“監議”)監督郡政,具有牽制郡衛的職能。該縣下轄幾個縣。縣級行政機構由縣長主持(不足壹萬戶的縣長稱為縣長),縣令負責軍事和治安,縣官負責司法。縣級官員由中央政府任免。縣級以下是鄉鎮、村等基層行政機構。詳見教材歷史壹欄的材料。
秦朝時期,戶籍的保存和管理,賦稅徭役的征收,地方軍隊的基本建立,都是以縣為單位的。縣級機構是秦朝最重要的機構。秦以後,直到封建社會後期才保留郡縣制,但長期實行。秦的郡縣制管理模式對歷代封建王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秦朝官僚政治的特點和作用
秦始皇創造的壹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組織非常有條理,其特點是選拔官員不分身份,實行俸祿制,官職不世襲,主要官員由皇帝任免和派遣。這種官僚制度的建立確立了中央集權,這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封建專制制度。這不僅保證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統治,也有利於大壹統局面的發展和鞏固。
“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和影響”的目的涵蓋四個方面:
(1)秦朝疆域的形成。
統壹後的秦朝疆域非常遼闊,不僅占領了原來六國的土地,還北擊匈奴、南平百越,從而擴大了疆域。《秦始皇傳》記載,秦朝的疆域是“東至海朝,西至臨洮和仲強,南至北戶,北至河間,陰山至遼東”,是當時的世界強國。
②鞏固統壹的措施
主要有:秦法的頒布:秦統壹後,對商鞅變法以來的法律進行修改補充,作為統壹的法律在全國頒布。統壹計量、貨幣和鐵路: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各國度量衡差異很大。秦統壹後,以商鞅變法的度量衡為標準,統壹全國。聖旨下達,刻在政府制定的度量衡上,作為使用器具的國家標準。戰國時期,貨幣復雜多樣。秦統壹後,廢除六國舊貨幣,以圓方孔錢“秦半兩”為統壹貨幣。還規定“車在同壹軌道上”,寬度六尺。統壹文字:戰國時期各國有“不同的文字形式”,統壹後造成政令執行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極大困難。完成統壹的那壹年,秦始皇下令“書要用同字書寫”,以規範的《小傳》為標準,寫成文字範本,向全國推廣。後來出現了簡體字體“隸書”。隸書的出現,是漢字從古代體向現代體轉變的壹個裏程碑。以首都鹹陽為中心修建馳道,通達全國各地。南征百越時,為了調薪,挖了壹條靈渠(今廣西興安北33公裏長),連接長江和珠江。秦統壹後,又派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並連接、加修秦、趙、燕國舊長城,修築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大規模移民:公元前221年,秦將全國富戶12萬戶遷到鹹陽,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南平百越後,設南海等三郡,遷居民五十萬定居嶺南;北攻匈奴後,河套地區設九原郡,中原三萬戶搬遷至實邊。
上述措施有利於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確立、民族團結的鞏固和以華夏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3)中央集權的深遠影響,秦朝君主專制。
中央集權,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用,並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4)秦的暴政與滅亡。
秦始皇是中國第壹個統壹的封建國家的締造者,是壹位傑出的歷史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但同時他也是壹個徹頭徹尾的暴君。秦的暴政激起了秦末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07年,秦始皇親自締造的秦帝國在他死後僅僅兩年多就滅亡了,歷史教訓發人深省。